做梦都没想到,我竟然将 2012 年~2018 年写的日记全部导入到了 micro.blog 上……

两年前我曾经尝试转换文件格式,将 Markdown 文件导入到 Hugo 上,但因为图片引用问题,感觉工程浩大,所以一直没有成功。这次我用 ChatGPT 写了一段 Python 脚本,批处理了一下 md 文件,压缩了一个 zip 包,直接 import 进了 micro.blog 里。

之前日记里的图片直接删掉了,主要还是担心里边的一些图片会有版权问题,当时日记里的图片大部分都是从网上找的网图。那个年代几乎没什么人在乎版权,如今不同了,想来还是要考虑这一点的。

舒服了,啦啦啦~~~

a photo likes Windows XP ……🤣

这场对话里,提到了在 indieweb 里,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域名,这非常重要。

Tantek 说,购买一个域名其实很简单,就像买一个电话号码一样,不应该是个门槛。

但其实我不太同意这一点,「域名」从概念上对普通人就是一个很大的门槛。买完域名就得想办法用起来,否则买来不会用的话,从根本上就不会产生购买动力。买完域名之后,就得想办法搞清楚什么是 DNS?IP 地址又是怎么回事?什么是公网 IP 地址?紧接着就是「服务器」的概念等等……

这可比选一个电话号码,插入电话卡就能打电话的门槛高多了……如果想进一步普及人手一个域名,人人有一个 web 网站,需要一个便捷的工具,提供傻瓜式服务,一站式解决用户一系列使用问题,让用户点几下鼠标,就可以有一个个人网站,更重要的是,得让用户意识到,有一个个人网站的必要性跟有一个个人手机的必要性一样重要。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建一个个人网站的门槛主要体现为两点:

  1. 网站建立的技术门槛。
  2. 个人网站建立的动力不足。现今的互联网环境没有让普通用户感受到拥有一个个人网站的重要性。

其实,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域名和手机号绑定,可以降低很多概念上的技术门槛,是不是可以促进个人 web 网站的进一步普及?

Hey what if I say something about English……

Let me look at the style, 🤔

Ulysses 官网貌似挂了……🤣

我似乎快变成发帖狂魔了……🤔

怎么办?自从今天走通了 micro.blog 自带同步 Fediverse 网络的功能之后,我现在越来越想尝试一下 Ulysses 这款写作 App……

如果用 Ulysses 这款工具,那就得放弃 Craft App 这个工具,两个都用对我来说完全没必要。

理性来说,我确实主要侧重于文字,而且主要是 micro.blog 这一侧,还包括 Fediverse 联邦网络。

纠结……😖

其实 Mastodon 对于每个账户都提供了 RSS 链接,可以在 micro.blog 上进行订阅。

昨晚我就直接试着在 micro.blog 上通过 RSS 订阅了一个 Mastodon 的账户,发现确实是可以的。

订阅链接是 mastodon.social/@xxxxxx.r… (xxxx换成你的名字)。目前我只试了 Mastodon 的联邦是有这个功能的,别的联邦没试过,正常来说都应该提供这个功能。

但很奇怪的是,这个链接我没在 Mastodon 的网站设置里看到,这就明显是推广 indie web 不积极了。

╮(╯▽╰)╭

其实,我还是没有太想明白,为什么之前的 micro.blog 「虚拟」账户没有同步我的 blog 内容到 Fediverse 网络,🤔

哇,太难了,感觉终于初步搞清楚 micro.blog 在 Fediverse 上的账号是咋回事了,🤣

发了好多消息进行测试……现在终于跟 mastodon 账号分开了。

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将 Mastodon 的实例信息迁移到 micro.blog 上,毕竟 micro.blog 不是一个完整的 Fediverse 实例,不能用 Ivory 类似 App 直接登录。

目前 micro.blog 只是实现了几个可以通讯的 API 而已,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用 Masterdon 实例,将 micro.blog 的信息同步到 Fediverse 的信息流上就可以了。

另外,在 micro.blog 上绑定了 Nostr 网络。

Bluesky 没有邀请码,加入了 waitlist,等有了邀请码再体验吧……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禁锢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基本上这个人就会处于停步不前的状态。停滞的时间越久,就越难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享受「自信」带来的「优越感」,自以为是的站在大气层「俯视」这个世界,对世界指点江山,对他人指点迷津。如果运气好,有一天撞在南墙,改过自新。运气不好,带着这份「自信」入土为安,稀里糊涂的过一辈子。

自己时时刻刻不在提醒自己这一点。体现在日常接触外部信息以及与人交流过程中,一旦接触到了不同的信息,即便当时没有空间和时间反省,过后也都会刻意去做进一步的交叉验证。

很早之前我就提醒过自己,一个人老不老,肉体只是一个外在的客观自然规律,我们无法选择,核心还得在于思想和意识。

讲 Tumblr 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当年的「点点网」。

当年我还用了一段时间的「点点网」,绑定了域名,正儿八经的写文章。

当年还流行在 web 上分享音乐,先是虾米网,后来又有了网易云音乐,可以通过 URL 的方式嵌入文章里……

后来,过了很多年,网上看到点点网的创始人,许朝军的狗血新闻,唏嘘不已……

不过,对于 Tumblr,当年国内还可以访问的时候,我在上面还写了很多英文日记……没想到当年学英文的决心那么大。

哦,对了,当年我可是想要移民的人……

元旦在家休息了几天,补了一些睡眠。

脑袋也休息了一下,算是重启了一下。

2024 年,希望能够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Hello,2024!

