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一些想法

这半个月来按照计划,在读一些书。说是按照计划,其实上个礼拜读的那本《游戏引擎架构》确实属于计划外,本来打算买回来收藏的,没想到翻译的太好了,一读起来就没法收拾了,尤其是书中的译注,就像一个无形的老师,几乎每次遇到概念模糊的术语的时候,都会在本页下面找到译注,而在读的很顺畅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译注来打断你。这一点确实非常的吸引我,我想这也是让我持续读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为本书提了一些勘误,也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在豆瓣上为本书写了书评,相同的内容也发布在我自己的博客页上。

既然这本书读完了,也就该回到既定的轨道上,读一些之前计划好的书。接下来想读的书也都是一些大部头,读这些大部头除了需要脑力以外,还需要好的体力。

接下来要读的一些书,对于我来说,基本上都是不能再往后拖延的书了。工作几年之后,我不知道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反正我的这种感觉非常的强烈。那种感觉就像是技术上碰到天花板一样,工作中不管怎样努力总感觉自己的水平一直停留在一个熟练工的层次上,学习的奇技淫巧越多,越觉得华而不实,心里反而会非常的不踏实,有一种总是抓不住编程本质的感觉。比如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却无法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尤其是碰到抽象级别比较高的问题,总是感觉无从下手,打不开思路,甚至是一头雾水。

针对这个问题,我反思了很长时间。想来想去,我觉得问题不是出现在掌握特定某个类库或编程语言上,而是整个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所导致。所以我觉得,如果以后想把技术抬高一个层次,我想我应该停下来把基础重新补一补,我相信这些时间是不会白费的。有了过去几年的工作实践,再次重新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时候,我想我又会有新的理解。

这个礼拜除了读完《游戏引擎架构》以外,我已经开始新的读书计划了。因为读的书都是一些大部头,听起来挺吓人的,说实话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下来,所以书的名字还是先不说了,担心自己没信心读完。人有脸,树有皮嘛!哈哈!还是读完了再说吧……

除此之外,感觉时间过的真是太快了。哎,人生真是特么的短啊。这一天一天过的……

周末这两天脑子也是转不动了,今天晚上玩了会儿炉石传说,很好玩儿啊,真心期待iPad版尽快上线。终于又找到一款好玩的游戏。没玩过的朋友可以试试看,现在已经公测了,应该是已经不用激活码了。

好吧,就说这些吧。关于读书,其实也没太多想说的。去年开始读一些国外大学的计算机系经典教材。哎,感觉国内真跟人家不是一个层次的。前些日子无意间翻出几年前买的一本操作系统的书,这本书是前几年很多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如今虽然修订了一版,但是大概翻了一下目录,哎,除了骗学生的钱真的没什么想说的。对于曾经打消考计算机系研究生的决定,现在想来是多么的英明。呵呵,说着说着就开始瞎扯淡了。

对于这种容易引起学生纠纷的话题,以后还是尽量不说吧,:)

在读一本好书

这个礼拜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读书。读的书目是上个星期提到的那本《游戏引擎架构》。

虽然这个星期基本上我都在拼命的读,但还是没读完,刚刚读到第十二章……人家一个星期读完的书,到我这就变成难产了……

话说回来,也不能全怪我,星期五花了将近一个下午的时间,给一位目前开发WinPhone的同学解决问题来着(其实是狗头军师)。星期六又被另一位同学(男同学,但哥不搞基)拉去陪他一起看房。你猜对了,位于北京七环内……坐火车去的,坐火车回来的,折腾了一天,累个半死,搞的晚上也就没心情看书了。试着用Arduino搭建了一个好玩的电路,要不早就读完了(反正吹牛不用上税)。

此电路主要是用LM35温度传感器控制三个LED灯,依据不同的温度范围选择让这三个灯亮。

貌似这个礼拜就干了这么点儿事情。哦,这个礼拜碰到阳历生日,虽然我长这么大很少过生日,不过还是在Google plus上收到了祝福,非常开心。

呃,要是就写这么多,貌似是这一年多以来的最短博客。好吧,既然读书了,就简单先说两句阅读的感受。其实要说正式开始阅读,是从上周六的晚上开始的,一直持续到现在,学到了很多关于3D游戏引擎方面的知识。一边看一边回忆过去几年的工作经历,把很多之前遇到的断断续续的知识点做了整理,结合书中的理论知识,算是把这些知识点穿到了一起。对于当初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原因,也得到了更合理的解释。

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并没有正儿八经的做过游戏开发,做的只是和图形有关的一些工作,所以过去经常会借鉴一些游戏开发的相关技术,久而久之,对游戏开发,也就有那么点儿好奇。总想找个时间或者说切入点全方位的了解一下游戏引擎,看看到底都包括哪些内容。

这本书读到目前为止,都还算是顺利,没有怎么遇到不知所云的技术点。当然都是泛读,如果是精读,那坑就深了去了。这真的得感谢译者Milo翔实的译注以及舒服的LaTeX排版。不管是中文文字的排版还是代码的排版,看起来都非常的舒服,几乎没有察觉出看一会儿就非常累的感觉。在看的过程中唯一最担心的是,怕错过吃饭的时间 Orz。好吧,请叫我吃货。

关于这本书,还是不多说什么了,毕竟还没读完。不过,读到这么好的书,也不能白读。在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几处有疑问的地方,做了反馈,列入了勘误列表,也算是尽一份微薄之力。

回归

本周一从家里回到北京。

调整了一下心态,按照之前的想法,还是想花时间了解一下Arduino,所以从淘宝上购买了入门套件。过年期间粗略看过《Arduino技术内幕》。当时是网上下载的电子版,效果很烂,只是随便翻了一下。这次买来了纸版,想好好看看。看完之后整体感觉这本书讲解的内容有点零散,觉得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不是很清晰。每个单独的知识点感觉都是硬插进去的,没有铺垫,也没有结论,所以给人的感觉很混乱。虽然也能了解一些,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唯一的一个收获就是看完之后大概有了一个继续深入学习的思路。比如电路,AVR单片机。

随后在网上发现北京这边儿有一个组织经常搞一些这方面的活动,名字叫北京创客空间,当时从他们网站上的日程上获知周三晚上有活动,内容是有一个朋友用leapmotion结合Arduino以及乐高积木搭建的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形式是通过leapmotion浮空操作Arduino,然后用Arduino控制两个舵机驱动乐高搭建的模型做一些运动,很cool的一个小demo。优酷上有一小段录制的视频,不过我忘记网址了。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天北京创客空间网站上的好多内容都没了,似乎在做调整。

大概周五中午的时候收到了我买的Arduino套件。晚上的时候搭建了一个带有五个LED灯的电路。

通过一小段简单的程序控制五个LED灯不停的循环闪烁。第一个实验,算是体验一下吧。:)

昨天在读一本书,名字叫《游戏引擎架构》。读这本书纯粹属于计划外,因为我自己并不是游戏圈子的人,所以对国外游戏界的牛人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也仅停留在看过《DOOM启示录》的水准上。但是对于这本书的译者Milo Yip还是蛮敬佩的,坦白说除了技术以外,更敬佩他对于技术严谨的态度。相信很多人了解他都是因为当年在豆瓣上对《0bug》一书的论战中知道的。

当年虽然我属于旁观者,但对于我的触动还是蛮大的。触动我的除了技术本身以外,更多的是做事情的态度上。呵呵,多余的话还是不说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那本书下面的书评去看看就了解了。所以,我还是买来了这本书,其实我是抱着收藏的态度买的。在拿到书之前,看有一位朋友在试着做游戏,没犹豫我就直接在Gtalk向他推荐了这本书。

果不其然,从昨天一拿到这本书,我就一口气读了三章,简直就是畅快淋漓。在我看完第一章的时候,浏览了一下书的目录,就基本上了解了这本书的整体写作的脉络,非常的清晰。虽然只读了三章,书中下方的译注在我阅读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每当我碰到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术语时总能在译注中看到相应的解释。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属于游戏开发的外行人来说,在读前三章的过程中很流畅的就读了下来,可以想像书中下面的译注做的有多么的翔实。书下方的译注除了对名词解释以外,还包括很多方面书中以外的知识。对于这些译注真心觉得简直太赞了。除此以外,整本书使用LaTeX排版,中文字体看起来非常的舒服。即便第三章有大量的C++代码示例,但阅读起来却一点也感觉不到视觉疲劳和混乱。像我这种恐惧C++的人,竟然也能把第三章中关于C++内存布局的部分很顺利的读下来,真是托了排版精美的福啊!:P

既然已经开始读这本书了,我想试着读下去。我是觉得,技术虽然也会因为应用场景的不同而区分出领域,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我相信很多程序设计的思路都是相通的。多了解一些,开阔一下思路和眼界总是有好处的。你觉得呢?

过年琐事

这个礼拜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时间上来看完全淹没在过年的氛围当中。大部分时间被传统节日中的一些琐事占据了,所以感觉心态不是很安静,又胡思乱想了很多事情。学习方面也少了很多大块儿的时间,只能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看一些零散的东西。不过,过后一想,毕竟是过年,既然决定回家过年了,就好好的过年吧。呵呵,你看,我总能为自己浪费时间找到借口,:P

因为时间比较零散,所以也没有看一些技术性特别强的东西。粗略的看了两本书,一本是上个星期从豆瓣买的《创客》,另一本是《我编程,我快乐》。

第一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对开源硬件的一些想法,对于这个行业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展望。看完之后关于这方面未来的发展给了我一些启示和认识。按照书中所讲的商业规则,或者说是商业模式,我觉得在未来完全是有可能的。豆瓣上有人写了一篇书评,给书中提出的观点破了点儿冷水。抛开长尾效应不谈,评论中提出了生产端和制造端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个人觉得评论的观点都太短视了。其实很显然,《创客》这本书指出的是未来几年的一种发展趋势,并没有对当前现状做出定义。看了一下这篇评论写于2012年12月21日,国外这一年多发生的事情暂且不谈,单说国内去年(2013年)就有好几家互联网公司发布了自己的硬件产品,而且售价非常的低廉。哦,想起了一家美国公司,就是生产Sphero Ball的那家。这家公司创业一年多,产品基本上可以归类到创客类型。这家公司核心人员没几个人,发展和运营依托于爱好者,也在逐渐培育适合于自己的一个生态圈,据说今年秋季还会有新产品发布。呃,说着说着好像有点儿跑题了。总之,我还是比较认可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观点的。顺便说一句,这个礼拜我对Arduino的各个产品类型大致上都了解了一下,还是蛮喜欢这类产品的。只要有想法,就可以自己动手去实现,所需的成本比较低,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制约,而且我觉得有时候我总有一些古怪的想法冒出来,可以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做的好可以试着放到淘宝上去卖,所以我自己觉得完全可以作为一项业余爱好长期投资。

至于第二本书《我编程,我快乐》,我倒是不想多说什么了。这本书也是我很早之前在豆瓣上买的电子书,一直没怎么看。这次翻开来看,已经感觉没什么味道了,当初买是想解惑一下心中的种种疑问,有那么一点儿把这本书当成心灵鸡汤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去年(2013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对计算机突然有一种入门的感觉,越学越觉得计算机挺有意思的。之后很多之前心中的疑问似乎也随之而散,突然对于以后要学的知识以及要做的事情似乎明朗了很多,也坚定了很多。现在想来,也许我真的爱上了计算机,加上这几个月对Sphero Ball这类产品的喜爱,又对Arduino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甚至有为了想深入了解Arduino而去学习单片机的冲动,而且对于这种冲动还伴随着一种很兴奋的感觉。对于创客文化,我也觉得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只要有好玩儿的想法,只要肯动手去实践,就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产品。所以话又说回来,对于这本书而言,基本上读的不是太仔细,只是大概的翻了翻。或许是因为自己产生了一些想法,就想走自己的路,所以就不太想轻易受到他人的干扰了吧。当然,话说的也许有些极端。虽说是翻了翻,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我还是看了一遍的,:P

除了读了两本儿书以外,和家里的小伙伴儿们聚了聚。算上我,一共有四个爷们,其中两个结婚了,两给是光棍儿。好吧,我属于光棍儿阵营。其中两个工作晚几年,研究生毕业了才开始工作,我和另外一位小伙伴儿早工作几年。今年聚会感觉大家的谈话内容基本已经脱离了书生气,至少不再是学校里的那些琐事儿,对于证书相关的谈论也少了很多。对于找媳妇儿这类话题谈论的也不是很多了,大部分时候都在谈论现代社会问题,谈论一下所熟悉的行业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还有如何多挣点儿钱。让我自己最开心的一点是,不管怎样,大家的聊天都很坦诚,虽然偶尔我会开个尺度比较大的玩笑,但是也都没人往心里去。这让我觉得,至少在这四个人的圈子里,大家的变化并不大。至少没有被这个污浊的社会风气改变太多,真的是难能可贵。

