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热了

这个礼拜明显感觉到天气越来越热了。甚至走在大街上偶尔能看到有人已经换上了短衣,时间过的太快了。

按照计划,这个礼拜看完了《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这本书后面两章的内容讲解更侧重于从量化方法的角度进行讲解。从这个角度进行讲解,我觉得还是蛮实用派的,要比纯粹的理论分析更能快速结合于实际应用,更能够快速工程化。基于这个特点,让我想起了此书作者的另外一本佳作,《计算机体系结构》,这本书就是从量化的角度,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进行了讲解,虽然这本书我也有收藏,不过介于时间关系,目前还是打算先放一放了,以后有时间了再拜读吧,:(

除了看完这本书,还看了一本网站技术架构的书,名字叫《大型网站技术架构》。这本书看起来相对还是蛮轻松的,没有太深的技术讲解,大多是一些网站架构经验的分享。整本书的组织编排也很清晰,作者着重从性能、可用性、伸缩性、扩展性、安全性五个方面对大型网站的架构做了经验分享。看完之后的整体感受就是,任重而道远啊,要学习的东西真的是好多好多,清晰的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什么才是功力深厚,Orz 。这类书籍偶尔看看还是蛮好的,可以帮助你抬头看看前面的路,既可以打消自满的错误认知,又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

好吧,还是扫尾工程。之前看过几章《现代操作系统》,但是一直没有看完。犹豫了一下,想想还是看完吧。还是因为之前看过几章,但之间间隔的时间有点长了,有些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所以这次又是从头开始看的。当我看到第五章的时候,又冒出了新的想法。总觉得干巴巴的看原理性的书离实践有点远,所以与此同时,开始翻阅《Unix内核源码剖析》。这本书以Unix V6版本为基础,对源码进行讲解的。目前只看到第三章,觉得收获还是蛮大的。看完这本书,我认为对于以后翻阅类似《Unix环境高级编程》这类书也会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更好的理解一些库函数调用背后的实现原理。不过,谁知道呢,我才看到了第三章呢。我原本只是想通过翻阅这本书,然后更好的理解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而已。如果顺带能有其他收获,当然更好了,:P 。不过话说到这里,我觉得在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学习,看完这几本书以后,应该先告一段落了,再这么搞下去,我觉得我要走火入魔了。

上面做的这些事情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当然,还是那句话,生活毕竟不是搞技术。所以,还是要有回归生活滴!上一篇周记写的就不太好,多半的篇幅都在讲技术,让不喜欢技术的同学看到,会觉得很无聊的样子。虽然之前在写周记的时候也会提醒自己尽量少写技术内容,但还是偶尔会犯错误啊,嘻嘻。

除了看书以外呢,每个星期都会看两部美剧,一部叫《绿箭侠》,目前已经演到第二季,不过好像还有两集这一季就完了。另一部是很火的《冰与火之歌》,这一部已经到第四季了,总之很好看,前面三季我都有下载高清mkv格式的视频刻盘收藏,第四季我想也不会例外。除了美剧以外,前两天炉石传说终于登录Apple store了,推出了iPad版本,这下不用开电脑就可以玩了,iPad上又多了一款好玩的游戏。

好吧,这些活动看起来都很宅,不过也没办法,时间实在是有些紧,现在又不太想花大块儿的时间做一些户外活动。近来连出去散心的时间都很少了。总觉得有看不完的书啊,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化解内心的焦虑,习惯了,已经放弃治疗。

两位新成员

按照之前的想法,这个星期看完了《程序员的自我修养》。读书的总体进度总算是从硬件逐渐爬到了软件部分,:D

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还有一本之前看到一半的书,想了想感觉还是想趁着这股热乎劲儿一块儿看完吧。要是现在不看的话,说不定以后会找到各种不想看的借口 :P。 但因为放下了一段时间,前面的两章内容已经没有太多印象,所以这次还是从头开始看的。哦,这本书的名字叫《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讲解的知识类型和《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SAPP)》基本一样,都是在讲解计算机系统。

《组成》这本书目前还没看完,还剩下最后两章。怎么说呢,总体来说,感觉要比《CSAPP》这本书在难度上低一个层次。《CSAPP》这本书以x86指令集为基础对处理器进行了讲解,而《组成》则是以MIPS指令集为基础,对于x86和ARM只是顺带着做了简短的比较。在讲解处理器的这一章中,《组成》明显没有《CSAPP》讲解的深入。不过,看到目前为止,感觉MIPS指令集确实要比x86指令集简洁的多。据《组成》这本书中介绍,现在Intel和AMD都已经将从外部收到的x86指令集在内部转换成了类MIPS指令集。不过话说回来,当初如果只看《CSAPP》这本书,真的是完全感受不到RISC指令集的简洁啊,:D

不过相比《CSAPP》这本书而言,《组成》的内容上还是很新的。尤其是最后一章以及附录A,分别对多核、多处理器和集群以及GPU做了初步的讲解,我觉得对这些内容还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多核这部分内容就不多说了。对于GPU这部分我觉得还是挺时髦的,这部分的讲解主要是以Nvidia的产品为主,猜对了,是CUDA。其实,抛开GPU在图形渲染方面的特点外,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方面GPU还是有很多想像空间的。好吧,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尚属于文盲阶段,急需看完后面的章节扫盲,:P

说了一堆技术,在生活方面好像没什么事情发生,每天就是宅在家里。说到宅,我近来感觉又不太想出去了,本来上个月月底的时候打算去南方转转,还跟Jay同学打过招呼了,到杭州去找他。可能是因为这个月月初的时候爸妈来北京玩,闲散了几天,紧迫感越发强烈。如果再花时间出去玩,负罪感会压的喘不过气来。这个星期以来每天只睡六个多小时,已经感觉到时间不够用了,所以感觉这次出门的计划十有八九要泡汤了……好吧,咱们来日方长 Orz

算上这篇文章,不知不觉已经不间断连续写了七十三个星期的周记了。去年一年如果算上其他方面的文字,应该有小十万字数,今年如果能坚持下来的话,应该也会有十万字左右。这样算来,大概每年也有十万字左右的产出,加上编辑排版什么的,每年也是一本书的节奏么 :D ,这样想来,韩寒同学一边开赛车一边写小说,单从产量上来看,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么。呵呵,开个玩笑啦,韩粉勿喷哈!

昨天,家里有两位新成员加入。一位叫含羞草,另一位叫捕蝇草。由于路途遥远,历经几天的时间,昨天被送到家里之后,才把这两位同学栽培到土壤中。不过含羞草同学的生命力确实很顽强,今天下午基本上就可以伸缩自如了,而捕蝇草同学似乎还没反应过来,据说要一两个星期才会有所变化。话说,这两位同学肩负重任,争取在今年夏天的时候,让捕蝇草同学具有灭蝇的能力。呃,至于含羞草嘛,具有被我调戏的能力就可以啦!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周过的还算平静,除了楼上/下白天的时候偶尔传来的几声电钻声……不过还好,我有隔音耳罩这种神器,:)

按照原来的想法,把《深入理解计算机》又看了一遍,对于原来很多不理解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过可惜的是,看完之后并没有太多内心的满足感,反而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自己以前差的也太多了。虽然之前也在努力,但以现在的观点看来,之前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在门外徘徊,一直未得门而入。对于现在而言,则有一种被重新扔到一个新的黑暗地带一样,周围再次充满了未知。要想达到自己认可的理想状态,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啊……

看完了上面提到的这本书,趁热打铁,开始翻阅《程序员的自我修养》。在《深入理解计算机》这本书中,对于链接这部分的讲解并不是很深入,《程序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算是做一些补充吧。对于《程序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说来还是蛮惭愧的。其实这本书刚上市不久我就买来了,那个时候刚工作不久,印象中是看到云风写的书评,出于对云风的信赖,没有太多犹豫就买来了。买来之后才发现,因为自己的底子太烂,连第一章都没翻完就不知所云了,所以也就只能远远的观望之,:( 时至今日,才有一些勇气和基础重新翻阅,:P

当然,除了纯粹的技术以外,也在努力尝试增加一些人文知识,培养一下人文情怀,陶冶一下情操,尽可能的避免让自己变成一个木呐而死板的技术宅。我觉得一个饱满的技术人,即便是在谈论理性而又严谨的技术,也应该给人的感觉是风趣和好玩的,而不应该是让人觉得昏昏欲睡。关于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平时的做事情上。比如对于同样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苦逼的事情,如果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做,做起来也就不会觉得很苦逼。其实,平时我自己在写博客的时候,也会故意把一些过程其实很苦逼的事情写的看起来很风趣。每当写完以后,过些日子回头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苦,慢慢的也就逐渐的培养成一种苦中作乐的心态。反正我自己认为,培养这种心态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好处我想也不用多说。这种心态,对于坚持做一件长久的事情很有帮助,尤其是在你一开始心里不太情愿的时候。

通过这点感受,让我也意识到,修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前两天看了一篇采访一位运维前辈的文章,文章后面提到了“禅”,觉得有点好奇。外加上个星期看了一本和禅宗擦边的小说,所以就买了两本禅学的书籍。这两本书都是铃木大拙写的,一本是《禅学入门》,另一本是《禅与心理分析》。买之前因为对禅学不了解,以为会和佛学,道家搅合到一起,担心自己媳妇还没娶过,就先把自己搞出家了,这就彻底弄巧成拙了。不过等把《禅学入门》这本书翻阅到一半的时候,就彻底放心了,禅宗和佛学、道家完全不是一码事。恰恰相反,从禅学的角度来看,反而对佛学、道家以及西方的基督教等所有宗教都有所怀疑和批判,这一点很符合我的胃口。而且禅宗起源于中国,这一点多少也让我感到有些自豪。总之,我认为禅学是我的菜,符合我的胃口。参禅是一项很有趣的脑力运动,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还要有一点点实践和悟性。可以让人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悟为明性,在知。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

总之,我希望自己不要只专注于刻板的技术,还要不断培养自己人文情怀。一路过来,我自发现大部分非天才类型的技术人员,过个几年前进的动力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停滞不前。在计算机这个行业,停滞不前其实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后退,无外乎计算机行业发展太快了。所以对于一个一心想从事技术的人来说,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必备的条件。除了培养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以外,其次重要的就是要修炼自己的心性,平衡自己的心态。之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过的有点儿乱

这个礼拜的事情有点儿多,感觉过的有点儿没有章法。

周一的时候和爸妈一起去逛颐和园,大概用了一天的时间。上午十点多到的,下午五点多回来的。总的来说,还是蛮开心的。当然,一天下来还是很累的。

我们是从北门进去的,进去之后就开始爬山,翻过后面的那座山,绕到颐和园的西面,从西面向东走,最后从东门出来。幸亏进去之前在门口花一块钱买了一张简要的地图,没走太多的冤枉路。走运的是,这天是淡季的最后一天,再晚来一天各个门票的价钱就涨价了。

回头来看,里面感觉主要就是爬一爬佛香阁,看看长廊,再就是一些老宅子,其他也没什么可转的。不过,进佛香阁还得另买票。佛香阁很高,但对于我来说,我是一定要爬上去看看的。难能可贵的是,我爸妈也爬上来了。说实话,那天的天气湿度有点大,高空中有点雾蒙蒙的感觉,若是像上个星期的好天气的话,风景那叫一个赞。

说起在北京游玩儿还是很惭愧的。想想来北京也有十年了,除了前两年掏五块钱买了张门票,去天安门旁边的中山公园转了一圈以外,北京几乎任何有头有脸的景点都没有去过,包括免费的各种博物馆。感觉主要是没什么心情,总是提不起兴趣,一心忙于生计。总觉得那些景点儿什么时候都能去,结果一晃十年了,哪儿都没去过。北京最熟悉的公共场所可能也就是这几个大点儿的书店了。真特么是穷书生的命!

