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星期天气明显转凉,特别是一早一晚的时候。白天的时长也在加速缩短,能够感受到每天傍晚落幕的时间都在提前。

没什么太大变化,按照上个星期的想法,在看那本关于Mac的书。让人有点儿泄气的是,本来想一个星期看完,但拖延症又犯了,最终只看到三分之二的样子。下个星期貌似还要再花两天才能看完。

本来看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非要搞明白其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所以显然这种看书的速度也不可能把书中的内容看的面面俱到。按照现在看书的状态,大概也只能算是扫盲而已。碰到相关的技术名词或肤浅的技术点儿,不至于一上来就不知所措就已经不错了。要想融会贯通书中的内容,还是要多花一些功夫的。至少应该实际动手验证一下书中讲到的一些小实验,而像我这种读这本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本来看这本书的当前目的,就是为了扫盲,同时也希望能够从Apple的技术发展路线上,获得更多的思考,能够揣摩一些Apple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就算是瞎猜,也希望能够有根有据,而不是乱喷一通。:P

好吧,这个星期主要就是在看这本书。另外,周末的时候,以参加一个宣讲活动为引子,和两位朋友(前同事)出去聚了聚。因为其中一位朋友在网上预定了活动名额,而我和另一位朋友直接去的现场,没有预定,所以我们两个人被挡在了门外。不过还好,那个地方不远处有一条人工河,两旁有座椅,索性就坐在外边聊天,聊了一下午,也是蛮放松的一件事。或许也是因为几个月没聚了,所以多少还是有一些话题可以说的,至少我有。

感觉北京这个地方生活节奏很快,所以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能够感觉到,人会有少许变化。如果隔上个两三年不见,也许彼此之间就会出现观念上的隔阂,就需要花一些时间,重新认识一下。或许用不着完全否定之前的印象,但至少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因为生活节奏快,每天接受的信息会很多,周围环境变化也很快,人就需要不停的思考,做调整,以便第二天做出更合理的决定。不知不觉中,人就会在每天微小的调整中度过,渐行渐远。若是隔一段时间不联系,对方就很有可能偏离你之前预想的固定轨道。所以一段时间以后,如果还用之前的观点去看待对方,就很有可能产生偏差。

这一点感受,几年前就曾经有过。那个时候是来自于家乡。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就会回一次家。每次回去都会感受到变化。当然,更多的是自己的变化。

北京这个地方,机会多,所以人的想法就会多,所以总会感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每一次经过努力,前进一步,又会发现新的理想,又会感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当发现前进的方向是一条死胡同的时候,人们又会调整方向,重新发现下一个理想,然后又会不停的向前走。

说了一堆不找边际的话。只是觉得,现代社会发展的好快,每个人都跟上了发条一样。好吧,至少我觉得我自己跟上了发条一样,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这种停不下来的状态,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之间的百分比会在不同时期,占有不同的比重。

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目的只是不想让自己停下来,做的过程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享受,而不是被享受。这么说,好像是为了不让自己停下来才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其实这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寻找兴趣当然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永动机。寻找兴趣,只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要,停不下来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因为喜爱,所以停不下来,反之则不是。

说点别的吧,感觉有点絮叨了。

这个星期有两个人在优酷上直播吵架。本来没打算关注,但看了一会儿之后,决定还是看下去了。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我已不想评论什么了。一来,自己了解的信息并不是百分百的全面,不管理解的如何接近实际情况,但总会有偏差,索性不如不说。二来,商业争执,在商言商,其实本来无从评论是非对错,这一点我也是事后自己的感悟。

当初刚看完的时候,情绪上有点小鸡冻。原因有很多,有当事人的原因,以及大众的反应也多少出乎我的预料。后来,静下心来重新想了很多。重新调整了一些关于商业,社会的旧有观点。

其实,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的游戏规则是利益的博弈,结果也只有赢家和输家,即便是所谓的共赢,也必然会存在第三方输家,所以不会有第三种结果。另外,商场上没有公平,只有交易,所有发生了的合法交易,都是公平的。

对于社交网络上的舆论导向,这次算是实时的感受到了。坦白说,好可怕。理性客观的声音,瞬间就被淹没在情绪化的声浪中。就像是一滴水掉进了大海,根本就无法察觉到其存在。作为一名理工男,以前真是无知,低估了传媒的力量。说到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看过电视剧,名字叫《青瓷》。其中有一幕是拍卖商张仲平利用媒体向公众撒谎,平息众怒,以此达到商业上的目的。以前对于这一幕,也只是停留在银幕上,但这次确有了现实版的体会。

现在,对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句收买人心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