去年的时候,我曾经产生过一个疑问。我很好奇为什么有的人会被经济规律所控制,甚至价值观都被扭曲。几乎完全沦为一个拜金主义的玩偶。前些日子,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贪”,由“贪”引发一些列的心理状态。然而对于这个答案,我也不想太多说什么,说多了都是车轱辘话,明者自明,不明白的人,多说一个字都是在对牛弹琴。这也算是揭开了我心里的这个疑问。这个答案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为了金钱做事情可以无所顾忌,可以出卖身边的朋友,出卖一起长大的亲人,出卖自己的感情,出卖自己的肉体。

这次回家免不了要被逼问结婚找女朋友的事情。其实,回来之前也早有心里准备,所以心态摆的还算是比较平静。关于这类事情,我倒是不想太多说什么,无非又是一堆长辈们的车轱辘话。至于到底有没有用,我想只有上帝知道。

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些唠叨,而是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发现几乎所有想要给我介绍对象的长辈们都是不约而同的先询问我每个月挣多少钱。他们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这让我觉得很好玩儿。所以我发现,金钱的数字可以遥控他们。所以我就做了一些实验,我会很认真的告诉他们,我现在在北京挣得挺多的,每个月收入至少有1800元(太少了怕人家不相信,人家又不傻),明年非常有希望涨到2000元,我觉得非常有前途,而且北京机会非常的多…….。末了我还要投出充满期望的眼神追问一句,怎么样?觉得我还不错吧!当然,说完这段话的结果就是,他们再也不会来骚扰你了,我觉得我的实验成功了。既不得罪他们,又让他们知“难”而退。

其实,我自然是没有见过对方的姑娘。所以暂且撇开姑娘们不谈,只是觉得这些长辈们挺有意思的。婚姻原本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事情,现在却要建立在金钱的交易上,作为一种生意进行交换,说的坦白一点儿就是出卖自己子女的情感和肉体,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些人还要打着为子女着想的旗号。当然了,只说这些长辈们自然是有失偏颇,毕竟有的子女还是欣然接受的,甚至是满怀欣喜,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把你卖了你还在给人家数钱。话又说回来,这些都是自愿的,咱是管不着。所以只能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发两句牢骚而已。很多游戏规则说的太理性了就会觉得很伤感情。挺喜庆的婚姻大事,搞的跟拐卖人口似的。不过,话既然都说到这儿了,再多说一句也无妨。有些人很崇拜毛**思想,马**主义,总觉得这些人说出的话都是真理。在《马**恩**全集》中,恩**在《反杜林论》中对于婚姻发表过一个很理性的观点。有兴趣可以Google一下,:)

回家了,瞎忙活

这周回家了,毫无悬念,命题就是回家过年。

周一的车票,当天中午到的家,高铁确实很快,很方便。但又破费了,没办法(此处牢骚省略两百个字)。

休息半天之后,陪父母逛超市,购买少许年货。虽然这些活动对于我来说毫无兴趣,但是对于上一辈人来说,毕竟属于传统节日,观念大于一切。对于我来说,一年也就这么几天,也算是放松一下吧。

接下来的两天打扫家里的卫生。大年三十那天出去买了几挂鞭炮,过年期间放。三十晚上放了两挂鞭炮,我爸放的。在这方面,我已经退隐江湖很多年。大年初一上午出去拜年,表面是去拜年,谈论的内容当中总有一个无聊的话题,脚趾头都能想到,那就是我什么时候找女朋友。关于这类话题,我已经平稳过渡到了麻木期。即便过两年骗了一位善良的姑娘结了婚,如果尚未有小孩儿,碰面一样会有人问你什么时候要小孩儿。其实,过后儿基本上没有外人真正为你着急,大家只是随便一说。在我看来,为的只是图个有话说,不冷场,无他。甚至可以稍显偏激的理解为一种被消费。

原打算初二那天和父母一起逛大街,没想到我爸有感冒的趋势,所以计划也随之取消。初三这天也没出门,连楼都没下,在家宅了两天,没下楼。

看起来这几天过的很懒散,是吗?呵呵,当然不会这么简单,或许是这几年养成的习惯,似乎已经停不下来了。如果隔几天不学点儿新知识,危机感就会油然而生,晚上是会做噩梦的。

前些天使用Raspberry Pi连接Sphero Ball失败,所以平时也有心无心的不断寻思着解决的办法或方案。所以这个礼拜晚上或其他闲暇时间在网上浏览网页的时候,也会注意一些相关方面的信息。碰巧,我又发现了一款好玩的玩具,名字叫Arduino。

去年的时候在买Raspberry Pi之前在网上粗略看到一些比较,或许是因为当时受个别文章的影响,让我选择了Raspberry Pi,略过了Arduino。现在感觉很有些遗憾,不过还好,有缘千里来相会,:D。

Arduino诞生于意大利,类似于一块儿单片机的电路板,属于开源硬件。任何人都可以按照此标准DIY自己的Arduino电路板。在浏览了官网以及网上一些相关信息之后发现,这又是一个广阔而且活跃的圈子,有一个时髦的名词用来形容这个圈子,叫创客界。

Arduino现在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包括多种型号的电路板,周边的配套的电路元器件也是非常的丰富。这个礼拜了解了一些Arduino的基础知识。在网易云课堂看完了一个Arduino的初级课程,另外,还找到两本入门的书。一本是《Arduino从基础到实践》,另一本是《Arduino技术内幕》。因为手上没有Arduino的电路板,所以只把《Arduino技术内幕》这本书大概翻了一遍,发现如果想深入玩转Arduino,最好学习一下AVR单片机。

因为Arduino的硬件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拿到电路图自己生产。对于国内来说,有几家口碑比较不错的生产厂商。淘宝上目前了解到的有三家:DFRobot奥松机器人以及ocrobot。当然了,这三家店是我从网上看来的,是一些比较资深的玩家推荐的,至于到底怎么样,这里仅供参考。

因为搜索了一下“创客”这个名词,所以找到一本相关的书,名字叫《创客》。我从豆瓣上买了电子版,所以……所以接下来我要关电脑看书去了,:P

又买了一张火车票

这个礼拜整体来说还算不错,在看几本书,书比较厚,也比较难懂,所以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非要说的话可能也只能说一说读的这几本书。

哦,在说读书之前差点忘记一件灰常开心的事情。周一过的比较煎熬,因为上周六晚上在淘宝上订购了Sphero ball,周二下午才收到的货。

话说拿到手之后着实让我开心了一把。随后又给Raspberry Pi配置了一款蓝牙适配器,我想试一试用Raspberry Pi连接这个小球,如果能连接上的话,理论上我就可以用ruby控制这个小球了,随后我就可以顺利的尝试很多种不同的玩儿法。不过,让人头痛的事情是可能是蓝牙适配器在Debian系统上驱动的原因,安装好的蓝牙适配器在终端命令行下无论如何都无法连接上小球。

不过昨天晚上经过我再三尝试,在Raspberry Pi上安装了TightVNC Server端,然后通过Mac上的VNC远程连接,连接到Raspberry Pi的共享桌面上。我想试试通过桌面对蓝牙进行一些操作,看看会有什么效果。这次我打开iPod touch的蓝牙,让iPod主动和Raspberry Pi连接,结果是连接成功的。但让人郁闷的是图形界面上的蓝牙管理程序根本就打不开,其中蓝牙程序的状态显示界面打开之后只有一个小窗口,窗口上只有一个“关闭”按钮,而且充满了整个窗口,Orz,尼玛哭的心都有了。所以我感觉让Raspberry Pi主动连接小球的想法估计要先搁浅一段时间了,要从长记忆,另想办法……

不过还好,我还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iOS类库做一些学习。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了一下相关的文档,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目前细节就不多说了,以后搞明白了心血来潮会写一些相关文章。

除此之外主要看了几本书。一本是韩寒同学写的书《我所理解的生活》。这本书主要是收集了他近年来博客中的大部分文章,以及一些采访当中的文字摘录。书中记录,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提到学生时期的很多思想受到民国时期的一些作家的影响比较大,比如钱钟书、胡适等等。我突然想到今年的时候我也读了一些胡适同学写的文字,而且我自己也发现现在变得是如此“反动”,很多看不惯的事情都想批判一下。我想说的是,我突然觉得,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好像还真是蛮自由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貌似还真是这么回事,以后有时间要多读一读民国时期的作家写的文章。

另外两本书就是计算机方面的啦。一本是《现代操作系统》,另一本是《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关于操作系统这本书,我使劲读,才看完第六章。至于组成与设计这本书,刚刚看完第三章。好吧,基础太差的同学桑不起呀。求不要鄙视我。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看组成与设计这本书的,本来是想直接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结果是看完第一章,感觉有点飘。书中的例子用的是MIPS指令集,如果是IA32的话,可能还好一点点,毕竟之前看《CSAPP》中讲的是Intel 32位的处理器。所以在看完第一章以后按照书中的指示,跳到书后的附录先脑补了一下MIPS处理器的相关知识,但是看完还是有点飘,所以又按照书中的指示,找到了组成与设计这本书,Orz。

关于《计算机体系结构》这本书,是coursera上普林斯顿大学讲授的一门公开课中所使用的教材。这门课的名字就叫《计算机体系结构》,授课老师看着老实巴交的,也挺有诚意的,所以当初就觉得要不学习一下算了,满足一下这位老师的愿望吧。后来很显然,课程进度咱是没跟上啊,所以我把视频下载下来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coursera上看下,不过视频没有中文字幕。哦,这门课程中还推荐了另外一本书,叫《现代处理器设计》,这本书最新版没有中文版,只有影印版。当初也不知道是哪根儿神经搭错了,直接把影印版买了回来,Orz。除非哪天我想发明“中国芯”了,否则我估计这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用得到这本书,最多可能当手册查一查或者晚上睡不着了催眠用。

好吧,说了这么多,一直都没有提火车票的事情。这个礼拜我又订到了一张火车票,还是用电话订的,而且拨了一次就打通了,我真的觉得我应该去客串一把票贩子,这特么是春运时期吗?有点儿难度好不好?关于这张火车票,让我想起了《独自等待》片尾里,陈文同学对李静说的一句话,“火车开走了还会开回来的”。

发现一款新玩具

这个礼拜整体过的还好吧,按部就班,只是周末这两天大脑有点短路,感觉实在是转不动了,突然觉得发呆真是一种享受。所以周六下午索性就出去放了放风,去刚开业的Apple Store转了转。

说是下午,其实已经四点多,到那儿的时候天已经见黑了。新开的这家Apple店在朝阳区大望路东北角。因为以前对大望路非常的熟悉,所以虽然是第一次找,不过还是很顺利的,几乎都称不上找,到了那之后直接就看见了,不愧是全球Apple Store里玻璃墙面最长的店面。

整体来看,感觉人并不是太多。至少体验区的人不是很多,倒是在外设区有不少人,我猜可能那边有不少座位,累了可以座一会儿吧,:)。因为自从上一次Apple发布了新产品以后,我自己去过王府井那边的店,基本上Apple自家的主流产品也都体验过了。所以在体验区我也没停留太久,随后就转到了外设区,在外设区发现了几类喜欢的产品。

首先是为iPhone/iPod设计的耳机。以前来Apple Store店的时候很少去体验,要么人太多,要么是有设备故障维修,没时间。这次是细细的体验了一把。不管是从做工还是从音质都很符合我的口味。在那感慨了半天,早知道有这种耳机,当初就不买现在用的这个了……不知道现在用的这款耳机听到我这番话会不会很桑心,:P

看完耳机,又跑到外放音响区。可能由于这个区域的人不多,所以很多都没有开,只有个别的能打开体验,当然了,要是真想打开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是像咱这种就没打算买的人,心里还是有点虚的,所以原本就没打开的就观摩一下外表算了。哎,看完之后,总之一句话,对于这些设备,真是喜欢死我了。先不说音质怎么样,单说设计已经感觉非常的cool了。觉得就算不能出声儿,摆在家里当装饰品每天看看心情都很舒畅,简直太特么cool了。除去外表设计,制作设备用的材料,摸起来的手感,产品接口的设计等等。

有一点这里得提一下,上面说的耳机以及音响,其实几乎都不是Apple自己的产品,都是第三方设计的。Apple只是把这些外设拿来替人家卖而已。不要错以为我喜欢这些耳机/音响就把我当成果粉,其实我离果粉还差的远。

上面说的这些音乐相关的外设都是摆放在展台上的。紧接着我转到靠墙一侧的货架旁边,顺着这面墙,整个货架上都是与Mac/iOS相关的外设。像上面提到的音乐外设一样,以前也没怎么好好看过这些,意识里总觉得无非是屏幕贴膜,键盘鼠标这些常规外设。但经过这次观摩,我发现我又无知了。