话说从颐和园回来的第二天,鼻炎就犯了。我的鼻炎属于过敏性鼻炎,每年的春秋交替经常会犯病。或许是因为在颐和园闻到了过敏源吧。第二天开始,鼻涕喷嚏就开始了,状态和感冒差不多,但其实不是感冒。由于前一天转的比较累,所以这天只是到附近的鸟巢转了一圈,照了几张相。

周三上午把爸妈送到了北京西站。回来之后已经接近中午,吃了点饭,买了点药,宅到屋子里好几天都没出门。虽然只是鼻子有问题,但因为流鼻涕比较严重,牵扯到整个头皮都感觉很不舒服,外加喝了鼻炎康,喝完之后犯困,迷迷糊糊。前两天又有些疲态,一副感冒相儿。看书的话脑子是转不动了,索性看起了《三国演义》,一口气看到“火烧连营”,有点看不下去了,死的死,老的老,感情上开始有点儿接受不了,就没接着往下看。

虽然只是这样,但此时突然觉得对古文产生了些好感,对剧中的很多诗词都颇有些感觉,有点想看书的冲动。在我的印象中,对古文是及其反感的。尤其是上中学的时候对要背诵的古诗词更是畏惧,总觉得古人说句话为什么这么累!很惭愧,今天才真正发觉,古人说话其实是何等干练,何等简洁,至此也对古诗词产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儿。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总算是可以接受一点儿古人的智慧了,有机会品味一下古诗词的美了。

调整了两天之后,周末这两天也在回归正规。今天楼下搞装修,实在是没法在家待,又跑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室躲了一天。意外的新发现了一个餐厅,不用买校园卡,直接可以用现金消费,味道还不错,人也不是很多,又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另外,发现校内韩国同学很多,可惜学了几句日语也用不上,人家都讲思密达。

出现幻觉

最近天气越来越暖和,白天也越来越长。不知不觉,2014年还有一个星期就度过了四分之一。总觉得时间过的太快,很多事情似乎都由不得你停下来耐心的去揣摩,匆匆而过。

这个星期开始的时候,做了一件让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的事情。这两年总觉得自己变的越来越理性,至少大部分时候不会轻易被一些身外之事所左右。但这个星期开始的时候,似乎出现了一些幻觉,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至少对方应该会觉得蛮奇怪的吧,呵呵。事后想来,做这件事情的动机竟然可以轻易的归类到一时的非理性。

事情的经过我不太想记录下来,相忘于江湖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过后静下心来想想,其实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相反,让我开心的一点是,这几年过来,至少在感情选择上,我很诚实,从不撒谎。要知道,至少在这片土地上,诚实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被误解是常有的事情。也因为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情,接下来的几天,断断续续的勾起了一些相关方面的思考。

常言说,了解别人很容易,了解自己却很难。以这件事为引子,回忆了一下过往的经历,我发现自己对待陌生人的时候,我更愿意先把对方先假设成一个善良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明白人。所以很多时候,处于好意,我会说一些诚恳的话,即便这些话不算很漂亮。但是可惜的是,至少在我自己的过往经历中,很多人都会首先揣测你为什么要说对ta说实话。随后反而要对你产生强烈的戒备心,随后在交谈的过程中,对方就会把你先摆放到可能要对ta图谋不轨的位置上。通常来说,如果我感觉到对方对我产生了这样的印象,我就瞬间打消了继续和ta讲实话的积极性。多半我就会敷衍了事,以呵呵结尾。以后可能在很长时间,我可能都会先揣测对方想要什么,然后根据对方的喜好,敷衍的说一些对方想听的。因为我很清楚,对方其实并不是真心想征求你的意见,ta渴望得到的只是得到你的支持而已。既然是这样,我就觉得没有必要再说出我的个人想法,因为如果说出来很可能会打击对方的积极性,结果ta很可能既不会听你的,还感到很不爽,我这又是何苦呢?

简单猜想了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说大了,可能是因为社会风气。说小了,可能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好吧,也可以归类为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没有了解,就没有信任。没有基本的信任,沟通就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既然说到这了,就做一下说明。针对的是经常看我博客的朋友,对于路过的人,就随你们吧。在我博客中所记录的事件都是已经发生,或在未来百分百会发生的。所有未提到的事件,都是尚未确定的,或是涉及到他人隐私。想说明一下的原因是,建议现实中的朋友们,最好不要根据我的博客来推测我对某件尚未确定的事件的看法。如果因此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事后也不会对误解做任何的解释。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我的错,因为这只是你的个人推测,不能代表我的真实想法,除非我明确说出来。另外还需要提一点的是,有的时候,出于对他人隐私的保护(我自己都无所谓,一个三无产品而已),有些事情不会说的太具体。因为说的不具体,由于你个人产生的推测出现误解时,我也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当然也不会做任何的解释。

因为这周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其实搞的心情突然有点彷徨,这是我意料之外的。因为心情一时静不下来,所以温习了两部影视作品。一部是星爷的《喜剧之王》,另一部是王志文的《天道》。这两部戏以前都看过,而且《天道》已经看过两遍,这是第三遍。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看完之后心情淡定很多。人性的学问,觉得真是可悟而不可学啊。很多思想其实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剧中有很多智慧的话,在特定的场景下,似乎有所感悟。随手也摘录了几句:

  •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 只要是需要证明的感情,就有错。
  •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能够按照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由。

其实,虽然电视剧我是看了三遍。不过,我还是决定随后把这本书看一遍,相信看过书中的一些词句,会学到更多有趣的智慧。哦,顺便说明一下,这部剧是根据《遥远的救世主》为剧本所拍摄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这周发生了一件很意外的事情。百度广告推广的人竟然打电话询问我,是否有在博客中投放百度广告的需求。我觉得很奇怪。首先,我从未做过搜索引擎的SEO。另外,我的博客在Google上的排名要比百度排名靠前的多的多。如果想投放广告,我也肯定会首先考虑Google,百度肯定是靠边站的。举例如下图所示:

除此以外,还有两个好消息,一个是Jay同学准备从上海迁移回杭州。这也就是说,等他安顿好了,过些日子如果我要去杭州那边的话,就算是有个免费落脚的地方了。另一个好消息是,下个周末,我爸妈要来北京呆两天。这个是我年前的一个建议,想让他们出来转转,一来可以散散心,二来,对于我的生活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这也可以促进我和他们之间的沟通,或许可以得到更多彼此的理解。

其实,在写这篇周记之前,心里还是有很多话想说。但是一到真正写的时候,就突然觉得有很多事情其实根本不值得一提。对于当前写的这些文字,有时候也会畅想一下。如果现在写的这些文字能够保留下去,多年以后再次翻看的时候,真的是猜不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想到这些,有时候就会可能筛选一些事情写到周记中。对于一些不想写的事情,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忆中永远都忘不了的事情,另一类是想希望尽快忘记的事情。所以,对于有些在周记中没有提及的人或事,其实也不必计较,也许你是属于我永远都忘不了的那一类呢!

不管怎么说吧,这个星期在学习方面真的是没什么进展。这周希望能调整好心态,静一静。

最后,在看《喜剧之王》的时候,其中的一段插曲听着挺有感觉的。在网上搜了一下,原声版本只有视频,没有音频(我说的是可以在页面上直接播放)。在虾米上找到了一个其他版本,在这里一并分享一下。能翻墙的朋友推荐听YouTube版本,不能翻墙的朋友可以听Youku版本。另外,还有一个非原声的虾米版本:

赶路

可能是因为上个礼拜的周记当中,后半部分气氛显得有些压抑。朋友可能看到了,周二早上打来电话,想拉上出去玩两天,放松一下心情。不过,我告诉他过些天想一个人去南方转一转。话说,能有这样的朋友真的是一件蛮幸福的事情,:)

其实,坦白说心态还是蛮好的。要是心情糟到极点,我可能连周记都懒得写了,而且总体来看,前半部分我还是写的有条有理滴,:D。其实,感情这种事,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合适不适合。呵呵,好吧,我又熬鸡汤了,哇咔咔……

说实话,前些日子确实是打算过些天去外面走走的。说来惭愧,长这么大,最南边只去过西安,再往南就没有去过了,呵呵。北边倒是去过几个地方,比如吉林、沈阳、内蒙古。所以一直都想找机会去南方走一走,不过也没有太明确的目标。下午的时候在Gtalk上问了David同学,问他近期会不会回国,如果回来的话,就去深圳转转,顺便拜访一下,说不定还可以蹭饭吃,:D。可惜他四月底才结课,想想还是算了,以后有机会吧。这样的话,到时候就抓阄决定吧,选几个地方,抓到哪里就去哪里。反正也是第一次去,主要是也没什么概念,分不出个好坏,也就无所谓了。

说到去南方,想到一个好玩儿的观点。我发现不同地方的人对于中国的南北方的划分好像都不太一样。原来有一个东北的同事,以他的观点来看,东北以南的地方都属于南方。今天下午按照David同学的说法,广东以南的地方才属于南方。而我之前的看法是南京以南的地方属于南方。最后Google了一下,维基百科上给出的答案是中国地理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将中国分为南方和北方。哎,只能说,学理科的人地理姿势掌握的都不太好。不过,可能各地方的老百姓也都有各自的表达习惯,所以对于科学上如何做界定可能也不太在意吧。