家附近就没有《海王 2》的电影排场,这就很离谱……

今天晚上北京WB 对阵成都 AG 超玩会决赛,但我却不想看直播,担心我这小心脏受不了(ಥ_ಥ)。

这两天看北京WB 比赛看的肾上腺激素飙升。

先是打苏州KSG 的逆风翻盘,又是打重庆狼队的逆风翻盘,一次比一次翻得惊险。特别是昨天第六局,简直是 2020 年 TS 附体。

今天打南京 Hero 久竞,希望能够稳定输出,拿下比赛。别整幺蛾子了。

(≖_≖✌️)

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把 Gmail 和 AppleID 的密码更新了一下。上次改密码应该是十几年前了,这么多年了,应该更新了。平时没有时间,总是推三阻四,今天终于下定决心改了一波。

话说十几年前自定义的密码,其实现在来看挺弱的,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高的安全意识,所以很多时候就造成一个密码多处使用,且密码强度不够。

加上这十几年,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库动不动就被拖库,密码其实也泄露得差不多了……

我是不太能信得过第三方App,所以选择了最稳妥的 Apple 系统自带的钥匙串。经过这几年的迭代,其实已经很好用了。今年前半年,还有很多 Apple 用户感叹钥匙串其实可以独立成一个 App 的……😂

分享一个采访视频,被采访人是《ToB 的本质》 这本书的作者。其中对比了中美很多文化差异,以及社会的不同,有些观点还是比较深刻。

虽然视频三个多小时,很长,但因为信息量比较大,所以看的过程中感觉时间流逝很快。

花了两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区块链实战》这本书。

差不多时隔十年,终于在不讨论虚拟电子货币的前提下,较为中立地了解一下区块链技术。

大概是十年前(2013)年前后,当时国内 Ruby 圈子里有那么一小撮人最早玩比特币。恰好当时我也开始学习 Ruby on Rails 这个框架,难免耳有所闻。

时隔这么些年,每每提起区块链,给我的第一感觉都是在投机炒币,所以一直就没有兴趣去了解相关技术。

因为我不是一个投机主义者,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可以有,如果掉到了我的头上,我当然乐于接着。但如果让我天天抬着头找天上的馅饼,这事我是绝对不会干的,我认为没这命。

所以这些年导致我对区块链有了比较大的偏见。

一顿猛喝药,加上昨晚九点就关灯了。一觉睡到早上八点多,中间起床上了一次厕所。

现在感觉好一些了,希望今天能进一步恢复。

昨晚不知触发了哪根神经,特别想听单田芳的《童林传》,下载了喜马拉雅 App,听着评书睡着了。

今天脑袋清醒一些了,终于可以看看书,继续学习了。

(-ω-)~┏📖┓

检查了,不是甲流也不是乙流,纯粹的伤风感冒……🤧

难道是我平时睡眠太少,休息不够导致的么?(ᴗ˳ᴗ)💤

有点儿迷,医生说喝感康就行。

抽血做了检查,结果甲流、乙流都是阴性。

家里有感康,所以就没在医院拿药,直接打车回家,晚上没事喝完感康早点儿睡觉🌙。

大好的周末时光,啥也没干,心里有点儿不舒服。

⊙﹏⊙

感冒了,大概率甲流了,很难受,脑子转不动了,约了下午的抽血化验,确诊一下。

这半年了,身体几乎就没完全舒服过,每隔一两个月就得来一波感冒。不是新冠就是肺炎,要么就是甲流。

天天路上戴口罩,没啥用,办公区是大开间,防不住。 就算全天戴口罩,吃饭总得摘吧,食堂也是大开间,呵呵。

到年底了,很多人在写总结。而我的总结就一句话:I have a job。

哇,最近两个月关注 Fediverse 网络以及去中心化社交有点儿上头,我想找本相关的书看看。

前两年网上一直在宣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交网络,但自从开始入驻 Fediverse 网络,我才感觉这才是去中心化的「正统」。

不管是技术可行性还是方案普及的可行性,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嗯,我要找本书看看。(๑•̀ㅂ•́)و✧

订阅了一年的 flomo,决定明年还是停止订阅,感觉对我自己的帮助并不大。

想了一下,当初订阅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预想自己会在平时做很多碎片化的笔记。
  2. 跟微信深度绑定,以为会提高自己的利用率。

为什么退订?

概括的讲肯定是对我自己的帮助不大。

究其原因,可能也有两点:

  1. 很遗憾,我自己并不是微信的深度使用用户。虽然平时用微信沟通,但这是被绑架的结果,并不是我自愿的。
  2. 我发现我对数据有洁癖。我很在乎我自己的数据存在哪?怎么被利用?

上述两点,导致我自己在 flomo 上的读书笔记对我的利用价值很小,或者说几乎没有。

我确实有笔记的习惯,但目前来看,iOS 系统自带的基本已经满足了我的需求。

今年后半年来北京,几乎就没消停过。

六月底刚刚一阳,康复不久,消停了两个月,期间检查了一次肠炎。九月份二阳,十一月份又来了支原体肺炎,现在十二月份,又来了甲流。

说实在的,这太难了。自打六月份首阳,之后明显感觉身体抵抗力大不如前。之前十多年在北京,几乎很少感冒。每年冬天或春天,流感季节几乎没感冒过。今年后半年几乎就没怎么舒坦过……

北京现在是真的没法儿待,各种病毒感染。如今国家是不强制戴口罩了,但我看这口罩一直就没断过,几乎天天路上戴口罩。但这隔三差五身边就有人咳嗽感冒,路上保护的再好,办公区也防不胜防。就算办公区也戴口罩,就餐的时候也是防不胜防……

啥时候是个头啊(๑•̌.•̑๑)ˀ̣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