这些货架上的外设有Apple自家产的,也有第三方公司产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些小的智能家居。例如,可以照看婴儿的红外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可以通过iOS设备无线遥控。在婴儿睡着的时候可以实时检测婴儿的睡眠状况。当婴儿睡醒之后哭的时候,摄像头可以向连接的iOS设备发送信号,可以提醒父母婴儿已经睡醒。这样一款摄像头可以连接五台iOS设备。除此之外,还发现可以遥控的智能灯,智能手表,健康测试手环,以及其他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当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发现我又土鳖了……

最后临走的时候让我看到一款眼前一亮的玩具,外形是一个不起眼的白色小球,产品的名字叫Sphero。也许有朋友玩过这款玩具,但对于我来说,真的是第一次了解。当时在Apple Store店面里面只是看了看这款玩具的外包装上的介绍。一开始还以为只是游戏的外设模拟器,是专门来玩游戏用的,后来发现好像又没有那么简单。晚上回来之后就在网上查了查,我又土鳖了……

这款产品的公司成立于美国,刚刚创业两年,现在推出的是第二代产品。这个不起眼的白色小球其实可以算作是一个小机器人,这款小机器人有编程接口,玩家可以自己设计软件控制这个白色小球运动。同样的,也可以通过手持小球,通过使小球运动来操作软件。拿小蜜蜂打飞机来说,既可以设计成通过控制小蜜蜂的运动来改变小球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手持小球,通过控制小球的运动反过来控制小蜜蜂。

目前官方自己推出的程序设计平台的API包括iOS和Android。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第三方爱好者封装的API可以供其他编程爱好者开发相应的软件。控制设备和小球之间的数据传输靠的是蓝牙,官方给出的底层API是自己定义的一套字节码协议,跟具体的编程语言无关,所以任何其他对某个编程语言有偏好的人都可以自己封装一套API,所以也催生了很多第三方爱好者开发的API库。

就是因为看到可以通过自己写程序进行控制,所以也激发了我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除了可以控制这款小球的运动以外,还可以设置它自身的发光颜色。对于小球本身来说,它可以感知到物体碰撞和震动,到底能不能发声我目前不敢确定。这家公司预计在今年秋天的时候还会有一款新产品上线,产品的代号为Sphero 2B,是一款带有两个轮子的小机器人,具体官方主页有相关介绍。

对于这系列产品我非常的喜欢,你可以发挥想象力通过外部环境条件来控制这个小机器人的状态,只要外部设备有蓝牙适配器就可以,不一定非得是手机。具体来说例如可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机器人自身颜色的改变。又或者可以设计特定的运动路线,让这个小机器人完成特定路线的运动,等等吧。不管所开发出来的iOS上的app还是Android上的app,最终都可以发布到各自对应的商店中卖。iOS可以发布到App Store,Android可以发布到Google Play。对于当前这款第二代产品,官方页面推荐的iOS/Android平台上的app至少已经有二十多款。

其实,透过这些智能小设备来看。不管是这款小机器人,还是上面说的智能监控器,智能台灯又或者是健康测试手环,能够感觉到的是,智能家居崛起的苗头越来越明显,另外一个方向是这今年吵的比较热的可穿戴设备。感觉把这些设备绑定到手机或者其他可移动设备上,说不定又会是一拨科技浪潮的到来。

买了张火车票

这个礼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了一张火车票。今年的火车票可以提前二十天可以通过网上/电话进行订票。所以如果准备年底回家,这个礼拜也就开始订票了。

和往年一样,这次还是通过电话订的票。前些日子听说12306网站重新做了改进,所以本来这次开始的时候也打算在网上订票的,也重新在12306的网站上找回了两年前注册的账号密码,并做了重置,准备等待开票的时候试试,结果当然是空等一场。车票刚开卖的第一秒钟刷新了网页,结果就是齐刷刷的“无票”两个字,彻底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刚开票就没票。这趟车是上午开卖,幸运的是下午还有一趟车开卖。

下午这趟车开卖的时候就更悲剧了,上午那趟车不管有没有票,至少网页能打开,下午这趟车到准时开卖的时候网页就打不开了,刷了两分钟愣是一次都没打开,分秒必争的时刻一秒钟都很重要,当时真有一种骂娘的冲动。不过冷静下来,想了想还是算了吧,还是用电话订吧。还不错,电话拨了两三次就打进去了,结果还算是比较顺利的订到了票。不过还是不怎么放心,就立刻出门到售票口取了票,票拿到手里的时候才算是踏实了。

半小时后,取完票回到家,网页终于能刷开了,但是网页上齐刷刷的布满了“无票”,好可怕的购买力。回头来看,网页购买还是不靠谱啊,还是电话比较高效,虽然方法比较低端,但是能解决问题啊。很多人安装什么刷票软件,不停的刷,有的人甚至弄好几台机器一起刷,表面上看起来很高端,各种“高科技”,有毛用啊。真心觉得不如打几个电话来的省事儿,只要能打进去,就能够有订到票的机会,除非没票,感觉比刷网页要稳定的多。有通过网页订票的人说,开始看的时候还有票,然后进行下一步,等到进行订票的那一步的时候就没票了……哎,还是电话这种长连接靠谱啊。

自从有了12306网站,一次都没有在上面订过票。最后每次都是通过电话订的票,基本上打几次就进去了,相比来说还算是省事儿吧,比安装各种流氓刷票软件方便多了。记得有一年我通过电话一共订了三张票,当时我都觉得,年底我应该客串一把票贩子,说不定还可以小赚一笔。

刚买完票的时候心理还是蛮轻松的。紧接着就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放下电话不久,我就感觉心里有点不爽。好吧,我觉得我对于给家里打电话这个事情快构成心理阴影了。我想我必须要尽快把这个事情搞清楚,要不然这种事情以后还会浪费我很多精力和时间。所以接下来的几天零星的找了一些资料来看,我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及处理的方法。尽可能的避免以后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找资料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几篇胡适先生写的文章。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文章当中提出的问题当今依然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改变罢了。真不知道,如果胡适先生能够穿越到当今社会偷窥一眼会是什么感受。对于文化这种东西,以前的我真是太天真乐观了,以为隔几代人就会有所改变。现在来看,只能呵呵呵了,惹不起,躲得起。过好自己的就好了,远离那些个脑袋里充满浆糊的人。

不过还是有意外的发现,在豆瓣上发现了一个因为被类似问题困扰而成立的小组。突然发现似乎找到了组织,小组成员已经达到七万多人。看了几个小组的帖子之后立马申请了组员。对于这个小组的评价只有一个,超有爱。翻看了几个帖子之后,找到了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感觉不错,看看再说。

给大家介绍一款游戏,玩了一下,有点上瘾,感觉很不错,是大名鼎鼎的暴雪开发的,名字叫《炉石传说》。这款游戏由网易代理,可以免费玩,属于内付费。当然,为了体现游戏的公平,如果你有实力,免费也可以玩的很好。不过现阶段属于内侧,公测日期不太清楚,想玩的话需要申请内测码。关于内测码现在好像还是蛮容易申请的,反正我的申请是瞬间就申请到了。当然,我不太清楚是不是跟我很早之前玩过魔兽世界有关。说到玩魔兽世界其实很惭愧,充值一张点卡可以玩好多年……玩了好几个职业都没超过二十级。游戏公司要都是我这类玩家早就关门大吉了。另外多说一句,《炉石传说》这款游戏中国区官网上只支持Windows用户,Mac用户如果想玩的话可以下载台湾版或欧美版,如果想玩国服的话,可以简单修改一下对应的config配置文件就可以了,具体方法可以Google一下。我自己玩的就是Mac版的,整体感觉还好吧,目前还没有出现不能玩的bug。

其他的不想说什么了,先去把那本书看了……

一如平常

本周送走了2013年,迎来了2014年。所以很多互联网圈子的人都在纷纷写年总结,抱着好奇或者说是偷窥的心态,看了好几个人的年总结,蛮有意思的。几乎每个人都是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大家都在进步。只不过有的人变化的大,有的人变化的小。对于我来说,当然更多的是想看看有什么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其实,这两年除了自己写总结以外,每年年终的时候也喜欢看看别人写的总结,不知不觉的这也变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说来说去,还得说纯碎互联网圈子的人有更多乐于分享的精神,文化氛围和其技术不无关系。其他行业的人想来可能就要差一些吧。

这个礼拜又折腾了一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折腾了一下VPS,把之前配置的passenger换成了unicorn,并安装了upstart,用来对rails项目进行控制。另一个方面把rvm换成了rbenv,本来是没打算换的,也算是碰巧吧,正好在我更新ruby 2.1版本期间出现了莫名其妙的问题,结果一怒之下,不管是VPS还是我的Mac都彻底换成了rbenv。另外也把我的octopress博客更新到了最新版本,抛弃了之前的ruby 1.9,现在直接支持ruby 2.1,不过可能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现在每次在octopress根目录下执行rake命令的时候必须要加上bundle exec。不过比较欣慰的是至少现在每次生成文章的时候再也没有警告信息了,也算是找到了一些心理平衡吧。其实,如果正常更新之后还是会出现警告信息的。不过还好,有人修改了这个bug,我从Github上找到了相应的commit,手动改了一下源码,才算彻底解决了。对于ruby版本,现在只需要安装2.1就可以了,可以抛弃1.9了,干净了一些。

另外,这两天想好好学习一下Git。以前都是遇到问题Google一下,虽然平时用的命令基本都熟悉了,但是遇到一些不常见的问题,或者说涉及到项目管理上的一些想法就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想了想,这些都是债,以后早晚都要还,所以也不想逃避了,不如捋顺了,以后会舒服很多。

除了上面这些,周六的时候出去逛了一天。不过人品有点儿差,星期五天气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今天也是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只有周六那天有点雾霾天气,虽然没有风,但是气温也没有星期五那天暖和。平时都不怎么出门,好容易下决心出去一次,还碰上这么个天气,除了人品差,还能是什么原因呢?

穷人逛街,就是想去看看风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其实是雾霾天气),主要就是去北京的老胡同转了转。后来回头来看,最后似乎其实就是绕着后海转了两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几位老大爷在后海冬泳。不过最后还是转到了王府井书店。哎,一看就是一副穷书生的命。到哪儿最后都得绕到书店去逛逛。其实,坦白说也不是为了去看什么书,就是想去逛逛。你能理解那种心情么?好比女人逛商场,她可以不买,但就是想去逛逛,满足一下那种欲望。我就是这种心情,只不过我想去的是书店,女人们想去的是百货商场。

最后还想起一件事情,给我爸妈从淘宝上订购了一台按摩器,目前还没到货。当然,我自己也撸了一台,不过我的已经到货了,:P

2013年年终总结

又到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了。印象中第一次写年终总结是在2011年,去年也写了,所以今年看起来也要写一下似乎才合情合理。所以貌似这个习惯就这样不经意间的养成了,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无从判断,也不打算去纠缠。有句俗话说的好,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所以我觉得不尽如人意也应该算是常态。如果碰巧完全符合之前的预期,就偷着乐吧。

对于这份总结,我总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再按照时间点来细细道来。因为这一年来每周都在写日记,根据每周的日记,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所以这里也打算主要谈一下这一年来感触比较大的方面。

  • 过完年到五月份,了结了一桩持续八年的事情(别瞎琢磨,不是爱情)。
  • 六月份开始,考虑做一个新的项目。技术上从iOS转到Ruby以及Web相关。与此同时开始计划学习日语。
  • 接下来的几个月一直到年底,其实学了很多很杂的知识。

对于这些很杂的知识,这里简单展开谈一下。这其中主要包括了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当然其中还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学习了日语,日语的学习纯粹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无他。对于学习经济学和社会学表面看起来似乎跟做项目没什么必然联系,其实我不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不管以后做什么方面的项目,最终总是要服务于社会,所以了解一些社会学,对社会形态有一个基本概念,也会潜移默化的对于了解用户有所帮助。对于运营方面,也必然会涉及到基本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学习这些知识不管是对于现在还是以后,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学习这些内容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加本来学习Rails的曲线就很陡峭,所以这一路过来也很煎熬。由于这份煎熬,我意外的获得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感悟。

时间的管理

其实,今年的后半年,我一直在不断的寻找自己的节奏。怎么说呢,我深刻的体会到“欲速则不达”这个短语的意思。面对一个周期非常长的任务,应该学会对时间进行管理。所以这后半年以来,总体来说,我觉得我的心态要比去年好很多,少了一些毛躁和急功近利。大方向想清楚之后,大概切分一下任务,按部就班就好了。学会调整心态非常重要,对于时间这种东西来说,你着急,她不会多等你一秒钟,你不着急,她也不会少走一秒钟。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急急躁躁的呢?