所以这些天以来,一直都在加紧努力的读一些书,至少要把计划中的一些书目读一遍。这周也不例外,按照计划,在读《Unix高级编程》,虽然已经在努力了,但还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好吧,我必须承认,一开始心态上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的:P。不过还好,后来几天心态还是不错的。周六停下来休息了一天,把胡适先生的《宽容与自由》这本书看完了,书里主要是收录了胡适的一些经典的文章,本书分为了三卷,每一卷包括几篇典型的文章。因为去年看过两本胡适的书,所以这本书里出现了几篇重复的文章。哎,以后如果有机会去台湾,我一定要拜会一下胡适先生的故居,顺便还要去台湾有名的诚品书店转一转,找几本好书买回来看看,比如三毛的啊什么的。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方面的好书,你懂的。说句正经的,以后有空闲了,一定要把胡适日记全集买回来看看。

话说看到《Unix高级编程》三分之二的时候,突然翻出了《Unix编程艺术》这本书。虽然之前大概翻过一遍,但是基本上已经没什么记忆了,只是印象里当初读的时候留下了一丝快感。但是你要非说是哪里爽了,基本上已经没印象了,所以接下来,除了读完《Unix高级编程》以外,顺带还想把这本书认真读一遍。

这些天一直在读书,对于读一些大部头的书,似乎已经没有太多的恐惧心理了。大多数时候,需要的只是时间和平静的心态,以及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当然,一星期下来,还是需要休息一下的。比如,昨天晚上我就跑到长安街上去散心了。我自己穿了毛衣和棉袄,但很多人只穿了件单衣。当然穿单衣的人是明智的,我出了一身的汗……这两天确实不像是三月的天,到像是五月的天。哎,真是春秋乱穿衣。

春节在家的时候,我给我爸注册了一个淘宝账号,给他绑定了一张银行卡。教授了一下如何在淘宝上买东西。今天我和我爸通电话的时候他说从淘宝上买了一条皮带,觉得还不错,我听到之后很开心。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算是迈进了一大步哇。

其实,除了这件事情,还有一件事情我也觉得挺开心。只是,不知道能持续多久,:P

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

按照计划,本周开始读一些给自己列的书目。这个礼拜大概回顾了一下电路方面的基础知识,用的教材是《模拟和数字电子电路基础》。看了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二吧,后面的三分之一大部分属于信号与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中罗列了很多公式。如果还在上学,我可能会静下心来,推敲一下这些公式。但是对于现在来说,搞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就好了,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去深究每一个公式到底是如何演算出来了。

看完之后的总体感觉是,简单易懂,逻辑层次讲解的很清晰,而且是把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以及基本的电路知识都柔和到了一起,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时间,同时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很遗憾当初上学的时候怎么就没有发现有这么好的书呢?这本书是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学系大学二年级的教材。我想,对于学习计算机的人来说,至少应该不用质疑这本书在内容方面,知识点是否有覆盖不到的顾虑。呵呵,相比于国内讲述电路的书来说,我就不吐槽了。看完这本书以后,对于后面学习Arduino和计算机系统方面的知识,至少心理上不会一上来就有抵触的心态了。

除了看书,昨天周六下午,去海淀区的歌德学院参加了一个讲述3D打印机方面的活动。感觉还是蛮不错的,主要介绍了一些3D打印机的基础知识,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一些展望。听完讲座以后,在歌德学院里面转悠了一会儿。这里有一个图书馆,主要是针对德语的,有一些德国人在管理,可以从这里借阅一些德语方面的书籍以及音像制品。这里的装饰也挺舒适的,有一些沙发和桌椅,平时也可以在里面安静的看书。

除此以外,下面说几句不太想说的话。有的时候,我会突然觉得历史在不断的重演,其中有人,也有事。你越是不想回忆,就越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选择一时的逃避,很多时候会比直接面对更加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会不断上演,还会越来越重,似乎会一直到将你打垮为止,除非你能够有勇气直接面对,情况才会逐渐好转。这可能就是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

十年前,因为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我扔掉了几乎所有当时的同学关系。那个时候很傻,很天真。相较于同龄人来说,简单的像一张白纸,学习最烂,却不懂得嫉妒,家里没钱,却不懂得羡慕。虽然现在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些同学关系大部分都可以用钱买的到,基本等同于狗屎。但这件事情隐性的影响了我接下来的很多年,改变了我太多。如果现在碰到当时的同学,夸我说一点儿都没变,我可以百分百肯定,这句话绝对只能当作一句恭维的话,可信度为零。从那以后,我对不喜欢说话的人,心里一直都存有阴影,因为这样的人总能勾起我一些不想回忆的记忆,抹去或者说有勇气正视这件事情,我花了八年的时间。直到前年我鼓起足够的勇气,过年回家见到了我当年的班主任。经过这次聊天,我如释重负,逐渐走出了这个阴影,为这件事情画上了自认为圆满的句号。那天谈话结束后,我的直觉告诉我,脱离这些人,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许是我的幸运。

经过这件事情,我逐渐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个世界上,任何身外物(包括父母),都有可能随时离开你,所以我自认为对于自身重视的东西会格外珍惜,而不是人云亦云。而唯一夺不走的只有自己的学识(不是学历),以及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前面那半句,小时候我妈经常给我讲,可惜的是,长大撞了无数的墙之后才逐渐明白。另外,在我知道的范围内,除了我有这种观点外,目前发现伞哥同学也有。

也许我和不喜欢说话的人,真的是没什么缘分。但是经过这些年的转变,心态已经改变了很多,去掉了很多极端的负面情绪。当然,如果遇到了,我想我还是会像十年前那个笨蛋一样,鼓足勇气去做该做的事情。我知道,有些事情需要不断的纠正,有些事情需要的只是坚持。

读书的一些想法

这半个月来按照计划,在读一些书。说是按照计划,其实上个礼拜读的那本《游戏引擎架构》确实属于计划外,本来打算买回来收藏的,没想到翻译的太好了,一读起来就没法收拾了,尤其是书中的译注,就像一个无形的老师,几乎每次遇到概念模糊的术语的时候,都会在本页下面找到译注,而在读的很顺畅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译注来打断你。这一点确实非常的吸引我,我想这也是让我持续读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为本书提了一些勘误,也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在豆瓣上为本书写了书评,相同的内容也发布在我自己的博客页上。

既然这本书读完了,也就该回到既定的轨道上,读一些之前计划好的书。接下来想读的书也都是一些大部头,读这些大部头除了需要脑力以外,还需要好的体力。

接下来要读的一些书,对于我来说,基本上都是不能再往后拖延的书了。工作几年之后,我不知道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反正我的这种感觉非常的强烈。那种感觉就像是技术上碰到天花板一样,工作中不管怎样努力总感觉自己的水平一直停留在一个熟练工的层次上,学习的奇技淫巧越多,越觉得华而不实,心里反而会非常的不踏实,有一种总是抓不住编程本质的感觉。比如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却无法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尤其是碰到抽象级别比较高的问题,总是感觉无从下手,打不开思路,甚至是一头雾水。

针对这个问题,我反思了很长时间。想来想去,我觉得问题不是出现在掌握特定某个类库或编程语言上,而是整个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所导致。所以我觉得,如果以后想把技术抬高一个层次,我想我应该停下来把基础重新补一补,我相信这些时间是不会白费的。有了过去几年的工作实践,再次重新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时候,我想我又会有新的理解。

这个礼拜除了读完《游戏引擎架构》以外,我已经开始新的读书计划了。因为读的书都是一些大部头,听起来挺吓人的,说实话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下来,所以书的名字还是先不说了,担心自己没信心读完。人有脸,树有皮嘛!哈哈!还是读完了再说吧……

除此之外,感觉时间过的真是太快了。哎,人生真是特么的短啊。这一天一天过的……

周末这两天脑子也是转不动了,今天晚上玩了会儿炉石传说,很好玩儿啊,真心期待iPad版尽快上线。终于又找到一款好玩的游戏。没玩过的朋友可以试试看,现在已经公测了,应该是已经不用激活码了。

好吧,就说这些吧。关于读书,其实也没太多想说的。去年开始读一些国外大学的计算机系经典教材。哎,感觉国内真跟人家不是一个层次的。前些日子无意间翻出几年前买的一本操作系统的书,这本书是前几年很多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如今虽然修订了一版,但是大概翻了一下目录,哎,除了骗学生的钱真的没什么想说的。对于曾经打消考计算机系研究生的决定,现在想来是多么的英明。呵呵,说着说着就开始瞎扯淡了。

对于这种容易引起学生纠纷的话题,以后还是尽量不说吧,:)

在读一本好书

这个礼拜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读书。读的书目是上个星期提到的那本《游戏引擎架构》。

虽然这个星期基本上我都在拼命的读,但还是没读完,刚刚读到第十二章……人家一个星期读完的书,到我这就变成难产了……

话说回来,也不能全怪我,星期五花了将近一个下午的时间,给一位目前开发WinPhone的同学解决问题来着(其实是狗头军师)。星期六又被另一位同学(男同学,但哥不搞基)拉去陪他一起看房。你猜对了,位于北京七环内……坐火车去的,坐火车回来的,折腾了一天,累个半死,搞的晚上也就没心情看书了。试着用Arduino搭建了一个好玩的电路,要不早就读完了(反正吹牛不用上税)。

此电路主要是用LM35温度传感器控制三个LED灯,依据不同的温度范围选择让这三个灯亮。

貌似这个礼拜就干了这么点儿事情。哦,这个礼拜碰到阳历生日,虽然我长这么大很少过生日,不过还是在Google plus上收到了祝福,非常开心。

呃,要是就写这么多,貌似是这一年多以来的最短博客。好吧,既然读书了,就简单先说两句阅读的感受。其实要说正式开始阅读,是从上周六的晚上开始的,一直持续到现在,学到了很多关于3D游戏引擎方面的知识。一边看一边回忆过去几年的工作经历,把很多之前遇到的断断续续的知识点做了整理,结合书中的理论知识,算是把这些知识点穿到了一起。对于当初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原因,也得到了更合理的解释。

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并没有正儿八经的做过游戏开发,做的只是和图形有关的一些工作,所以过去经常会借鉴一些游戏开发的相关技术,久而久之,对游戏开发,也就有那么点儿好奇。总想找个时间或者说切入点全方位的了解一下游戏引擎,看看到底都包括哪些内容。

这本书读到目前为止,都还算是顺利,没有怎么遇到不知所云的技术点。当然都是泛读,如果是精读,那坑就深了去了。这真的得感谢译者Milo翔实的译注以及舒服的LaTeX排版。不管是中文文字的排版还是代码的排版,看起来都非常的舒服,几乎没有察觉出看一会儿就非常累的感觉。在看的过程中唯一最担心的是,怕错过吃饭的时间 Orz。好吧,请叫我吃货。