对于时间管理的感悟,说起来有点汗颜。记得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我的头儿曾经私下跟我讲过,对于一个周期很长的项目,要学会对时间的管理,调整心态很重要。话说的不重,道理也很浅显,但是当初根本就没听进去,全当耳旁风了。没想到两年后,这个坑自己还是重新爬了一遍。由于自己当初的愚昧无知又能怨谁呢?只能自食恶果。

兴趣

今年准备做Web的时候,对于我来说反正都是从头开始学。所以我还是认真的考虑了一下自己的兴趣的?坦白说,过去的几年工作经历,我也一直在不断的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说实话,我很羡慕那些在学生时期就明确知道自己喜欢哪种技术的人。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感觉非常的惭愧。因为不知道喜欢什么,所以也尝试过很多种技术。对于这种状态,短期内好处和坏处都有,而且好处大于坏处,但是长期来说,这不是一种好的状态,最终你会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而且只有广度没有深度,对于一直想走技术路线的同学,这不是一个最好的状态。而且如果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大大的削减对技术的热情,甚至厌恶,对于技术生涯非常的不利。

所以这两年其实我一直不经意间的去尝试一些新的技术。比如最近正式发布的Dart,以及最近在国内增长势头很猛的Go。去年还好奇的尝试了一下Lisp。对于Ruby,其实去年在了解Lisp的时候貌似听说过,不过印象中开始接触应该是今年才开始的。自从学习类似Ruby这种脚本语言之后,对于我来说算是推开了另一扇大门,吐槽的话只有一句,我想我再也回不到Windows世界了。在这里,我想我必须要感谢Jobs同学,如果没有iPhone的崛起,我也不会接触Mac,没有接触Mac,对于接触这些脚本语言就很困难,没有接触Mac,我不可能大量的接触Linux世界中的终端命令行,不接触这些命令行,就很难体会到Linux文化。

兜了这么多圈子,我很幸运我找到了喜欢的技术方向。其实,对于iOS开发,我也很喜欢。但是目前精力有限,iOS开发我会作为业余爱好时刻保持关注。

技术

在寻找兴趣的同时,也阅读了一些大部头的书。其中《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影响我的不只是书中的技术,也让自己清醒认识到以前自己真的很无知啊。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突然有一种被清零的感觉。我觉得,对于计算机这个物件,我才刚刚的推开她的大门。我想,这种感觉可能也会不断的促使我学习更多的东西。对于逻辑和抽象,我又有了新的理解。

健康

今年对于身体健康这件事格外的关心。所以这一年下来一直保持着一定频率的锻炼。去年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少所以经常去旁边的大学操场上跑步。但是今年开始,处于空气质量的考虑,主要在室内玩一玩哑铃什么的。经过这一年的锻炼,感觉身体要比前几年去公司上班的时候要结实很多,而且平时的精力也有比较大的提高。对于我来说,锻炼身体目的只是为了保证健康。但是,意外得到另一个好处,就是健美啦,呵呵。经过锻炼,现在可以明显感觉到上半身肌肉的膨胀,吼吼。而且现在身材也匀称了很多,减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P

眼界

这两年对于世界的了解,坦白说超过了过去二十多年的总和。其中包括一些人文观念,价值观等。关于这方面我不想太多说什么,我只想提三个词,那就是文明、平等和自由。了解这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也提高了我自己的英语水平,使得现在偶尔蹦出几个英文单词也快成为常态了。现在似乎有点理解为什么有些英语世界的华人在很多关键词汇上无法用中文进行表达。其实,不得不承认,至少相对于汉语而言,英语是一门精确的语言。

出书啦

嘿嘿,虽然是电子书,虽然是生活日记。但是不能不说,感受还是不一样滴。很多时候,突破很重要,形式上的突破也是一种突破。吹起牛来,哥们也是二十多岁就出过书的人,哈哈,开个玩笑啦!关键不是出不出书,而是坚持一年每周至少写一篇博客这件事给我一些感触。其实,对于每周写博客这个想法还有另一个让我好奇的原因。很早之前看过一段袁岳同学的演讲,他给了大学生们一条建议,说如果每天写一篇博客,坚持三年保证能找到工作。我对这个方法有一些好奇,当然更多的是想知道为什么?所以今年我自己做了尝试,虽然一开始我做不到袁岳同学的一天一篇,所以我自己降低了标准,改成每周写一篇,结果使我自己感触颇多(如果你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感受,可以自己试试看 :D)。如果明年我还能坚持每周一篇博客,坚持写一年的话。后年我就尝试每周写两篇博客,我要试着挑战一下,看看能闯到第几关。

好吧,对于2013年,能列出的关键词差不多就这些了。对于2014年做一个自我展望:

  • 锻炼身体
  • 深入学习Ruby及其Web相关技术
  • 坚持每周写博客
  • 看人文类书籍(包括了解西方文化)
  • 学习英语

就这些吧。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希望2014年的今天能对自己有个交代。

无解

这周从周一到周四以及周五的白天都很好,但是晚上跟我父母打了电话,算是捅了马蜂窝了,足足让我郁闷了两天啊。坦白说我现在都很害怕给家里人打电话了,我真的是不想和家里人撒谎啊,真的不想啊。但是代沟啊代沟,我觉得以后不能不考虑一下沟通方式啦,这是一门学问啊,不能硬来啊,认真我就输啦……

虽然之前我自己已经在努力跟家里人回避一些问题了,还写了一篇日志做了很理性的分析,但是这次又不长记性了,有些话真的是不能说啊,我总是高估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啊。我在我网上搜了一下,看到这是无数当代年轻人的痛啊,多少也算是心里平衡了一点吧。当然,我真的是要学习一下如何跟长辈沟通啦,这真的不是闹着玩哒,跟他们讲道理我只有输的份啊,讲道理本身就是无解。

好吧,上面两段话就当是宣泄了。如果我再不转移说话的口吻,想必被“正义之士”看到之后多半要跳出来给我扣上不肖子孙的帽子了。

其实,我也不太想多聊自己这方面的观点,说出来会被很多鼠目寸光,脑袋里充满浆糊的“正义之士”抡起道德的大棒直接挥过来。有些事情,时机成熟了去做就好了,没必要费口舌。

有些事情偶然性很大,想的多了,也许会成为自己吓唬自己的圈套,反而可能会让自己犹犹豫豫,最终耽误了行程,想少了也可能会有疏忽。但是生活本身不就是时时刻刻面临这种不确定性么?谁又能保证未来会怎么样呢?人们只能在看得见的范围内预想明天,但是即便是这样,谁又能百分百的确定明天怎样呢?马路上每天发生那么多的车祸,医院里的重病区每天都有病人来,又有病人走,你能说这些人早就想到会发生这一切么?

兜了一个大圈子,其实面对老人的问题,上面的那段话,多少表明了我的部分观点,至于你同意不同意,I don’t care。

换一个话题,车轱辘话不想多说了。

算了,时间不早了,已经凌晨一点了,明天(确切的说是今天)早上六点半还得早起。2013年马上就过完了,今天整理了一下2013年除了下个礼拜的日记以外的所有生活类日记,并集结成了一本书。解释一下为什么不等下个礼拜过完之后再进行整理。在这一点上,我想我还真的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一样。因为我不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束预示着事情的结束,我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束预示着另一件事情的开始,所以我认为下个礼拜的总结,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明年的开始。那可能有人觉得,那什么时候属于结束?我的答案也很简单,当你life over的时候game也就over了,那个时候就是结束。

Finally, one day one paper. You know that.

戒“毒”

以前很喜欢夜晚,尤其是深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晚上很安静。安静之后你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可以静静的想一些问题,精力很集中,也可以带上耳机听音乐。当然,更多的选择是摘掉耳机享受这份宁静。

其实,以前上班的时候晚上睡得也很晚。有的时候一整晚都不想睡觉,但考虑到第二天还要按时上班打卡,所以又不得不睡上一会儿。很多时候也导致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出现一对儿熊猫眼。一上午坐在电脑前狂喝咖啡,但是大脑还是神游四方,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干活儿。一直到吃完午饭,稍微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整个下午才感觉好很多,临近下班的时候状态最好……

以前经常会像这样恶性循环,虽然自己心里很清楚,要早睡早起,神清气爽,吃嘛嘛香什么的……但是那份安静就想毒品一样,每到晚上就禁不住其诱惑。有一点奇怪的是,晚上八点左右的时候会非常困,那个时候要是睡觉,趴下就可以睡着。但是每每到这个时候就会良心发现,觉得晚上大好的时光怎么能睡过去呢,所以就强忍着学点儿东西,一旦挺到晚上十点半以后,立马跟换了个人似的,这个时候才是真的神清气爽,吃嘛嘛香,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这个时候想睡都睡不着了,接着又是一晚上,第二天上午坐在电脑前狂喝咖啡……(重复昨天的故事)

虽然早就对这种近乎自残的行为深恶痛绝,但是真的就像是吸食毒品一样上瘾,要不怎么会有戒毒所这种地方呢?要不怎么还会有成功戒完毒以后又成功回炉的人呢?

关于如何戒掉这个毒,尝试了无数种方法。后来我大概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心态。平时上班的时候很忙,每天都有工作任务,要想学点工作无关的内容只能等到晚上下班,但是晚上下班之后八九点钟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发困,外加有可能周围环境也很躁,导致效率很低。但是又想多学一会儿,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多看一会儿。一旦过了晚上十一点钟,学习效率越来越高,各种神清气爽,吃嘛嘛香……然后就是第二天上午坐在电脑前狂喝咖啡……(重复昨天的故事,但是真不想登上昨天的那艘破船)

好吧,这个问题已经折磨了我很久了。直到这个星期,似乎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前些天在网上偶然看到有人吐槽隔壁邻居很吵,提到隔音耳罩这种东西。我立马眼睛一亮,立刻上淘宝上搜了一把,发现果然有这种神器!真是相见恨晚,但是为了避免冲动型消费,我还是装出一副表面冷静,但还是无法掩饰内心澎湃的神态,聆听了一下网上群众们的声音。但是不管怎样,无法避免,虽然目测性价比不高,不过还是一咬牙一跺脚,选择了一款群众呼声极高的产品,展现了一种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大无畏精神。

买回来试用了一个礼拜,隔音效果非常好。现在来看,绝对物超所值。而且经过这一个礼拜的时差调整,猛然发现其实白天的时间也是很长的……当然,对于时差的调整还得过一段时间才能习惯。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争取晚上十二点半之前上床睡觉。我觉得恢复的已经很不错了,其实最困难的不是早上起床,而是晚上按时上床睡觉,这才是最困难的。

现在要想不受打扰,随时可以带上这个神器,顿时让你找到凌晨一点钟的感觉。当然,这种神器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说带上这玩意儿,就算到戏园子里看书都跟在真空中一样安静。但如果是一般室内的话,带上之后的效果真的是不错的,当然,带上配送的耳塞效果最佳。对于普通的杂音基本都可以隔离掉,唯一付出的代价就是头上带了一个跟耳麦一样的东西。

总之,隔音耳罩这种神器真的是意外的发现,解决了我的一个大问题。

除此之外,还看了一些如何以身作则的去拯救世界人民的方法。为了蒙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双眼,对于如何实施拯救行动,所涉及到的具体流程做了一些了解,还是要做一些准备的。这需要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考虑的要周全一点儿,拯救资本主义人民于水火毕竟不是小事。

最后,既然时间做了调整。对于英语的学习,也大概做了一个简单的计划。英文写作能力我觉得很有必要去锻炼一下,所以之前用英文写日记的方式还是蛮不错的。看了一下相关考试中对英语写作考试的要求,貌似大作文要求在两百多字,最好能写到三百字以上。我觉得,我要是用英文吹吹牛,幻想着感觉能轻松到三百字,所以关键还得看质量。好吧,其实就是词汇量。所以,我觉得还是那句古话:骚年,像风一样飞驰吧!

闲的蛋疼写博客

这个礼拜过的感觉比以前热闹。隔三差五的分别有两位前同事过来拜访,所以时间安排上显得比往常有点儿乱。

聊天过程中,有一位同事无意间说了一句,“写博客干嘛?真是闲的蛋疼啊”。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振振有词的去反击对方,而是突然间有一种错位的感觉。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之间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所以我选择了沉默,面带微笑并略显无奈的看了他一眼,因为我的下意识告诉我,和他争辩是没有意义的。

随后我也不想浪费时间去揣测他说这句话的含义,而是试着回忆了一下当初坚持写博客的初衷,顺便也想总结一下这一年来写博客的一些感受。

坦白说坚持写博客的初衷,其实就是想记录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想法。而其最原始的引子,是我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养成的一个工作习惯。在刚进入上一家公司的时候,我的直接上级要求我每天写工作日记,主要内容是记录当天的工作内容以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刚开始的一个礼拜有时候他会问我有没有坚持写工作日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基本上就没有再问过。对于我自己来说,刚开始我当然非常不习惯,甚至有过抵触情绪。而且最开始的时候甚至怀疑过,这是不是他的另一种监督我的手段。

大概过了多半年以后,写工作日记就成为了习惯,而且内容写的也很随便,心态完全放松了,有什么想法直接就写到工作日记上。甚至有的时候一天都不想干活,一行代码都不想写,日记上就直接写,“今天心情很糟糕,一直到下班,什么都不想干。”

后来在我离职以后,再翻看这些日记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意义。上面记录了我工作的每一天的整体状况,很真实。所以我对写日记多了几分感触,这应该是我写这个博客的最原始的冲动。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一周写一篇,其实完全是受到伞哥的影响。至于为什么会受到他的影响,答案也很简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欣赏所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不在乎他们的观点是否和我一样,我在乎的是他们是不是有自己的观点。

从开始写到现在,每周至少保证一篇。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写这些内容的第一目标观众是自己,而不是旁人。所以我不太在乎是否有别人关注,是否有别人评论。所有写的这些话其实都是对自己想法的一个总结。这一点来说,可能和很多人的想法不大一样。根据我自己的了解,很多人写博客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的关注,如果写了一段时间没人评论,可能会灰心丧气,写作的动力就会大幅度递减,很多人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其实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做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动力来自于外因,就会很容易被外部因素所左右,而如果是出于自己内在的因素,则更容易把控,因为想与不想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内心的选择。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脑子反应很慢,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跟很多人相比差的也很多。要是参加什么辩论会或者是机智问答,脚趾头也能想明白,我肯定是那个猪一样的队友。好吧,说到这,别嫌我唠叨,我又想起我第一个老板对我的评价“脑子笨,身体就得勤快一点儿”。我想这句话我可能这辈子都忘不掉了,:)

所以我发现,写作可以不需要很快的节奏,不需要抢时间,有些话可以想明白了再说,有些想法可以多想一会儿,没有人看的出来你是想了很久才写出来的,:D

以上就是为什么要开始写博客,以及为什么能够坚持到现在的原因。哦,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写博客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多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下面说说,这一年来写博客的心得体会。

其实,对于每周写一篇生活类的博客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敲击键盘的熟练程度,也不是对中文词汇的掌握程度,而是要突破心理关。尤其是当你第一次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网上的时候,会有一些心理不适。刚开始的时候,总是会担心别人的看法。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能否认,面子文化根深蒂固,凡事都要给面子,总是会顾及别人的看法。我也必须承认,对于我自己来说,最开始也是拿出了一些勇气的。但是当你一旦开始尝试之后,或许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也没有一开始想的那么糟。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虽然博客中写的一些观点可能会被个别人看到之后觉得很不爽(当然,觉得爽与不爽完全是主观判断,我几乎不会在文章中对某个人恶语相待,最多是对某件事或某个观点谈论一些自己的想法),甚至开始远离你。但是同样,如果有人的观点和你一样,说不定也会和你成为朋友。这是一个重新塑造朋友圈的过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许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的,在和个别人产生激烈矛盾之前就预先避免掉了,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

突破心理关以后,接下来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文章的内容了。最开始的时候对于同样的一件事几乎没有想法,这对写博客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没有话说,拿什么来写呢?后来我觉得我应该多读一些书,一边读书,逐渐就会去思考很多东西,每个周末写博客的时候就会越来越舒服,增长知识的同时,还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还可以增加一遍印象,逐渐这就成为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断的多看一些书,就可以不断的产生新的思考。一旦突破了这一关口,渐渐的周末写博客就像是吃饭一样自然。平时也促使自己对一些事物或现象多问一个为什么?一来培养了好奇心,二来也在下意识的为写博客积攒素材。当这一切习惯之后,很多事情就会禁不住的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个时候其实就感觉不到特意为之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条件反射。遇到事情,顺理成章的就会多想一想,即便是没什么用,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求为了什么回报,就为了满足那么一点点的好奇心。

以前很多程序员大牛前辈都鼓励写作,摆事实讲道理的说了一大堆写作的好处。经过这一年的体验,似乎懂了那么一点点。写作需要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想把文章写的脉络清晰,通俗易懂,需要对写作内容有一个很好的逻辑脉络的把握,文章的前后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一件事情描述清晰。单从逻辑性来说,这一点似乎确实和写程序有相通之处。

总的来说呢,坚持写了一年的博客,督促着自己读了一些书,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不经意间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改变了以前很多的观念,真的是改变了很多。也切身的感受到,有些事情想想是一码事,其实做起来会是另一码事。写作让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很久以前脑袋里偶尔会幻想一下,感觉写博客好像也没什么,会敲键盘和写中国字,有话说就行。但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其实有很多坑要填。类比一下,其实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看别人做的时候,总感觉好像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自己真正做一做才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这也让自己对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现在除了每周写博客以外,每天也在坚持用英文写一写日记。没写之前,总觉得自己还能对付,坚持写了一个礼拜以后,真切的感受到词汇量什么的真是捉襟见肘。那种想表达,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宣泄的憋闷感油然而生,每写一篇日记,都在给我的词汇量敲警钟。其实,对于用英语写日记,词汇量的问题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另外一个用意是想锻炼自己用英文表达的思维方式。

增加词汇量和锻炼英文表达的思维方式是我尝试用英文写日记的初衷。为什么要用英文写日记,而不是背课文或者找外国朋友聊天,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尝到了用中文写博客的甜头儿了吧,:)

国际主义战士

这次周记写的早。今天感觉很累,早点写完去睡觉,:)

上次周记中插入了一大段技术类的文字,过后感觉不太好,以后尽量避免。即便要写,简单几句带过就好。毕竟生活不是搞技术,虽然目前搞技术就是生活……

先给大家讲一个不开心的事情,让大家开心一下。今天下午去北师大参加了日语二级考试,毫不客气的说,完败。其实去之前就已经知道结果,之所以还要去的一个原因只是想体验一下日语考试的流程,至少为以后积累一点经验,仅此而已。

说到考试,真是不总结不知道。大概回忆了一下,过去的八年内,除去大学课程所必须的考试以外,我参加的社会考试加在一起保守估算有三十多场。如果算上大学时期的校内考试那就更多了。工作以后平均每年也有4场考试,差不多一个季度考一次。这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是对于考试这项运动早就没有感觉了,什么紧张、害怕、恐惧统统玩蛋去。另一个结果就是对国内考试的深恶痛绝。不过得到的最终好处是,对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很理性的深刻反思,而且深刻的理解了洗脑的含义。话说回来,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终归是吃下了蓝药丸,逃离了那个虚幻的世界,相比而言,还是可喜可贺。

对于日语考试,有了这次的体会,以后再参加的话,大体流程心里就有数了,多少也算是一个收获。简单说两句过去这几个月对日语的学习,期间学习日语大概持续了四个月,从日语零基础起步,看完了标日三级教材,标日教材二级上册看了一部分。期间还看了一些关于日本文化相关的书籍,了解了一些日本本土的民俗风情。在podcast上订阅了一个播客,几个对日本文化的爱好者聊一些关于日本相关的话题。

在学习日语期间,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经验。如果是零基础自学日语,切忌只使用一种教材。所以学习的中后期,我还买了一些其他类型的日语教材作为辅助学习资料,之后的学习效果明显好转很多。多选几种教材的一个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不同教材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思路可能是不同的,这对于有效的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只选择一种教材,一旦碰到一个讲解的不是很清晰的知识点,或者说相对于自己来说不容易理解的思路,有可能就会让自己钻入死胡同,可能会花长的时间才能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

体会比较深的就这一点,至于其他什么学习技巧,无非就是变着花样的让自己不断重复练习。算了,学习方法还是少说两句吧,说的我好像已经成功通过考试了似的。我再重申一遍,我的日语二级考试其实是完败……你赢了,你又开心了一下。

身为天朝的子民,要时刻心系全人类的生活幸福。为了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澳洲人民,前些天从百忙之中抽出了一点时间,对澳洲人民的生活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为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澳洲的墨村(Melbourne)。

和平时期,关系民情的最直接方面无非是衣食住行,而其直接的经济来源问题,应该是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了。所以去澳洲最大的招聘网站观摩了一下。发现澳洲的就业机会确实不如天朝的多,难怪很多外国人都喜欢往天朝跑。所以如果想真正以身作则的去拯救当地人民,给当地增加新的技术力量的话,就必须让自己的技术特点符合当地的技术需要才行。这是我考察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墨村的住房其实也很贵。很多在市中心上班的小两口或光棍儿一般会买小的像火柴盒一样的两居室公寓住进去,这样的公寓价钱貌似在30多万澳币的样子。但很多已经工作稳定,且有小孩儿的家庭,会选择在稍微远一点儿的地方买一个house,价钱貌似在50多万澳币的样子。哎,资本主义就是特么的黑,老百姓的日子已经水深火热了,还特么这么高的房价,还让不让人活了。

限于精力,这次大概只了解了两大方面的一些概况,其中还有一些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说出来让人触目惊心,在这我就人坚不拆了,真的有种立马动身去拯救当地的老百姓于水火的冲动。含恨自己身在伟大的天朝,却不能拯救落后的澳洲人民,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说一千道一万,要想真的拯救澳洲人民,那得先过语言关。要不怎么才能向当地的老百姓献爱心送温暖呢?凡事都得从脚下做起。所以从前几天开始,已经试着用英文写日记了,试试看。其实很多事情真正干一干就知道是不是真心喜欢的了,说的天花乱坠的其实没啥意义。

英文日记的网址就不在这说了。原因很简单,我担心拯救计划泄漏之后被澳洲的政府追杀,:)

新的作战部

今天使用的配图说实话多少有一点儿回忆的味道。

怎么讲呢?今天博客上使用的这张图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是我第一台组装电脑的桌面背景。多少又产生了一些美好或不美好的回忆,:)。

发现有一个很有趣的规律,总是在我身上不断重复发生。举个例子,每当我刻意实施一项计划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的被无关的事情打扰,最终阻碍计划的顺利实施。这些无关的事情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反正很少有能够顺顺当当完成的时候,记忆中几乎全是以失败而告终,:(。

上个礼拜感觉又是这个样子。其中有几天心态总是很躁,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效率及其低下,感觉很糟糕。虽然我已经在刻意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通过各种手段,但是感觉还是不太理想。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家族的内部矛盾,还是在上一次回家的时候听父母说的一些的事情。

关于上一辈人的事情,其实很早就想的很清楚了,我不会再跟那帮人扯上什么关系,不解释。简而言之,我非常鄙视唯利是图的人,简直就是恨之入骨。这也是我平时很少回家的一个主要原因,每次回去,除了和父母多呆几天以外,就是和家里的朋友们聚一聚,除此之外,就很少再去见其他人。至于家里的亲戚,坦白的说,基本都是一副唯利是图的嘴脸,言语中流露着各种算计。如果你不想被坑,就得和对方一样进行算计,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自己恶心。所以如果偶尔碰面了,为了给对方留一张脸,就笑脸迎合一下对方,让对方从你的笑脸中感受到一种虚幻的优越感,然后趁机赶紧特么走人。

虽然这些蛋疼的事儿很早就想明白了,但很显然想的还是不够透彻,:)。今天中午跑去人民大学校内的一间咖啡馆重新寻找了一下人生的意义。为什么去那儿?这里得提一下另外一个原因。

每到周末,隔壁的房东如果在家的话,总是喜欢开电视,她不一定看,但一般情况下都会让电视开着,而且电视的声音很大,感觉楼下都能听见。本来我心里就有那些个蛋疼的事儿在那堵着,所以心情就会变的更糟。但是人家是房东,咱又惹不起。基于这两个原因促使了我想换个环境体验一下。当然,还有一丝的好奇心,换一个新鲜的地方说不定会很好玩儿。想来想去就想到要找一个咖啡馆。因为一般的咖啡馆而言,除非关门,否则没人赶你走。

网上寻觅了一下,经过最后综合的考量,还是找一个大学比较好。如果咖啡馆不满意,至少还有教室可以安身。北京城的大学,除了北邮以外,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人民大学了。虽然以前也混过几天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公寓,吃过一年多北航的学生食堂。但是论熟悉,那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人大(在这里有一些值得回忆的故事,但不是你想的那种故事,是关于革命奋斗的故事,我很严肃的说的哦。)

所以周末这两天都一直都在人大一教学楼内的漫咖啡混。里面的消费水准相比外面社会上感觉还是要便宜一些的,毕竟是学校嘛。最重要的是这里面基本上都是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大学生,似乎又让我年轻了几岁,吼吼。

一共去了两天,可能要期末考试了,很多学生貌似在准备考试,很浓的学习气氛,虽然室内也弥漫着嗡嗡声,不过似乎又找到上学时自习课的感觉。这两天每天下午两点多到,一直呆到晚上八点多出来,主要是笔记本的电量有点扛不住了,因为人比较多,所以插销座不是很好找。不过还是很知足,如果换成是Windows,估计下午五点多就没电了。

换了一个环境,有了一些新鲜感的刺激。心情似乎也改善了一些,昨天的效率就明显要好很多,时间感觉过的也很快。下午两点半多坐下来,一直到晚上八点多,中间去过一次厕所,其他时间没动地方。那个时候突然又有一种上学的感觉,心情格外愉快。我坐的地方是在一个长条的桌子的一侧,大家面对而坐。一直到我离开,我的正对面换了好几拨人,期间断断续续(我带着耳机在听歌)不小心听了两位女同学的部分谈话,貌似是要研究生毕业了。谈话的内容让我感到凄凉的人生,前途一片渺茫,毫无出路可言,人生就此终结。本来我似乎找到了一些亢奋的感觉,这段谈话让我听的心里又哇凉哇凉的,听的我真特么泄气。这特么可是中国人民大学啊!咦?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么?