关于这本书,还是不多说什么了,毕竟还没读完。不过,读到这么好的书,也不能白读。在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几处有疑问的地方,做了反馈,列入了勘误列表,也算是尽一份微薄之力。

回归

本周一从家里回到北京。

调整了一下心态,按照之前的想法,还是想花时间了解一下Arduino,所以从淘宝上购买了入门套件。过年期间粗略看过《Arduino技术内幕》。当时是网上下载的电子版,效果很烂,只是随便翻了一下。这次买来了纸版,想好好看看。看完之后整体感觉这本书讲解的内容有点零散,觉得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不是很清晰。每个单独的知识点感觉都是硬插进去的,没有铺垫,也没有结论,所以给人的感觉很混乱。虽然也能了解一些,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唯一的一个收获就是看完之后大概有了一个继续深入学习的思路。比如电路,AVR单片机。

随后在网上发现北京这边儿有一个组织经常搞一些这方面的活动,名字叫北京创客空间,当时从他们网站上的日程上获知周三晚上有活动,内容是有一个朋友用leapmotion结合Arduino以及乐高积木搭建的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形式是通过leapmotion浮空操作Arduino,然后用Arduino控制两个舵机驱动乐高搭建的模型做一些运动,很cool的一个小demo。优酷上有一小段录制的视频,不过我忘记网址了。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天北京创客空间网站上的好多内容都没了,似乎在做调整。

大概周五中午的时候收到了我买的Arduino套件。晚上的时候搭建了一个带有五个LED灯的电路。

通过一小段简单的程序控制五个LED灯不停的循环闪烁。第一个实验,算是体验一下吧。:)

昨天在读一本书,名字叫《游戏引擎架构》。读这本书纯粹属于计划外,因为我自己并不是游戏圈子的人,所以对国外游戏界的牛人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也仅停留在看过《DOOM启示录》的水准上。但是对于这本书的译者Milo Yip还是蛮敬佩的,坦白说除了技术以外,更敬佩他对于技术严谨的态度。相信很多人了解他都是因为当年在豆瓣上对《0bug》一书的论战中知道的。

当年虽然我属于旁观者,但对于我的触动还是蛮大的。触动我的除了技术本身以外,更多的是做事情的态度上。呵呵,多余的话还是不说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那本书下面的书评去看看就了解了。所以,我还是买来了这本书,其实我是抱着收藏的态度买的。在拿到书之前,看有一位朋友在试着做游戏,没犹豫我就直接在Gtalk向他推荐了这本书。

果不其然,从昨天一拿到这本书,我就一口气读了三章,简直就是畅快淋漓。在我看完第一章的时候,浏览了一下书的目录,就基本上了解了这本书的整体写作的脉络,非常的清晰。虽然只读了三章,书中下方的译注在我阅读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每当我碰到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术语时总能在译注中看到相应的解释。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属于游戏开发的外行人来说,在读前三章的过程中很流畅的就读了下来,可以想像书中下面的译注做的有多么的翔实。书下方的译注除了对名词解释以外,还包括很多方面书中以外的知识。对于这些译注真心觉得简直太赞了。除此以外,整本书使用LaTeX排版,中文字体看起来非常的舒服。即便第三章有大量的C++代码示例,但阅读起来却一点也感觉不到视觉疲劳和混乱。像我这种恐惧C++的人,竟然也能把第三章中关于C++内存布局的部分很顺利的读下来,真是托了排版精美的福啊!:P

既然已经开始读这本书了,我想试着读下去。我是觉得,技术虽然也会因为应用场景的不同而区分出领域,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我相信很多程序设计的思路都是相通的。多了解一些,开阔一下思路和眼界总是有好处的。你觉得呢?

过年琐事

这个礼拜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时间上来看完全淹没在过年的氛围当中。大部分时间被传统节日中的一些琐事占据了,所以感觉心态不是很安静,又胡思乱想了很多事情。学习方面也少了很多大块儿的时间,只能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看一些零散的东西。不过,过后一想,毕竟是过年,既然决定回家过年了,就好好的过年吧。呵呵,你看,我总能为自己浪费时间找到借口,:P

因为时间比较零散,所以也没有看一些技术性特别强的东西。粗略的看了两本书,一本是上个星期从豆瓣买的《创客》,另一本是《我编程,我快乐》。

第一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对开源硬件的一些想法,对于这个行业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展望。看完之后关于这方面未来的发展给了我一些启示和认识。按照书中所讲的商业规则,或者说是商业模式,我觉得在未来完全是有可能的。豆瓣上有人写了一篇书评,给书中提出的观点破了点儿冷水。抛开长尾效应不谈,评论中提出了生产端和制造端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个人觉得评论的观点都太短视了。其实很显然,《创客》这本书指出的是未来几年的一种发展趋势,并没有对当前现状做出定义。看了一下这篇评论写于2012年12月21日,国外这一年多发生的事情暂且不谈,单说国内去年(2013年)就有好几家互联网公司发布了自己的硬件产品,而且售价非常的低廉。哦,想起了一家美国公司,就是生产Sphero Ball的那家。这家公司创业一年多,产品基本上可以归类到创客类型。这家公司核心人员没几个人,发展和运营依托于爱好者,也在逐渐培育适合于自己的一个生态圈,据说今年秋季还会有新产品发布。呃,说着说着好像有点儿跑题了。总之,我还是比较认可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观点的。顺便说一句,这个礼拜我对Arduino的各个产品类型大致上都了解了一下,还是蛮喜欢这类产品的。只要有想法,就可以自己动手去实现,所需的成本比较低,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制约,而且我觉得有时候我总有一些古怪的想法冒出来,可以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做的好可以试着放到淘宝上去卖,所以我自己觉得完全可以作为一项业余爱好长期投资。

至于第二本书《我编程,我快乐》,我倒是不想多说什么了。这本书也是我很早之前在豆瓣上买的电子书,一直没怎么看。这次翻开来看,已经感觉没什么味道了,当初买是想解惑一下心中的种种疑问,有那么一点儿把这本书当成心灵鸡汤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去年(2013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对计算机突然有一种入门的感觉,越学越觉得计算机挺有意思的。之后很多之前心中的疑问似乎也随之而散,突然对于以后要学的知识以及要做的事情似乎明朗了很多,也坚定了很多。现在想来,也许我真的爱上了计算机,加上这几个月对Sphero Ball这类产品的喜爱,又对Arduino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甚至有为了想深入了解Arduino而去学习单片机的冲动,而且对于这种冲动还伴随着一种很兴奋的感觉。对于创客文化,我也觉得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只要有好玩儿的想法,只要肯动手去实践,就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产品。所以话又说回来,对于这本书而言,基本上读的不是太仔细,只是大概的翻了翻。或许是因为自己产生了一些想法,就想走自己的路,所以就不太想轻易受到他人的干扰了吧。当然,话说的也许有些极端。虽说是翻了翻,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我还是看了一遍的,:P

除了读了两本儿书以外,和家里的小伙伴儿们聚了聚。算上我,一共有四个爷们,其中两个结婚了,两给是光棍儿。好吧,我属于光棍儿阵营。其中两个工作晚几年,研究生毕业了才开始工作,我和另外一位小伙伴儿早工作几年。今年聚会感觉大家的谈话内容基本已经脱离了书生气,至少不再是学校里的那些琐事儿,对于证书相关的谈论也少了很多。对于找媳妇儿这类话题谈论的也不是很多了,大部分时候都在谈论现代社会问题,谈论一下所熟悉的行业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还有如何多挣点儿钱。让我自己最开心的一点是,不管怎样,大家的聊天都很坦诚,虽然偶尔我会开个尺度比较大的玩笑,但是也都没人往心里去。这让我觉得,至少在这四个人的圈子里,大家的变化并不大。至少没有被这个污浊的社会风气改变太多,真的是难能可贵。

去年的时候,我曾经产生过一个疑问。我很好奇为什么有的人会被经济规律所控制,甚至价值观都被扭曲。几乎完全沦为一个拜金主义的玩偶。前些日子,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贪”,由“贪”引发一些列的心理状态。然而对于这个答案,我也不想太多说什么,说多了都是车轱辘话,明者自明,不明白的人,多说一个字都是在对牛弹琴。这也算是揭开了我心里的这个疑问。这个答案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为了金钱做事情可以无所顾忌,可以出卖身边的朋友,出卖一起长大的亲人,出卖自己的感情,出卖自己的肉体。

这次回家免不了要被逼问结婚找女朋友的事情。其实,回来之前也早有心里准备,所以心态摆的还算是比较平静。关于这类事情,我倒是不想太多说什么,无非又是一堆长辈们的车轱辘话。至于到底有没有用,我想只有上帝知道。

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些唠叨,而是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发现几乎所有想要给我介绍对象的长辈们都是不约而同的先询问我每个月挣多少钱。他们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这让我觉得很好玩儿。所以我发现,金钱的数字可以遥控他们。所以我就做了一些实验,我会很认真的告诉他们,我现在在北京挣得挺多的,每个月收入至少有1800元(太少了怕人家不相信,人家又不傻),明年非常有希望涨到2000元,我觉得非常有前途,而且北京机会非常的多…….。末了我还要投出充满期望的眼神追问一句,怎么样?觉得我还不错吧!当然,说完这段话的结果就是,他们再也不会来骚扰你了,我觉得我的实验成功了。既不得罪他们,又让他们知“难”而退。

其实,我自然是没有见过对方的姑娘。所以暂且撇开姑娘们不谈,只是觉得这些长辈们挺有意思的。婚姻原本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事情,现在却要建立在金钱的交易上,作为一种生意进行交换,说的坦白一点儿就是出卖自己子女的情感和肉体,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些人还要打着为子女着想的旗号。当然了,只说这些长辈们自然是有失偏颇,毕竟有的子女还是欣然接受的,甚至是满怀欣喜,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把你卖了你还在给人家数钱。话又说回来,这些都是自愿的,咱是管不着。所以只能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发两句牢骚而已。很多游戏规则说的太理性了就会觉得很伤感情。挺喜庆的婚姻大事,搞的跟拐卖人口似的。不过,话既然都说到这儿了,再多说一句也无妨。有些人很崇拜毛**思想,马**主义,总觉得这些人说出的话都是真理。在《马**恩**全集》中,恩**在《反杜林论》中对于婚姻发表过一个很理性的观点。有兴趣可以Google一下,:)

回家了,瞎忙活

这周回家了,毫无悬念,命题就是回家过年。

周一的车票,当天中午到的家,高铁确实很快,很方便。但又破费了,没办法(此处牢骚省略两百个字)。

休息半天之后,陪父母逛超市,购买少许年货。虽然这些活动对于我来说毫无兴趣,但是对于上一辈人来说,毕竟属于传统节日,观念大于一切。对于我来说,一年也就这么几天,也算是放松一下吧。

接下来的两天打扫家里的卫生。大年三十那天出去买了几挂鞭炮,过年期间放。三十晚上放了两挂鞭炮,我爸放的。在这方面,我已经退隐江湖很多年。大年初一上午出去拜年,表面是去拜年,谈论的内容当中总有一个无聊的话题,脚趾头都能想到,那就是我什么时候找女朋友。关于这类话题,我已经平稳过渡到了麻木期。即便过两年骗了一位善良的姑娘结了婚,如果尚未有小孩儿,碰面一样会有人问你什么时候要小孩儿。其实,过后儿基本上没有外人真正为你着急,大家只是随便一说。在我看来,为的只是图个有话说,不冷场,无他。甚至可以稍显偏激的理解为一种被消费。

原打算初二那天和父母一起逛大街,没想到我爸有感冒的趋势,所以计划也随之取消。初三这天也没出门,连楼都没下,在家宅了两天,没下楼。

看起来这几天过的很懒散,是吗?呵呵,当然不会这么简单,或许是这几年养成的习惯,似乎已经停不下来了。如果隔几天不学点儿新知识,危机感就会油然而生,晚上是会做噩梦的。

前些天使用Raspberry Pi连接Sphero Ball失败,所以平时也有心无心的不断寻思着解决的办法或方案。所以这个礼拜晚上或其他闲暇时间在网上浏览网页的时候,也会注意一些相关方面的信息。碰巧,我又发现了一款好玩的玩具,名字叫Arduino。

去年的时候在买Raspberry Pi之前在网上粗略看到一些比较,或许是因为当时受个别文章的影响,让我选择了Raspberry Pi,略过了Arduino。现在感觉很有些遗憾,不过还好,有缘千里来相会,:D。

Arduino诞生于意大利,类似于一块儿单片机的电路板,属于开源硬件。任何人都可以按照此标准DIY自己的Arduino电路板。在浏览了官网以及网上一些相关信息之后发现,这又是一个广阔而且活跃的圈子,有一个时髦的名词用来形容这个圈子,叫创客界。

Arduino现在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包括多种型号的电路板,周边的配套的电路元器件也是非常的丰富。这个礼拜了解了一些Arduino的基础知识。在网易云课堂看完了一个Arduino的初级课程,另外,还找到两本入门的书。一本是《Arduino从基础到实践》,另一本是《Arduino技术内幕》。因为手上没有Arduino的电路板,所以只把《Arduino技术内幕》这本书大概翻了一遍,发现如果想深入玩转Arduino,最好学习一下AVR单片机。

因为Arduino的硬件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拿到电路图自己生产。对于国内来说,有几家口碑比较不错的生产厂商。淘宝上目前了解到的有三家:DFRobot奥松机器人以及ocrobot。当然了,这三家店是我从网上看来的,是一些比较资深的玩家推荐的,至于到底怎么样,这里仅供参考。

因为搜索了一下“创客”这个名词,所以找到一本相关的书,名字叫《创客》。我从豆瓣上买了电子版,所以……所以接下来我要关电脑看书去了,:P

又买了一张火车票

这个礼拜整体来说还算不错,在看几本书,书比较厚,也比较难懂,所以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非要说的话可能也只能说一说读的这几本书。

哦,在说读书之前差点忘记一件灰常开心的事情。周一过的比较煎熬,因为上周六晚上在淘宝上订购了Sphero ball,周二下午才收到的货。

话说拿到手之后着实让我开心了一把。随后又给Raspberry Pi配置了一款蓝牙适配器,我想试一试用Raspberry Pi连接这个小球,如果能连接上的话,理论上我就可以用ruby控制这个小球了,随后我就可以顺利的尝试很多种不同的玩儿法。不过,让人头痛的事情是可能是蓝牙适配器在Debian系统上驱动的原因,安装好的蓝牙适配器在终端命令行下无论如何都无法连接上小球。

不过昨天晚上经过我再三尝试,在Raspberry Pi上安装了TightVNC Server端,然后通过Mac上的VNC远程连接,连接到Raspberry Pi的共享桌面上。我想试试通过桌面对蓝牙进行一些操作,看看会有什么效果。这次我打开iPod touch的蓝牙,让iPod主动和Raspberry Pi连接,结果是连接成功的。但让人郁闷的是图形界面上的蓝牙管理程序根本就打不开,其中蓝牙程序的状态显示界面打开之后只有一个小窗口,窗口上只有一个“关闭”按钮,而且充满了整个窗口,Orz,尼玛哭的心都有了。所以我感觉让Raspberry Pi主动连接小球的想法估计要先搁浅一段时间了,要从长记忆,另想办法……

不过还好,我还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iOS类库做一些学习。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了一下相关的文档,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目前细节就不多说了,以后搞明白了心血来潮会写一些相关文章。

除此之外主要看了几本书。一本是韩寒同学写的书《我所理解的生活》。这本书主要是收集了他近年来博客中的大部分文章,以及一些采访当中的文字摘录。书中记录,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提到学生时期的很多思想受到民国时期的一些作家的影响比较大,比如钱钟书、胡适等等。我突然想到今年的时候我也读了一些胡适同学写的文字,而且我自己也发现现在变得是如此“反动”,很多看不惯的事情都想批判一下。我想说的是,我突然觉得,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好像还真是蛮自由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貌似还真是这么回事,以后有时间要多读一读民国时期的作家写的文章。

另外两本书就是计算机方面的啦。一本是《现代操作系统》,另一本是《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关于操作系统这本书,我使劲读,才看完第六章。至于组成与设计这本书,刚刚看完第三章。好吧,基础太差的同学桑不起呀。求不要鄙视我。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看组成与设计这本书的,本来是想直接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结果是看完第一章,感觉有点飘。书中的例子用的是MIPS指令集,如果是IA32的话,可能还好一点点,毕竟之前看《CSAPP》中讲的是Intel 32位的处理器。所以在看完第一章以后按照书中的指示,跳到书后的附录先脑补了一下MIPS处理器的相关知识,但是看完还是有点飘,所以又按照书中的指示,找到了组成与设计这本书,Orz。

关于《计算机体系结构》这本书,是coursera上普林斯顿大学讲授的一门公开课中所使用的教材。这门课的名字就叫《计算机体系结构》,授课老师看着老实巴交的,也挺有诚意的,所以当初就觉得要不学习一下算了,满足一下这位老师的愿望吧。后来很显然,课程进度咱是没跟上啊,所以我把视频下载下来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coursera上看下,不过视频没有中文字幕。哦,这门课程中还推荐了另外一本书,叫《现代处理器设计》,这本书最新版没有中文版,只有影印版。当初也不知道是哪根儿神经搭错了,直接把影印版买了回来,Orz。除非哪天我想发明“中国芯”了,否则我估计这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用得到这本书,最多可能当手册查一查或者晚上睡不着了催眠用。

好吧,说了这么多,一直都没有提火车票的事情。这个礼拜我又订到了一张火车票,还是用电话订的,而且拨了一次就打通了,我真的觉得我应该去客串一把票贩子,这特么是春运时期吗?有点儿难度好不好?关于这张火车票,让我想起了《独自等待》片尾里,陈文同学对李静说的一句话,“火车开走了还会开回来的”。

发现一款新玩具

这个礼拜整体过的还好吧,按部就班,只是周末这两天大脑有点短路,感觉实在是转不动了,突然觉得发呆真是一种享受。所以周六下午索性就出去放了放风,去刚开业的Apple Store转了转。

说是下午,其实已经四点多,到那儿的时候天已经见黑了。新开的这家Apple店在朝阳区大望路东北角。因为以前对大望路非常的熟悉,所以虽然是第一次找,不过还是很顺利的,几乎都称不上找,到了那之后直接就看见了,不愧是全球Apple Store里玻璃墙面最长的店面。

整体来看,感觉人并不是太多。至少体验区的人不是很多,倒是在外设区有不少人,我猜可能那边有不少座位,累了可以座一会儿吧,:)。因为自从上一次Apple发布了新产品以后,我自己去过王府井那边的店,基本上Apple自家的主流产品也都体验过了。所以在体验区我也没停留太久,随后就转到了外设区,在外设区发现了几类喜欢的产品。

首先是为iPhone/iPod设计的耳机。以前来Apple Store店的时候很少去体验,要么人太多,要么是有设备故障维修,没时间。这次是细细的体验了一把。不管是从做工还是从音质都很符合我的口味。在那感慨了半天,早知道有这种耳机,当初就不买现在用的这个了……不知道现在用的这款耳机听到我这番话会不会很桑心,:P

看完耳机,又跑到外放音响区。可能由于这个区域的人不多,所以很多都没有开,只有个别的能打开体验,当然了,要是真想打开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是像咱这种就没打算买的人,心里还是有点虚的,所以原本就没打开的就观摩一下外表算了。哎,看完之后,总之一句话,对于这些设备,真是喜欢死我了。先不说音质怎么样,单说设计已经感觉非常的cool了。觉得就算不能出声儿,摆在家里当装饰品每天看看心情都很舒畅,简直太特么cool了。除去外表设计,制作设备用的材料,摸起来的手感,产品接口的设计等等。

有一点这里得提一下,上面说的耳机以及音响,其实几乎都不是Apple自己的产品,都是第三方设计的。Apple只是把这些外设拿来替人家卖而已。不要错以为我喜欢这些耳机/音响就把我当成果粉,其实我离果粉还差的远。

上面说的这些音乐相关的外设都是摆放在展台上的。紧接着我转到靠墙一侧的货架旁边,顺着这面墙,整个货架上都是与Mac/iOS相关的外设。像上面提到的音乐外设一样,以前也没怎么好好看过这些,意识里总觉得无非是屏幕贴膜,键盘鼠标这些常规外设。但经过这次观摩,我发现我又无知了。

这些货架上的外设有Apple自家产的,也有第三方公司产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些小的智能家居。例如,可以照看婴儿的红外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可以通过iOS设备无线遥控。在婴儿睡着的时候可以实时检测婴儿的睡眠状况。当婴儿睡醒之后哭的时候,摄像头可以向连接的iOS设备发送信号,可以提醒父母婴儿已经睡醒。这样一款摄像头可以连接五台iOS设备。除此之外,还发现可以遥控的智能灯,智能手表,健康测试手环,以及其他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当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发现我又土鳖了……