好在我发现我的Mac快没电了,看了看表已经八点多了,收拾一下赶紧走。攒点正能量不容易,要不然就被这两个货给吓跑了。在我收拾东西的时候,我发现斜对面坐着一位女同学,貌似是我进来的时候就在那坐着,现在我准备要撤了,这位女同学还在那淡定的学习。我心里谦虚的跟自己感慨了一句:“好吧,跟我有一拼。”

今天下午两点多我又去了那里。晚上七点多的时候,对于最开始提到的那个心结又有了新的感悟,我又一次从心理上迈过了那道坎。此时此刻再想起这些蛋疼的事情的时候,心里又能平静的对待了。之前看过王志文主演的《天道》,虽然有一些感悟,但理解的并没有那么深刻,比如文化属性是指什么?扒拉灵魂和扒拉铜板又是指什么?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具体是指哪些?对于豆瓣上此片的影评,我之前也看过。但坦白的说,可能因为没有太仔细的去看,所以也没有太深刻的去理解其中的意思。今天晚上又看了一遍,又多想明白了一些道理。至少这些道理解决我的一些困惑,解释了我心里面的一些为什么。

今年以来,我对经济学和社会学都挺感兴趣。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发现经济规律就像魔法一样可以操控人的心智,让人为之疯狂,甚至可以达到人格扭曲的状态。人类属于群居动物,社会学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解释“三人成虎”的社会现象。

对于我来说,只是想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规律,其实也是想借助这些规律多了解一些人性,以此来解答我心中对当前的社会现象产生的种种疑惑。以及尽可能的擦亮眼睛,不要被眼前的一些假象蒙蔽了最真实的一面。

因为我始终认为,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P.S.我去人大的咖啡馆真的不是去泡妞的。你要相信我!!

今天文章的配图很Cool吧。我很喜欢,是最终幻想里名为蒂法的女神,哈~。

自从上个星期意识到自己前段时间有点躁以后,这个星期也一直在进行逐步调整。逐渐回归到最早的状态,读书以及思考事情。当然,写程序那是不必多说的。

前段时间在coursera上发现北大要开课了,其中有一门课的内容还是蛮不错的,名字叫《人群与网络》。粗看了一下使用的教材,名字叫《网络、群体与市场》,扫了一眼目录,大概了解到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科内容以网络结构和博弈论为基础,揭示了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具体内容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相关知识。这些所涉及的内容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打算了解一下其中的门道。目前只是看了相关于网络结构的那部分,紧接着是博弈论,这两部分是基础,所以还没有正式进入正题。

用Google plus的朋友,如果细心的话,会发现只要发布的信息被其他人转发,通过点击信息条目右上方的向下的剪头,就会发现多出一个选项,名字叫“查看涟漪图”,示例如下:

此图对于这条信息的流动情况一目了然,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可以从图中分析中更多的信息。纯显摆的话在这儿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一看。看完以后可以对互联网相关产品的“关系”有更理性的理解,尤其对我们每天都在用的社交工具会有更深的理解。

这年头,“大数据”这个词汇已经被互联网媒体用烂了,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分析数据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对于互联网社交产品也会加深一些认识。对于这些社交产品内部产生的潜在游戏规则也会有一些想法,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利用这些产品,从而避免被这些产品所“利用”,:)。其实,即便抛开互联网这个圈子,对于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际关系,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好了,点到为止吧,说多了恐产生误解,好像在暗示一些阴谋论似的,:P

多啰嗦一句,对于这本书在coursera上的视频课程,是中文的,我自己听了一节课,感受了一下。讲课的是一位没有什么面部表情的老头儿,讲课的声调很四平八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有时间了可以看一看,没时间就算了。哦,失眠了也可以一看,:P

说到这里,突然发觉在人文社科方面,今年似乎了读了几本交叉学科的书籍。比如上面这本,以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和《GEB》。发现多读一些交叉学科的书对于知识跨界,拓展知识面挺有帮助的。不过我倒是觉得,最重要的是对于发觉自己的兴趣真的很有帮助。比如我以前对文科基本上是没什么兴趣的,尤其是人文历史,除了无聊,甚至存有无知的偏见,但是读了一些交叉学科的书籍,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对以前排斥的学科有了改观,甚至开始喜欢。我认为,这比获取某个知识点要更有意义,:)

说点别的。这两天我突然觉得,很多社交产品对于个人知识的积累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帮助。相比那些快餐式的简短的文字内容而言,还是静下心来多写一些长文章能够产生更多的思考。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减少社交产品上花费的时间,但是对于一些纯技术的圈子,倒是可以去逛一逛。不过对于Google plus上的圈子而言,可以对消息的发布进行订阅,即使不用打开网页也可以通过邮件收到最新发布的消息。这可以大幅度降低我登录网页查看信息的频率,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这几天有时候避免邮箱邮件提示的打扰,经常会在早上打开收一次邮件,然后就把邮箱关掉。彻底保持无干扰的状态,等闲下来的时候再打开收一收邮件,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的,往往能够让自己更专心的做事情。

最近想尝试看一些恐怖片。以前对恐怖片没什么概念,总觉得除了吓人以外,没什么特别的。但很奇怪的是,这两天对恐怖片突然又产生了一些好奇心。我想知道拍这些恐怖片的导演或者说编剧到底想表达什么,为什么非要通过恐怖片这种形式去传递。恐怖片之间的区别在哪儿?恐怖片的类型都有哪些?恐怖片真正让人产生恐惧的点在哪?能够触动人们产生恐惧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正常人都会有恐惧,我也不例外。恐惧本身而言通常来说是一种负面情绪,我们能不能降低这种情绪?即便不能降低,只要能够适当的控制住也算是达到目的了。

之前听袁岳同学说,恐怖片让人产生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场景中产生的不确定性,你觉得呢?

好吧,说了一些可怕的话。为了让你消除这种负面情绪,作为补偿,分享一首动感的音乐。:)

临冬

下个礼拜就要立冬了。

这个秋天似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太深刻的印象,自己每天都在瞎琢磨,时间也悄声无息的过去了。天气也逐渐变凉,树上的秋叶似乎已经朝不保夕。前两天坐在窗前,耳边偶尔能听到蚊子的嗡嗡声,这两天又变得很安静。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今年的时间过的好快,四季都没有太明显的感觉。唯一的感觉就是身上衣服的变化,多了又少了,少了又多了。当然,除了外在的,还有思想上的一些变化。想一想,有些事情很奇妙,当你走过去回头再看的时候,其实很难分析清楚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反而有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的赶脚。
上个礼拜看了乔布斯的追悼会。忘记在上一篇周记中说了,这里补上。追悼会开场不久,Cook同学播放了一段Jobs生前录的一段广告词,这段广告是Jobs回归Apple不久为了鼓励Apple员工而拍的。当然,广告的最终版并不是Jobs录的音,追悼会上的那段是他私下自己录的。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还真有国外的同学把这段音频剪辑了出来,并做成了视频,放到了Vimeo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一看。考虑到之前Vimeo被墙过,不翻墙可能会出现打不开的情况,所以我copy了一份放到了Youku上。视频中打出的字幕,其中一句少了两个单词,我自己摘抄到自己博客上的时候加上了,我猜最初剪辑这段视频的外国朋友可能英语也不是母语吧,:D 。

不清楚为什么,这个礼拜心态有点躁。为了不让时间浪费了,所以在YouTube上看了一些美国地区Ruby大会的视频,顺便也了解一下国外Ruby以及Rails的发展状况,感受一下差距。看过之后感受最深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呵呵,好吧,不磨叽了,总之英语很重要就是了。其实不只是技术,我想说中国真的很落后,不只是技术,还有观念。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但是观念这种东西,恐怕要几代人才能改变,这才是要命的。打个比方可能更形象,想象一下让暴发户变成绅士的跨度,这真的跟钱无关。

这段时间感觉看书的速度有所下降,看来这段时间心态真的是不太很好。这次就长话短说吧,转眼就要到年底了,希望自己在2013年结束前能再多学点儿东西。

时间这玩意儿……

参加活动

这个礼拜以来突然觉得白天短了许多。傍晚5点多天就开始黑了,晚上的气温也低了许多。一切都预示着深秋的到来。

本周对于我自己来说每天还是老样子,看文档,写代码,学习,瞎琢磨。对于Ruby圈子应该是比较热闹的,一年一度的RubyConf China大会在北京召开。开始也在犹豫要不要参加,后来冷静下来想了想,觉得这次没必要。一来是自己水平太烂,和演讲嘉宾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感觉和人家聊天也聊不到一个层次上,对自己不会有一个实质性的帮助,倒不如在家里看看文档,写写代码更直接。二来目前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感觉还有点儿拿不出手,到了那儿多半也只能听人家说。其实我是觉得参加这种会,主要目的还是交流,如果不能进行交流的话,那就还不如过后看看视频更实惠。再者,这种大会多半应该都录制了视频,觉得过后看看视频就挺好,就没必要去凑热闹了。明年的大会如果有机会再去参加。

不过这次大会期间,有人在中关村的车库咖啡也组织了一些交流活动,时间安排在了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的晚上七点半,来交流的人基本都是白天大会的参会者。对于车库咖啡想必互联网圈子的人都知道,对于我来说,虽然也早已知道,但一次也没去过。可能因为太宅了,平时没事都懒得出门,更别说大老远的去咖啡馆了。想了想虽然白天的大会不去了,晚上可以去咖啡馆转转,一来可以认认门,还是蛮新鲜的。二来也可以弥补一下白天没有参加大会的遗憾。

星期五傍晚临出发的时候,和一位朋友打了个招呼。一开始他说不来了,不过后来又决定来了。七点半左右我们在苏州街碰的面,转悠了一会儿,八点左右才找到车库咖啡。进去之后发现有好多人,基本就是人挤人。随后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了下来,感觉场面很混乱,基本上没人组织活动,和论坛上的宣传完全不是一码事,平时在论坛上经常见的人也完全认不清。所以也不太好意思冒然上去乱认人,担心会显得不太礼貌。一直呆到晚上九点多一直都没有人组织活动,感觉有点失望。Ruby的话题一点没聊,倒是我这位朋友掏出自己带的笔记本,打开ppt,最近他在学习Java,跟他聊了会儿Java的话题,虽然我也不懂Java。两个不太懂Java的人聊了一晚上Java,感觉好奇葩……

所以,接下来的星期六、星期日这两天也就懒得再去了,实在是觉得没什么收获。如果接下来的两天都是这样,感觉不如在家里看会儿书更充实。

有这样的一次经历,我觉得以后要是参加这种活动,最好要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比如你想代表公司去招人,或者很有目的的想去找某个大牛讨教几个整个互联网上都搜不到的问题(技术问题我觉得不大可能),又或者纯粹就是去追星,搞个合影什么的,说来说去其实主要就是侧重于社交,但最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不然会觉得时间也花了,但过后总感觉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没学到,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在家里看会儿《武林外传》,还能开心一下,至少可以放松了一下心情,有助于接下来的工作学习。

比如,今天下午我的目的就很明确。吴晓波先生来到王府井书店搞了一个签名售书的活动。虽然《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我早就买了并且读完了,但我就是想见见这个人,平时见到的都是平面的,这次总算是见到立体的了。活动从下午两点半开始,到四点半结束。我差不多三点到的,吴晓波当时正在做一个简短的讲座,所以顺便我就把讲座听完了,最后的售书活动就没参加,顺道在书店转了一圈,随后就回来了。合影神码的就算了,我推崇的是他的观点,跟追星是两码事,只不过觉得既然有机会了就去见见活人,感受一下气场而已。

说到今年国内的RubyConf大会没有参加,今天在YouTube上搜了一下,发现有一个账号专门发布欧美地区所有Ruby及Rails相关的技术大会的视频,觉得挺不错,顺便订阅了。这也更跟让我觉得,参加这类大会应该更加侧重于社交,只有这样才算是更好的把握住了参会的目的。至于技术,如果互联网上都找不到答案,很难说参加个大会你就能找到答案。

哦,想起一个事儿。这个星期收到很多北京周边卖房的垃圾短信,几乎每天都有。我突然联想到李嘉诚同学近来抛售了大量中国大陆的房地产。我的第八感告诉我,大陆的房价要下跌了。所以,我预言,不出两年,中国房价必定会下降。

砖家都能预言,我怎么就不能预言?