最后临走的时候让我看到一款眼前一亮的玩具,外形是一个不起眼的白色小球,产品的名字叫Sphero。也许有朋友玩过这款玩具,但对于我来说,真的是第一次了解。当时在Apple Store店面里面只是看了看这款玩具的外包装上的介绍。一开始还以为只是游戏的外设模拟器,是专门来玩游戏用的,后来发现好像又没有那么简单。晚上回来之后就在网上查了查,我又土鳖了……

这款产品的公司成立于美国,刚刚创业两年,现在推出的是第二代产品。这个不起眼的白色小球其实可以算作是一个小机器人,这款小机器人有编程接口,玩家可以自己设计软件控制这个白色小球运动。同样的,也可以通过手持小球,通过使小球运动来操作软件。拿小蜜蜂打飞机来说,既可以设计成通过控制小蜜蜂的运动来改变小球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手持小球,通过控制小球的运动反过来控制小蜜蜂。

目前官方自己推出的程序设计平台的API包括iOS和Android。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第三方爱好者封装的API可以供其他编程爱好者开发相应的软件。控制设备和小球之间的数据传输靠的是蓝牙,官方给出的底层API是自己定义的一套字节码协议,跟具体的编程语言无关,所以任何其他对某个编程语言有偏好的人都可以自己封装一套API,所以也催生了很多第三方爱好者开发的API库。

就是因为看到可以通过自己写程序进行控制,所以也激发了我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除了可以控制这款小球的运动以外,还可以设置它自身的发光颜色。对于小球本身来说,它可以感知到物体碰撞和震动,到底能不能发声我目前不敢确定。这家公司预计在今年秋天的时候还会有一款新产品上线,产品的代号为Sphero 2B,是一款带有两个轮子的小机器人,具体官方主页有相关介绍。

对于这系列产品我非常的喜欢,你可以发挥想象力通过外部环境条件来控制这个小机器人的状态,只要外部设备有蓝牙适配器就可以,不一定非得是手机。具体来说例如可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机器人自身颜色的改变。又或者可以设计特定的运动路线,让这个小机器人完成特定路线的运动,等等吧。不管所开发出来的iOS上的app还是Android上的app,最终都可以发布到各自对应的商店中卖。iOS可以发布到App Store,Android可以发布到Google Play。对于当前这款第二代产品,官方页面推荐的iOS/Android平台上的app至少已经有二十多款。

其实,透过这些智能小设备来看。不管是这款小机器人,还是上面说的智能监控器,智能台灯又或者是健康测试手环,能够感觉到的是,智能家居崛起的苗头越来越明显,另外一个方向是这今年吵的比较热的可穿戴设备。感觉把这些设备绑定到手机或者其他可移动设备上,说不定又会是一拨科技浪潮的到来。

买了张火车票

这个礼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了一张火车票。今年的火车票可以提前二十天可以通过网上/电话进行订票。所以如果准备年底回家,这个礼拜也就开始订票了。

和往年一样,这次还是通过电话订的票。前些日子听说12306网站重新做了改进,所以本来这次开始的时候也打算在网上订票的,也重新在12306的网站上找回了两年前注册的账号密码,并做了重置,准备等待开票的时候试试,结果当然是空等一场。车票刚开卖的第一秒钟刷新了网页,结果就是齐刷刷的“无票”两个字,彻底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刚开票就没票。这趟车是上午开卖,幸运的是下午还有一趟车开卖。

下午这趟车开卖的时候就更悲剧了,上午那趟车不管有没有票,至少网页能打开,下午这趟车到准时开卖的时候网页就打不开了,刷了两分钟愣是一次都没打开,分秒必争的时刻一秒钟都很重要,当时真有一种骂娘的冲动。不过冷静下来,想了想还是算了吧,还是用电话订吧。还不错,电话拨了两三次就打进去了,结果还算是比较顺利的订到了票。不过还是不怎么放心,就立刻出门到售票口取了票,票拿到手里的时候才算是踏实了。

半小时后,取完票回到家,网页终于能刷开了,但是网页上齐刷刷的布满了“无票”,好可怕的购买力。回头来看,网页购买还是不靠谱啊,还是电话比较高效,虽然方法比较低端,但是能解决问题啊。很多人安装什么刷票软件,不停的刷,有的人甚至弄好几台机器一起刷,表面上看起来很高端,各种“高科技”,有毛用啊。真心觉得不如打几个电话来的省事儿,只要能打进去,就能够有订到票的机会,除非没票,感觉比刷网页要稳定的多。有通过网页订票的人说,开始看的时候还有票,然后进行下一步,等到进行订票的那一步的时候就没票了……哎,还是电话这种长连接靠谱啊。

自从有了12306网站,一次都没有在上面订过票。最后每次都是通过电话订的票,基本上打几次就进去了,相比来说还算是省事儿吧,比安装各种流氓刷票软件方便多了。记得有一年我通过电话一共订了三张票,当时我都觉得,年底我应该客串一把票贩子,说不定还可以小赚一笔。

刚买完票的时候心理还是蛮轻松的。紧接着就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放下电话不久,我就感觉心里有点不爽。好吧,我觉得我对于给家里打电话这个事情快构成心理阴影了。我想我必须要尽快把这个事情搞清楚,要不然这种事情以后还会浪费我很多精力和时间。所以接下来的几天零星的找了一些资料来看,我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及处理的方法。尽可能的避免以后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找资料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几篇胡适先生写的文章。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文章当中提出的问题当今依然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改变罢了。真不知道,如果胡适先生能够穿越到当今社会偷窥一眼会是什么感受。对于文化这种东西,以前的我真是太天真乐观了,以为隔几代人就会有所改变。现在来看,只能呵呵呵了,惹不起,躲得起。过好自己的就好了,远离那些个脑袋里充满浆糊的人。

不过还是有意外的发现,在豆瓣上发现了一个因为被类似问题困扰而成立的小组。突然发现似乎找到了组织,小组成员已经达到七万多人。看了几个小组的帖子之后立马申请了组员。对于这个小组的评价只有一个,超有爱。翻看了几个帖子之后,找到了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感觉不错,看看再说。

给大家介绍一款游戏,玩了一下,有点上瘾,感觉很不错,是大名鼎鼎的暴雪开发的,名字叫《炉石传说》。这款游戏由网易代理,可以免费玩,属于内付费。当然,为了体现游戏的公平,如果你有实力,免费也可以玩的很好。不过现阶段属于内侧,公测日期不太清楚,想玩的话需要申请内测码。关于内测码现在好像还是蛮容易申请的,反正我的申请是瞬间就申请到了。当然,我不太清楚是不是跟我很早之前玩过魔兽世界有关。说到玩魔兽世界其实很惭愧,充值一张点卡可以玩好多年……玩了好几个职业都没超过二十级。游戏公司要都是我这类玩家早就关门大吉了。另外多说一句,《炉石传说》这款游戏中国区官网上只支持Windows用户,Mac用户如果想玩的话可以下载台湾版或欧美版,如果想玩国服的话,可以简单修改一下对应的config配置文件就可以了,具体方法可以Google一下。我自己玩的就是Mac版的,整体感觉还好吧,目前还没有出现不能玩的bug。

其他的不想说什么了,先去把那本书看了……

一如平常

本周送走了2013年,迎来了2014年。所以很多互联网圈子的人都在纷纷写年总结,抱着好奇或者说是偷窥的心态,看了好几个人的年总结,蛮有意思的。几乎每个人都是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大家都在进步。只不过有的人变化的大,有的人变化的小。对于我来说,当然更多的是想看看有什么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其实,这两年除了自己写总结以外,每年年终的时候也喜欢看看别人写的总结,不知不觉的这也变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说来说去,还得说纯碎互联网圈子的人有更多乐于分享的精神,文化氛围和其技术不无关系。其他行业的人想来可能就要差一些吧。

这个礼拜又折腾了一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折腾了一下VPS,把之前配置的passenger换成了unicorn,并安装了upstart,用来对rails项目进行控制。另一个方面把rvm换成了rbenv,本来是没打算换的,也算是碰巧吧,正好在我更新ruby 2.1版本期间出现了莫名其妙的问题,结果一怒之下,不管是VPS还是我的Mac都彻底换成了rbenv。另外也把我的octopress博客更新到了最新版本,抛弃了之前的ruby 1.9,现在直接支持ruby 2.1,不过可能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现在每次在octopress根目录下执行rake命令的时候必须要加上bundle exec。不过比较欣慰的是至少现在每次生成文章的时候再也没有警告信息了,也算是找到了一些心理平衡吧。其实,如果正常更新之后还是会出现警告信息的。不过还好,有人修改了这个bug,我从Github上找到了相应的commit,手动改了一下源码,才算彻底解决了。对于ruby版本,现在只需要安装2.1就可以了,可以抛弃1.9了,干净了一些。

另外,这两天想好好学习一下Git。以前都是遇到问题Google一下,虽然平时用的命令基本都熟悉了,但是遇到一些不常见的问题,或者说涉及到项目管理上的一些想法就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想了想,这些都是债,以后早晚都要还,所以也不想逃避了,不如捋顺了,以后会舒服很多。

除了上面这些,周六的时候出去逛了一天。不过人品有点儿差,星期五天气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今天也是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只有周六那天有点雾霾天气,虽然没有风,但是气温也没有星期五那天暖和。平时都不怎么出门,好容易下决心出去一次,还碰上这么个天气,除了人品差,还能是什么原因呢?