The Crazy Ones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 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They're not fond of the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Abo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They push the humans race forwar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1997 by Steve Jobs

不知道说什么,瞎扯淡

每天的太阳都是东边儿升起西边儿落下,日子过的有点平淡,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写什么了。我不太喜欢在记录生活的文字中插入过多的技术话题。

本周二回京,想想这几天过的都挺平淡的。一成不变的是每天都在想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跟眼前的柴米油盐并没有直接关系,也许会和未来有关系,不过谁知道呢?很多事情咱说了又不算。

随便闲扯两句吧,好像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回家这几天的晚上陪家里人看了会儿电视。回想了一下,我好像有好多年没有正儿八经的看过电视了,除了每年过年回家陪家里人看春晚以外,一年到头几乎没有看过电视,想想差不多有五六年了。在此顺便感慨一句,时间过的真快,子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春风扫落叶……

不过,这次回家看电视,央视又再一次的突破了我的心理防线。在家的这几天,每天晚上吃饭都是坐在电视机前边吃饭边看电视,我发现电视上演的动画片好多还是我小时候的,差不多都有二十年了吧,比如说《葫芦娃》、《天书奇谭》等等。真不知道这二十年,国内的文化产业在这方面都干了点儿啥。好容易出了个喜羊羊,央视还说有暴力倾向,感觉灰太狼很无助……看了两天的电视,央视又再一次的毁了我的三观。

娱乐节目和新闻类节目是一成不变的假,家庭肥皂剧是一成不变的啰嗦和脑残,剧中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奇葩的人,然后干一些奇葩的事,时不时能够丰富一下你的想像力,并突破你的底线。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珍爱生命,还请再一次远离电视……

相比于电视,我觉得podcast就很不错。前些天又订阅了几个访谈类的节目,这些节目也有闲扯淡的,但是这些扯淡至少都很真实,休闲的同时还能开阔一下眼界,长姿势,至少不会误导你。而且podcast上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你想的到的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爱情动作片除外)。之前我对广播是不感冒的,但自从听了podcast,似乎对广播也产生了几分好感。

话说今天天气真的挺不错的,好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天气了。真是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啊,白天的空气质量也非常的好。说到空气质量,我想说说石家庄的空气。有句话说的好啊,“谁不说俺家乡好”。网上整天关注北上广深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一旦有问题,全国人民齐声唾骂。其实他们不知道,常年稳居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首的是我默默无闻的石家庄,相比我大石家庄而言,北上广深算个屁。在我回去的这几天,基本上天天爆表500。如果你是烟民,基本上每天都可以免费吸二手烟,按区域划分,满足你各种口味,彻底省了你的烟钱,真是即经济又实惠。唉,可惜咱不会吸烟,这艳福是享受不了了。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印象里石家庄就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首。这么多年能够常年稳居榜首,你说容易么?干一件坏事儿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一直干坏事。耶稣,真理啊!

好吧,还是少说两句吧。免得被某些感情脆弱的石家庄人民看见了难免会蹦出来骂娘,我容易么我。

代沟

近来天气温度剧降,似乎深秋已经不远了。因为十一长假没有回家,一直窝在屋子里看书。这个星期家里来电话希望能回去呆两天,所以也打乱了之前的计划。当然,之前就答应家里人说十一之后回去呆两天,因为十一长假人太多,所以这次回家也算是在预料之中,只不过回去的日期不是我自己预先安排的。

星期五傍晚到的家,今天买了下个礼拜二的返程车票,去头去尾,一共在家里呆三天,因为时间比较短,也想多陪一陪家里人。又因为刚过十一长假,家里的朋友们都刚刚开工,想必可能会比较忙,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和家里的朋友们打招呼。

或许是因为确定提前回家的原因,随后多少对心态有点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写代码的心情。索性就在coursera上试着找找看有没有感兴趣的课程。结果发现有两门课程,一门是《Introduction to Finance,关于金融的。另一门是《Internet History, Technology, and Security》,这门是关于internet发展历史的。《Introduction to Finance》这门课的老师讲的很幽默,听起课来比较轻松愉快,因为我本来就比较喜欢经济学,所以从内心来说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这门课的老师把内容讲的比较活,能够把具体的知识和人生联系到一起,可以更容易的发散思维,学到很多金融学以外的道理,这可能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Internet History, Technology, and Security》这门课听了第一周的课程,觉得这门课的老师很有活力,虽然这位老师已经是一个老头儿,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强大的好奇心。而且课程中的一些资料有的很有历史意义,选择这门课程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想了解一下Internet的历史。

好吧,我还是想说一说这次回家的一些感受。其实我很早就发现有些想法已经无法和家里人解释,不是因为说不清,而是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所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也不尽相同。导致对待同样一件事情就会可能有明显的分歧。

其实,两年前我就隐约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在坚持自己想法的同时,对家里人选择回避,当然,我会坦诚的和家里人说我当前的状态。但是这次回家,我突然觉得这类问题似乎已经很难回避,但又无能为力。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无法向家里人解释清楚我当前具体正在做什么?当我真正想向他们说明的时候我才发现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我的一些决定不单单是某项技术所决定的,其中还包括了社会环境的因素,个人喜好的因素,行业背景的因素,个人价值观的因素,当然还有行业技术知识的因素。如果越过这些背景而直接说最终的决定,想必很难理解我做出当前决定的初衷,相反听起来或许会让人更加摸不着头绪。

想来上面所说的这些因素,或许也就构成了和上一代人无法跨越的鸿沟,我不确定这种状态算不算是代沟。很巧的是,前两天在微博上看了一段吴晓波先生最近演讲的视频。看完之后似乎有些理解了,这个矛盾不是只有我碰到。后来我大概想了一下,这类矛盾其实普遍存在,其实有很多同学最后妥协于家里的压力,从而遵从上一代人为其做出的安排。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有很强的独立能力,没有遵从家里人,尽可能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当然,这其中有人能够坚持一辈子,有人只是坚持几年。因为这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我觉得结果并不重要。我想说的,只是这个矛盾确实存在,而且我不是个例。这里,吴晓波先生就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想了想,我觉得我还是要尽可能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结尾处,我自问十年以后当自己再次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希望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现在想想,我希望那时的心情是无悔。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旅途,所以经历对我很重要。

P.S.想起一件这个礼拜发生的趣事。我把一个Google账户的Google plus上的相关信息转移到另一个Google账户上。期间被Google莫名其妙的同时暂停了这两个账户,给的理由是这两个账户的相关信息违反部分法律条款。我检查了一遍这两个账户的相关信息,觉得是场误会。情急之下,连着给Google发了四个feedback,因为担心Google的人会把我的中文反馈给滤掉,所以又用英文写了两个feedback,正当我决定如果Google不理我的话,我就每天用中英文发一个feedback,直到有回应为止的时候。第二天两个账户就恢复正常了,真是虚惊了一场。:D

吃的有点多

这个礼拜的空气质量真是一天不如一天。刚开始几天还蓝天白云,接下来的几天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很奇怪,这个礼拜晚饭吃的吃的有点多。之前都是每天晚上一碗米饭,这个礼拜不记得从哪天开始,每天晚上变成了两碗米饭,吃一碗也饿不死,吃两碗也没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多少贡献,不知道算不算是浪费国家粮食。

除此之外,这个礼拜看了一些书。其实本打算把窗台上的书清扫一下的,把一些之前想看但没看完的书看完,但没想到看到最后竟然越看越多。怎么说呢?首先把稻盛和夫的《活法》看完了,一共五册。总体感觉挺好的,不过类似心灵鸡汤的话在这就不说了。看完之后有些想法让人心里更踏实了,以前有些想法总是自己觉得应该这么去做,但是没人来肯定你的想法,周围传来的声音都是质疑、疑问以及各种负面的结果。当然,这些建议本是出于好意,但是原本一些挺坚定的想法,最后把自己搞的都很茫然,时不时会幻想出一些自己吓唬自己的场景。现在想想其实挺没必要的,毕竟有些事情最后埋单的还是自己,虽然有可能会遭受一些损失,但也应该看到好的一面,所以只要自己想清楚了,就没有必要太瞻前顾后,愿赌服输,简单明了。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就好。年轻人要有一点冒风险的勇气好不?本来就是一无所有,还能怎么样?:D

当然除了这些感受以外,看这套书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人最好要有信仰。之前潜意识里总认为信仰就像一把枷锁,会束缚思想的自由,不过现在倒是觉得这种想法有失偏颇。具体说来,我觉得这要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自由。说到自由,要引用康德同学关于自由的定义——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可以不做什么。同理,我觉得信仰也是这样一种事物。所以我也想了一下,要说我的信仰,我觉得如果胡适先生在世的话,我会是他的脑残粉:) 。当然,书中会有一些其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大多数心灵鸡汤的文章中多少都可以看到,比如做事情的勇气,做人的善良,做事情的心态。稻盛和夫同学信佛,剩下的观点想必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当然,书中还是有很多有智慧的观点的,有兴趣还是可以看一看的,有意而无害,比心灵鸡汤以及厚黑学之类教你心术不正的书要好很多。

除此之外,ruby china社区有人说《Ruby Hacking Guide》英文版完成了(原本这本书是日语写的)。但是后来看了一下《Ruby Hacking Guide》这本书,觉得太陈旧了,讲的还是ruby 1.7时代的技术,自ruby 1.9之后ruby底层加入了虚拟机,底层改动还是很大的。不过帖子下面有人推荐了《Ruby Under a Microscope》这本书,看了一下书的简介,作者说是《Ruby Hacking Guide》的改版,而且内容还是比较新的,所以我就直接看了《Ruby Under a Microscope》这本书。看完前几章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之后,再接下来感觉看起来就有些吃力了。想了想,算了,还是学习一下编译器吧。像我这种喜欢钻丝牛角尖儿的人,想来即使现在不看,以后也难逃此看,倒不如彻底一点儿,填坑要填平。所以就买来《编译器设计》这本书。这本书对编译器的讲解还是比较全的,从前端到后端,而且还比较新。看完词法分析这部分之后觉得正则表达式又是一个坑,不过幸好之前买过一本正则表达式的书,方便复习一下。整体来说现在为止还没看完,再接再厉。:)

够折腾的吧,呵呵。本来是想整理一下窗台上的书,看完一本就收拾一本,没想到现在越看越多了。想了想,接下来尽可能的不买书了,争取先把已有的书都看了。把看一遍可以收起来的书整理一下。现在窗台上堆的书让我想起了高三的时候桌子上堆积的书。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这两年我特别喜欢买书,有些书即便当下不看,只要是好书就想先据为己有,总是担心万一绝版怎么办?先收藏了再说,对于好书的占有欲非常强烈。那种感觉看起来就像是女人逛商场买衣服一样,看见喜欢的就想买,穿不穿另说。而且,买东西确实很过瘾,尤其是买心仪已久的东西的时候,难怪女人总喜欢花钱买东西,:D

然后,这个礼拜似乎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哦,最后说两句无关的。我觉得有条件翻墙的同学可以玩一下Google plus,觉得要比新浪微博要好很多,另外,Google plus的社区也很不错,里面的人很热情。我所说的不错是指整个社交氛围都很友好,不管是上面的人还是所分享的内容,很多都很有营养。比新浪微博上整天没事就漫骂、吵架,搞阶级斗争要强多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Google plus上真的可以找到兴趣相同或者说价值观相同的人,大家的互动都很文明和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看法,几乎没有人会因为你和其他人有不同看法而遭到无端的漫骂,从而强制让你服从大多数的情况,即便价值观完全不同也会尊重你的看法。当然,政治话题除外,其实即便是政治话题,99%都是国内政治,而且大多也是大陆的那一小撮人在互相攻击,看多了就跟宫廷剧一样乏味,选择屏蔽相关信息就是了。相反,我觉得新浪微博上的社交却很功利,很多人follow一个人根本不是因为这个人和你有共同的兴趣,或者说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而是先看这个人是不是加V,有多少粉丝,是不是某个方面的小头目,是不是大家都follow,是不是大家对此人有兴趣,这些意识潜移默化的歪曲了follow的本意。最后变成了少数人言论的舞台,而follow别人的人从而变成了观众,而这对你来说其实已经丧失了社交的初衷。