穷人逛街,就是想去看看风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其实是雾霾天气),主要就是去北京的老胡同转了转。后来回头来看,最后似乎其实就是绕着后海转了两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几位老大爷在后海冬泳。不过最后还是转到了王府井书店。哎,一看就是一副穷书生的命。到哪儿最后都得绕到书店去逛逛。其实,坦白说也不是为了去看什么书,就是想去逛逛。你能理解那种心情么?好比女人逛商场,她可以不买,但就是想去逛逛,满足一下那种欲望。我就是这种心情,只不过我想去的是书店,女人们想去的是百货商场。

最后还想起一件事情,给我爸妈从淘宝上订购了一台按摩器,目前还没到货。当然,我自己也撸了一台,不过我的已经到货了,:P

2013年年终总结

又到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了。印象中第一次写年终总结是在2011年,去年也写了,所以今年看起来也要写一下似乎才合情合理。所以貌似这个习惯就这样不经意间的养成了,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无从判断,也不打算去纠缠。有句俗话说的好,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所以我觉得不尽如人意也应该算是常态。如果碰巧完全符合之前的预期,就偷着乐吧。

对于这份总结,我总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再按照时间点来细细道来。因为这一年来每周都在写日记,根据每周的日记,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所以这里也打算主要谈一下这一年来感触比较大的方面。

  • 过完年到五月份,了结了一桩持续八年的事情(别瞎琢磨,不是爱情)。
  • 六月份开始,考虑做一个新的项目。技术上从iOS转到Ruby以及Web相关。与此同时开始计划学习日语。
  • 接下来的几个月一直到年底,其实学了很多很杂的知识。

对于这些很杂的知识,这里简单展开谈一下。这其中主要包括了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当然其中还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学习了日语,日语的学习纯粹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无他。对于学习经济学和社会学表面看起来似乎跟做项目没什么必然联系,其实我不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不管以后做什么方面的项目,最终总是要服务于社会,所以了解一些社会学,对社会形态有一个基本概念,也会潜移默化的对于了解用户有所帮助。对于运营方面,也必然会涉及到基本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学习这些知识不管是对于现在还是以后,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学习这些内容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加本来学习Rails的曲线就很陡峭,所以这一路过来也很煎熬。由于这份煎熬,我意外的获得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感悟。

时间的管理

其实,今年的后半年,我一直在不断的寻找自己的节奏。怎么说呢,我深刻的体会到“欲速则不达”这个短语的意思。面对一个周期非常长的任务,应该学会对时间进行管理。所以这后半年以来,总体来说,我觉得我的心态要比去年好很多,少了一些毛躁和急功近利。大方向想清楚之后,大概切分一下任务,按部就班就好了。学会调整心态非常重要,对于时间这种东西来说,你着急,她不会多等你一秒钟,你不着急,她也不会少走一秒钟。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急急躁躁的呢?

对于时间管理的感悟,说起来有点汗颜。记得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我的头儿曾经私下跟我讲过,对于一个周期很长的项目,要学会对时间的管理,调整心态很重要。话说的不重,道理也很浅显,但是当初根本就没听进去,全当耳旁风了。没想到两年后,这个坑自己还是重新爬了一遍。由于自己当初的愚昧无知又能怨谁呢?只能自食恶果。

兴趣

今年准备做Web的时候,对于我来说反正都是从头开始学。所以我还是认真的考虑了一下自己的兴趣的?坦白说,过去的几年工作经历,我也一直在不断的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说实话,我很羡慕那些在学生时期就明确知道自己喜欢哪种技术的人。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感觉非常的惭愧。因为不知道喜欢什么,所以也尝试过很多种技术。对于这种状态,短期内好处和坏处都有,而且好处大于坏处,但是长期来说,这不是一种好的状态,最终你会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而且只有广度没有深度,对于一直想走技术路线的同学,这不是一个最好的状态。而且如果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大大的削减对技术的热情,甚至厌恶,对于技术生涯非常的不利。

所以这两年其实我一直不经意间的去尝试一些新的技术。比如最近正式发布的Dart,以及最近在国内增长势头很猛的Go。去年还好奇的尝试了一下Lisp。对于Ruby,其实去年在了解Lisp的时候貌似听说过,不过印象中开始接触应该是今年才开始的。自从学习类似Ruby这种脚本语言之后,对于我来说算是推开了另一扇大门,吐槽的话只有一句,我想我再也回不到Windows世界了。在这里,我想我必须要感谢Jobs同学,如果没有iPhone的崛起,我也不会接触Mac,没有接触Mac,对于接触这些脚本语言就很困难,没有接触Mac,我不可能大量的接触Linux世界中的终端命令行,不接触这些命令行,就很难体会到Linux文化。

兜了这么多圈子,我很幸运我找到了喜欢的技术方向。其实,对于iOS开发,我也很喜欢。但是目前精力有限,iOS开发我会作为业余爱好时刻保持关注。

技术

在寻找兴趣的同时,也阅读了一些大部头的书。其中《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影响我的不只是书中的技术,也让自己清醒认识到以前自己真的很无知啊。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突然有一种被清零的感觉。我觉得,对于计算机这个物件,我才刚刚的推开她的大门。我想,这种感觉可能也会不断的促使我学习更多的东西。对于逻辑和抽象,我又有了新的理解。

健康

今年对于身体健康这件事格外的关心。所以这一年下来一直保持着一定频率的锻炼。去年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少所以经常去旁边的大学操场上跑步。但是今年开始,处于空气质量的考虑,主要在室内玩一玩哑铃什么的。经过这一年的锻炼,感觉身体要比前几年去公司上班的时候要结实很多,而且平时的精力也有比较大的提高。对于我来说,锻炼身体目的只是为了保证健康。但是,意外得到另一个好处,就是健美啦,呵呵。经过锻炼,现在可以明显感觉到上半身肌肉的膨胀,吼吼。而且现在身材也匀称了很多,减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P

眼界

这两年对于世界的了解,坦白说超过了过去二十多年的总和。其中包括一些人文观念,价值观等。关于这方面我不想太多说什么,我只想提三个词,那就是文明、平等和自由。了解这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也提高了我自己的英语水平,使得现在偶尔蹦出几个英文单词也快成为常态了。现在似乎有点理解为什么有些英语世界的华人在很多关键词汇上无法用中文进行表达。其实,不得不承认,至少相对于汉语而言,英语是一门精确的语言。

出书啦

嘿嘿,虽然是电子书,虽然是生活日记。但是不能不说,感受还是不一样滴。很多时候,突破很重要,形式上的突破也是一种突破。吹起牛来,哥们也是二十多岁就出过书的人,哈哈,开个玩笑啦!关键不是出不出书,而是坚持一年每周至少写一篇博客这件事给我一些感触。其实,对于每周写博客这个想法还有另一个让我好奇的原因。很早之前看过一段袁岳同学的演讲,他给了大学生们一条建议,说如果每天写一篇博客,坚持三年保证能找到工作。我对这个方法有一些好奇,当然更多的是想知道为什么?所以今年我自己做了尝试,虽然一开始我做不到袁岳同学的一天一篇,所以我自己降低了标准,改成每周写一篇,结果使我自己感触颇多(如果你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感受,可以自己试试看 :D)。如果明年我还能坚持每周一篇博客,坚持写一年的话。后年我就尝试每周写两篇博客,我要试着挑战一下,看看能闯到第几关。

好吧,对于2013年,能列出的关键词差不多就这些了。对于2014年做一个自我展望:

  • 锻炼身体
  • 深入学习Ruby及其Web相关技术
  • 坚持每周写博客
  • 看人文类书籍(包括了解西方文化)
  • 学习英语

就这些吧。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希望2014年的今天能对自己有个交代。

无解

这周从周一到周四以及周五的白天都很好,但是晚上跟我父母打了电话,算是捅了马蜂窝了,足足让我郁闷了两天啊。坦白说我现在都很害怕给家里人打电话了,我真的是不想和家里人撒谎啊,真的不想啊。但是代沟啊代沟,我觉得以后不能不考虑一下沟通方式啦,这是一门学问啊,不能硬来啊,认真我就输啦……

虽然之前我自己已经在努力跟家里人回避一些问题了,还写了一篇日志做了很理性的分析,但是这次又不长记性了,有些话真的是不能说啊,我总是高估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啊。我在我网上搜了一下,看到这是无数当代年轻人的痛啊,多少也算是心里平衡了一点吧。当然,我真的是要学习一下如何跟长辈沟通啦,这真的不是闹着玩哒,跟他们讲道理我只有输的份啊,讲道理本身就是无解。

好吧,上面两段话就当是宣泄了。如果我再不转移说话的口吻,想必被“正义之士”看到之后多半要跳出来给我扣上不肖子孙的帽子了。

其实,我也不太想多聊自己这方面的观点,说出来会被很多鼠目寸光,脑袋里充满浆糊的“正义之士”抡起道德的大棒直接挥过来。有些事情,时机成熟了去做就好了,没必要费口舌。

有些事情偶然性很大,想的多了,也许会成为自己吓唬自己的圈套,反而可能会让自己犹犹豫豫,最终耽误了行程,想少了也可能会有疏忽。但是生活本身不就是时时刻刻面临这种不确定性么?谁又能保证未来会怎么样呢?人们只能在看得见的范围内预想明天,但是即便是这样,谁又能百分百的确定明天怎样呢?马路上每天发生那么多的车祸,医院里的重病区每天都有病人来,又有病人走,你能说这些人早就想到会发生这一切么?

兜了一个大圈子,其实面对老人的问题,上面的那段话,多少表明了我的部分观点,至于你同意不同意,I don’t care。

换一个话题,车轱辘话不想多说了。

算了,时间不早了,已经凌晨一点了,明天(确切的说是今天)早上六点半还得早起。2013年马上就过完了,今天整理了一下2013年除了下个礼拜的日记以外的所有生活类日记,并集结成了一本书。解释一下为什么不等下个礼拜过完之后再进行整理。在这一点上,我想我还真的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一样。因为我不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束预示着事情的结束,我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束预示着另一件事情的开始,所以我认为下个礼拜的总结,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明年的开始。那可能有人觉得,那什么时候属于结束?我的答案也很简单,当你life over的时候game也就over了,那个时候就是结束。

Finally, one day one paper. You know that.

戒“毒”

以前很喜欢夜晚,尤其是深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晚上很安静。安静之后你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可以静静的想一些问题,精力很集中,也可以带上耳机听音乐。当然,更多的选择是摘掉耳机享受这份宁静。

其实,以前上班的时候晚上睡得也很晚。有的时候一整晚都不想睡觉,但考虑到第二天还要按时上班打卡,所以又不得不睡上一会儿。很多时候也导致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出现一对儿熊猫眼。一上午坐在电脑前狂喝咖啡,但是大脑还是神游四方,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干活儿。一直到吃完午饭,稍微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整个下午才感觉好很多,临近下班的时候状态最好……

以前经常会像这样恶性循环,虽然自己心里很清楚,要早睡早起,神清气爽,吃嘛嘛香什么的……但是那份安静就想毒品一样,每到晚上就禁不住其诱惑。有一点奇怪的是,晚上八点左右的时候会非常困,那个时候要是睡觉,趴下就可以睡着。但是每每到这个时候就会良心发现,觉得晚上大好的时光怎么能睡过去呢,所以就强忍着学点儿东西,一旦挺到晚上十点半以后,立马跟换了个人似的,这个时候才是真的神清气爽,吃嘛嘛香,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这个时候想睡都睡不着了,接着又是一晚上,第二天上午坐在电脑前狂喝咖啡……(重复昨天的故事)

虽然早就对这种近乎自残的行为深恶痛绝,但是真的就像是吸食毒品一样上瘾,要不怎么会有戒毒所这种地方呢?要不怎么还会有成功戒完毒以后又成功回炉的人呢?