好吧,就说这些吧。再多说万一碰到五毛党我就惨了,崇洋媚外我是跑不了了,:D

读书和实践

粗略看了一下,最近几篇周记感觉题目都差不多。可能做的事情都差不多吧,一直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发生,所以也想不出什么好的题目。平平淡淡,呵呵。这不就是生活么?哪能天天有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呢?又不是演电影儿,呵呵。

这周也不例外,日拱一卒。有一点越来越觉得深刻,那就是发现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好短啊。

这段时间似乎在日语的学习时间上分配的有点多,有点求胜心切。或许是因为担心两个月后的考试成绩,这几天闲暇的时候反思了一下,觉得现在的心态有点偏离了当初报考日语的初衷。当初之所以报考日语考试的想法只是想寻找一个外部因素督促自己能够认真的学习,我对自己的自制力真的是不敢恭维,大多数时候都需要靠一些外部因素制约,而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其实真的觉得无所谓,我只在乎最终学习效果。比如说能不能看懂日文的文章,以及能不能和日本朋友沟通,能不能看懂日本生活类的动漫或电影。当然,想达到这个程度,短期内词汇量和听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过还好,我又没说这半年学完就不学了,我想我会和英语的学习一样,会长期积累下去的,直到达到我所期望的程度。如果还像上学一样,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话,那我想我之前的反省都白做了,基本上是在自欺欺人罢了。另外,我隐约记得胡适先生在某篇论教育的文章中有提到,建议多学几门外语是有好处的,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和思路。不过对于我来说,这辈子能学好两门外语,我就心满意足了,人贵有自知之明,:)

对于Web的学习,目前主要还是侧重于前端这块儿。无非是老三样儿,HTML、CSS、Javascript。当然,现在对于前端来说,各种框架遍地开花,有点让人眼花缭乱,所以多少也需要了解一下这些框架。不过,感觉也没有必要太纠结这些,选用大厂家、大品牌一般来说坑应该是最少的。不过,有些新的框架也未必没有好的,当然风险相比来说会多一些。学习期间也体会到,IE真的是一个混账,毫不夸张的说。

这周看了一本书,《活法(贰)》。具体内容没什么特别想说的,我真的很佩服这位大爷执着的精神。当然,还是那个观点,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如果你想做的比别人好,只有坚持不懈以及必胜的信心去面对所有困难。从书中所列举的故事来看,似乎能感觉出一条不是规律的规律,只要你足够的坚持不懈,任何困难在看似无望的情况下,似乎在最后一刻都会出现转机。记得我上高中时候的第一位班主任是个语文老师,他曾经曰过,偶然中存有必然。

除此之外,昨天休息放松了一天,看了一部日剧,名叫《半泽直树》。看完之后觉得好立志哇,太过瘾了,全身充满正能量。之所以选择这部片子是因为之前看过这部剧中男主角演的另一部剧《胜利即是正义》。当初之所以看《胜利即是正义》这部剧是因为里面的女主角有一首歌我很喜欢,呵呵。看来逻辑关系已经布满了我的生活,连休闲娱乐都要有理有据,呵呵。这两部剧都非常不错,《胜利即是正义》这部剧除了立志以外,似乎还能让你对法律有一个理性的看法。我猜在很多人的普世观念中,觉得法律本来就是主持正义的。如果你也这么想,可以看看这部剧,看完之后你会对法律和正义的关系有另外一个认识。看完这两部剧,也认识了一位日本影星,名叫堺雅人。至少从这两部剧中,这位同学给我的印象是不错的。想来我觉得,多看看这类片子挺不错的,看完之后充满了正能量。在如今这个社会中……呃,还是不说了,说了全是吐槽,全是负能量。嗯,总之,多看看这类片子挺好。其实,坚强、勇敢和执着,真的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

今天花了一点时间把VPS上用的Apache换成了Nginx。经过这段时间了解,Nginx确实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也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在rails产品部署当中,很多服务器都是以Nginx为基础进行部署的。所以,想了想,还是换成Nginx吧。另外还配置了一下rails的生产环境,最终使用的是Nginx+Passenger。配置完之后上传了一个rails的应用试用了一下,生产环境下可以正常运行了。

有时候瞬间我也会幻想一下,你说十、二十年以后,当我回头再看现在写的这些文字的时候会是什么样感受?反观来说,我希望那个时候的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些好奇。

代码与文字

其实本来我想把标题命名为《逻辑与信仰》,转念又觉得太标题党了,哈哈。所以还是简朴一点吧,别太飘了。

这周过的时间上有点穿越,都是这个中秋节给闹的。按照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休息星期四、五、六三天。按照我往常的习惯,隔壁邻居一不上班了我就知道星期六到了,第二天就是礼拜天。结果这次第二天才到礼拜五,今天才是真正的礼拜天,导致给我的感觉很拧巴,时间观念有点乱。

这个礼拜像往常一样,主要是在敲代码和看书。前些日子听过一期采访一位运维前辈的podcast,当时觉得受益匪浅,这礼拜又找出来听了一遍,查漏补缺,呵呵。对于他分享的一些经验又回顾了一下,觉得他提的一些建议和分享的经验都蛮有智慧的。有关于学习的,也有带领团队的。在节目马上要结束的时候推荐了一本书,是一个日本企业家写的,名字叫《活法》。坦白说,如果普通人说这本书不错,我想我是不会去看的。因为在我的观念里,这类书明显是洗脑的书,:D。但是这位前辈推荐了,抱着对这位前辈的信任,所以我还是去买了。我买的时候发现这位作者一共写了五本,所以就买了一套,一共五本。由此可见,这种口头传播营销的力量还是威力很大的:)。

别看是五本,其实每本书也就一两百页的样子,而且每本书都是32开的小册子,花了多半天就把第一本看完了。坦白说,给我的感受并没有豆瓣上评价的那么深刻,也许是因为书中提的某些观念之前就认同了,已经在努力去坚持了。作者讲了很多带有某种信仰的话,其实总结一下,道理就是做事情要足够的专注,持之以恒。要做到这些的前提最好要找到兴趣所在等等。总体感觉对于非常迷茫的同学或许会有更大的冲击吧。

但是有一点我感受很深,对于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拼搏的精神,真的是赞叹不已。侧面也让我感受到,明治维新那个时期的日本企业家的实干精神真的让人很敬佩。当然除此之外,从侧面也对日本社会以及日本年轻人的状态有所了解,毕竟这本书并不是专门写给中国人的,呵呵。作者的很多话更多的是说给日本年轻人的,当然,这本书在全世界的销量都很好,所以也可以预见,有些事情其实是世界性的,呵呵。

大致翻看了一下另外几本书的目录和个别章节,还是发现了一些不错经验的,想来还是可以学到一些知识的,只要不是空洞洞的心灵鸡汤就好,呵呵。第一本整体看下来,总体来说并没有给我太多的震撼,当然,只要读过有所收获就算没白读。

回头看一下,今年以来看了一些人文类的书,或许我越来越觉得人文的重要性了吧。因为做软件其实也是要了解人的,要尽可能的了解用户的行为和心理。当然,除了人文类的书,我觉得这两年我对经济学也产生了一点点暧昧。对于经济学的了解,可以帮助你了解市场状况,对于产品开发的方向来说也是有帮助的。提到人文了,想起开发微信的产品经理张小龙同学说的一个观点了,大概意思是说做互联网产品,本质上是对特定人群的贪、嗔、痴的把握。上面提到的《活法》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人的贪、嗔、痴。多少又让我对此产生了一些思考。Btw,顺便闲扯两句,我对微信并不感冒,基本上不怎么使用,只是订阅了几个技术类的公共账号而已。说实话,真的没觉得微信到底好在哪儿?语音通话是抄袭TalkBox的,文字本来就是QQ的功能。只有公共帐号可能算是独创的。市面上的风行感觉大部分人是在跟风而已,如果真要让他说出到底喜欢哪儿,估计他也很难一二三的说的很明白。不过我也只能说微信没有把握住我的贪、嗔、痴,呵呵。

除此之外,这个礼拜好像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哦,想起来了,在此特地感谢一下Jay同学,对于处在贫困线上的我,慷慨解囊捐赠给我一款iOS版的Reeder软件,展现了高尚的土豪作风,特此纪念一下。

今天上午去北京电影制片厂转了一圈,可惜没看见美女。倒是门口的马路边上有很多闲散的年轻人,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在等待一个成为明星的机会。你问我去那干嘛?我当然是准备转行当演员了。有个导演觉得我非常适合演一部电视剧,名字叫《码农的未来》,男猪脚哦!有想演女一号的同学赶紧报名啦!机会难得!无学历要求,无背景要求,长相优秀者优先考虑,联系方式详见本博客右上方Gmail邮箱。

长话短说

刚刚洗了个澡,争取一会儿早点睡觉。这个礼拜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每天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基本上就两种状态,一种是坐着,一种是躺着,呵呵。所以也没什么事情可说的,就简单的记录几句吧。其实每次都没什么好说的,可每次到最后都长篇大论的吹嘘一通,呵呵。这次尽量废话少说。

这个礼拜的头等大事是入手一个键盘。稍微透露一下,是编辑Vim的神器。其实我觉得已经很败家,做贼心虚的感觉,所以具体牌子就不说了,低调低调,:P。

第二件大事就是Apple的产品发布会。谈不上满意不满意,很多消息早就满天飞了,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不过,总觉得这次的iPhone 5S属于过渡产品,iPhone 5C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股东的要求,被迫发布的一款产品。之前被网上各种炒作成廉价,呵呵。同学,你也不想想,就Apple那一身的傲骨,可能出廉价机么?出了廉价机跟三颗星星还有什么区别,no tastes的事情Apple是不会干的。

coursera上订的课程只能看一看课程视频了,课后作业恐怕真的是挤不出时间来做了。真恨不得一天有36个小时啊。说到时间,今年感觉过的真快啊。尤其是这个夏天,感觉都没怎么过就完了,转眼就到秋天了,绳命啊~

这个礼拜主要在学习前端相关的内容,在看两本书,一本是《CSS权威指南(第三版)》,另一本是《CSS网站布局实录》。前一本偏重理论,后一本偏重实践,结合着看挺好的。虽然讲的不是最新的CSS3而是CSS2,不过对于入门来说,已经够用了。很惭愧,目前还没有都看完,所以对于内容就不多说了。由于以前没怎么做过Web,所以觉得要填的坑还是蛮大的。不过我想目前我不会就此深陷其中,学的只要能满足我目前的需求就可以了,毕竟这是一个很深的坑,日后可以慢慢填。除此之外,剩下的时间在学习日语,没什么可多说的,真是个锻炼记忆力的好方法,呵呵。

嗯……还有什么尼?

哦,对于有Raspberry Pi的同学,如果想学习前端相关的技术,推荐一个不错的工具,是Google的几个工程师定制的一个系统,名字就叫Coder,呵呵。我自己刷上试了一下,对于用来学习前端来说蛮好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最近天气越来越凉了,同学们要注意身体啊。早晚可以多加一件衣服。虽说是春捂秋冻,但是也得量力而行啊,很多病年轻的时候没事,稍微上点年纪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恶果啊。最近听说开复同学得了癌症,貌似是淋巴癌。哎,珍惜绳命吧。

提起开复同学,想到了袁岳同学,这哥们平均一两天就更新一篇博客。哦对了,前两天还读了他写的一本书,名字好像叫《趁年轻.折腾吧》。说实话,我已经很多年不看这类书了,这本书是好几个月之前豆瓣读书搞活动降价的时候掏来的,那几天正好在网上看了几个袁岳的视频,关于他写的书一本没看过,处于好奇,所以一冲动就买了,放了好长时间,前几天消遣的时候才看完。书写的很轻松,完全可以当作消遣,还好内容不是心灵鸡汤,呵呵。我发现了这哥们的知识面简直太广了,可以把很多看似无关的专业轻松揉合到一起。单凭这一点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啊,牛b。这家伙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太厉害了,真是见多识广啊。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以后要多读一些书啊,不能只限于计算机相关的啦,无知真的挺可怕的。

好像说的又很多了,刚才在YouTube又看了由Bond乐队演奏的Fuego的MTV,这首歌是2002年录制的,那个时候的Gay-Yee真是女神啊,时间真是把杀猪刀。不过现在也挺好看的,而且在Twitter上还follow了我,哇卡卡。

对了,这两天听说明年开始试点以房养老。我想问一下,棺材盒儿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