关于如何戒掉这个毒,尝试了无数种方法。后来我大概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心态。平时上班的时候很忙,每天都有工作任务,要想学点工作无关的内容只能等到晚上下班,但是晚上下班之后八九点钟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发困,外加有可能周围环境也很躁,导致效率很低。但是又想多学一会儿,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多看一会儿。一旦过了晚上十一点钟,学习效率越来越高,各种神清气爽,吃嘛嘛香……然后就是第二天上午坐在电脑前狂喝咖啡……(重复昨天的故事,但是真不想登上昨天的那艘破船)

好吧,这个问题已经折磨了我很久了。直到这个星期,似乎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前些天在网上偶然看到有人吐槽隔壁邻居很吵,提到隔音耳罩这种东西。我立马眼睛一亮,立刻上淘宝上搜了一把,发现果然有这种神器!真是相见恨晚,但是为了避免冲动型消费,我还是装出一副表面冷静,但还是无法掩饰内心澎湃的神态,聆听了一下网上群众们的声音。但是不管怎样,无法避免,虽然目测性价比不高,不过还是一咬牙一跺脚,选择了一款群众呼声极高的产品,展现了一种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大无畏精神。

买回来试用了一个礼拜,隔音效果非常好。现在来看,绝对物超所值。而且经过这一个礼拜的时差调整,猛然发现其实白天的时间也是很长的……当然,对于时差的调整还得过一段时间才能习惯。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争取晚上十二点半之前上床睡觉。我觉得恢复的已经很不错了,其实最困难的不是早上起床,而是晚上按时上床睡觉,这才是最困难的。

现在要想不受打扰,随时可以带上这个神器,顿时让你找到凌晨一点钟的感觉。当然,这种神器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说带上这玩意儿,就算到戏园子里看书都跟在真空中一样安静。但如果是一般室内的话,带上之后的效果真的是不错的,当然,带上配送的耳塞效果最佳。对于普通的杂音基本都可以隔离掉,唯一付出的代价就是头上带了一个跟耳麦一样的东西。

总之,隔音耳罩这种神器真的是意外的发现,解决了我的一个大问题。

除此之外,还看了一些如何以身作则的去拯救世界人民的方法。为了蒙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双眼,对于如何实施拯救行动,所涉及到的具体流程做了一些了解,还是要做一些准备的。这需要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考虑的要周全一点儿,拯救资本主义人民于水火毕竟不是小事。

最后,既然时间做了调整。对于英语的学习,也大概做了一个简单的计划。英文写作能力我觉得很有必要去锻炼一下,所以之前用英文写日记的方式还是蛮不错的。看了一下相关考试中对英语写作考试的要求,貌似大作文要求在两百多字,最好能写到三百字以上。我觉得,我要是用英文吹吹牛,幻想着感觉能轻松到三百字,所以关键还得看质量。好吧,其实就是词汇量。所以,我觉得还是那句古话:骚年,像风一样飞驰吧!

闲的蛋疼写博客

这个礼拜过的感觉比以前热闹。隔三差五的分别有两位前同事过来拜访,所以时间安排上显得比往常有点儿乱。

聊天过程中,有一位同事无意间说了一句,“写博客干嘛?真是闲的蛋疼啊”。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振振有词的去反击对方,而是突然间有一种错位的感觉。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之间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所以我选择了沉默,面带微笑并略显无奈的看了他一眼,因为我的下意识告诉我,和他争辩是没有意义的。

随后我也不想浪费时间去揣测他说这句话的含义,而是试着回忆了一下当初坚持写博客的初衷,顺便也想总结一下这一年来写博客的一些感受。

坦白说坚持写博客的初衷,其实就是想记录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想法。而其最原始的引子,是我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养成的一个工作习惯。在刚进入上一家公司的时候,我的直接上级要求我每天写工作日记,主要内容是记录当天的工作内容以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刚开始的一个礼拜有时候他会问我有没有坚持写工作日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基本上就没有再问过。对于我自己来说,刚开始我当然非常不习惯,甚至有过抵触情绪。而且最开始的时候甚至怀疑过,这是不是他的另一种监督我的手段。

大概过了多半年以后,写工作日记就成为了习惯,而且内容写的也很随便,心态完全放松了,有什么想法直接就写到工作日记上。甚至有的时候一天都不想干活,一行代码都不想写,日记上就直接写,“今天心情很糟糕,一直到下班,什么都不想干。”

后来在我离职以后,再翻看这些日记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意义。上面记录了我工作的每一天的整体状况,很真实。所以我对写日记多了几分感触,这应该是我写这个博客的最原始的冲动。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一周写一篇,其实完全是受到伞哥的影响。至于为什么会受到他的影响,答案也很简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欣赏所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不在乎他们的观点是否和我一样,我在乎的是他们是不是有自己的观点。

从开始写到现在,每周至少保证一篇。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写这些内容的第一目标观众是自己,而不是旁人。所以我不太在乎是否有别人关注,是否有别人评论。所有写的这些话其实都是对自己想法的一个总结。这一点来说,可能和很多人的想法不大一样。根据我自己的了解,很多人写博客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的关注,如果写了一段时间没人评论,可能会灰心丧气,写作的动力就会大幅度递减,很多人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其实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做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动力来自于外因,就会很容易被外部因素所左右,而如果是出于自己内在的因素,则更容易把控,因为想与不想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内心的选择。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脑子反应很慢,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跟很多人相比差的也很多。要是参加什么辩论会或者是机智问答,脚趾头也能想明白,我肯定是那个猪一样的队友。好吧,说到这,别嫌我唠叨,我又想起我第一个老板对我的评价“脑子笨,身体就得勤快一点儿”。我想这句话我可能这辈子都忘不掉了,:)

所以我发现,写作可以不需要很快的节奏,不需要抢时间,有些话可以想明白了再说,有些想法可以多想一会儿,没有人看的出来你是想了很久才写出来的,:D

以上就是为什么要开始写博客,以及为什么能够坚持到现在的原因。哦,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写博客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多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下面说说,这一年来写博客的心得体会。

其实,对于每周写一篇生活类的博客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敲击键盘的熟练程度,也不是对中文词汇的掌握程度,而是要突破心理关。尤其是当你第一次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网上的时候,会有一些心理不适。刚开始的时候,总是会担心别人的看法。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能否认,面子文化根深蒂固,凡事都要给面子,总是会顾及别人的看法。我也必须承认,对于我自己来说,最开始也是拿出了一些勇气的。但是当你一旦开始尝试之后,或许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也没有一开始想的那么糟。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虽然博客中写的一些观点可能会被个别人看到之后觉得很不爽(当然,觉得爽与不爽完全是主观判断,我几乎不会在文章中对某个人恶语相待,最多是对某件事或某个观点谈论一些自己的想法),甚至开始远离你。但是同样,如果有人的观点和你一样,说不定也会和你成为朋友。这是一个重新塑造朋友圈的过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许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的,在和个别人产生激烈矛盾之前就预先避免掉了,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

突破心理关以后,接下来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文章的内容了。最开始的时候对于同样的一件事几乎没有想法,这对写博客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没有话说,拿什么来写呢?后来我觉得我应该多读一些书,一边读书,逐渐就会去思考很多东西,每个周末写博客的时候就会越来越舒服,增长知识的同时,还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还可以增加一遍印象,逐渐这就成为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断的多看一些书,就可以不断的产生新的思考。一旦突破了这一关口,渐渐的周末写博客就像是吃饭一样自然。平时也促使自己对一些事物或现象多问一个为什么?一来培养了好奇心,二来也在下意识的为写博客积攒素材。当这一切习惯之后,很多事情就会禁不住的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个时候其实就感觉不到特意为之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条件反射。遇到事情,顺理成章的就会多想一想,即便是没什么用,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求为了什么回报,就为了满足那么一点点的好奇心。

以前很多程序员大牛前辈都鼓励写作,摆事实讲道理的说了一大堆写作的好处。经过这一年的体验,似乎懂了那么一点点。写作需要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想把文章写的脉络清晰,通俗易懂,需要对写作内容有一个很好的逻辑脉络的把握,文章的前后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一件事情描述清晰。单从逻辑性来说,这一点似乎确实和写程序有相通之处。

总的来说呢,坚持写了一年的博客,督促着自己读了一些书,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不经意间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改变了以前很多的观念,真的是改变了很多。也切身的感受到,有些事情想想是一码事,其实做起来会是另一码事。写作让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很久以前脑袋里偶尔会幻想一下,感觉写博客好像也没什么,会敲键盘和写中国字,有话说就行。但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其实有很多坑要填。类比一下,其实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看别人做的时候,总感觉好像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自己真正做一做才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这也让自己对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现在除了每周写博客以外,每天也在坚持用英文写一写日记。没写之前,总觉得自己还能对付,坚持写了一个礼拜以后,真切的感受到词汇量什么的真是捉襟见肘。那种想表达,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宣泄的憋闷感油然而生,每写一篇日记,都在给我的词汇量敲警钟。其实,对于用英语写日记,词汇量的问题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另外一个用意是想锻炼自己用英文表达的思维方式。

增加词汇量和锻炼英文表达的思维方式是我尝试用英文写日记的初衷。为什么要用英文写日记,而不是背课文或者找外国朋友聊天,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尝到了用中文写博客的甜头儿了吧,:)

国际主义战士

这次周记写的早。今天感觉很累,早点写完去睡觉,:)

上次周记中插入了一大段技术类的文字,过后感觉不太好,以后尽量避免。即便要写,简单几句带过就好。毕竟生活不是搞技术,虽然目前搞技术就是生活……

先给大家讲一个不开心的事情,让大家开心一下。今天下午去北师大参加了日语二级考试,毫不客气的说,完败。其实去之前就已经知道结果,之所以还要去的一个原因只是想体验一下日语考试的流程,至少为以后积累一点经验,仅此而已。

说到考试,真是不总结不知道。大概回忆了一下,过去的八年内,除去大学课程所必须的考试以外,我参加的社会考试加在一起保守估算有三十多场。如果算上大学时期的校内考试那就更多了。工作以后平均每年也有4场考试,差不多一个季度考一次。这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是对于考试这项运动早就没有感觉了,什么紧张、害怕、恐惧统统玩蛋去。另一个结果就是对国内考试的深恶痛绝。不过得到的最终好处是,对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很理性的深刻反思,而且深刻的理解了洗脑的含义。话说回来,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终归是吃下了蓝药丸,逃离了那个虚幻的世界,相比而言,还是可喜可贺。

对于日语考试,有了这次的体会,以后再参加的话,大体流程心里就有数了,多少也算是一个收获。简单说两句过去这几个月对日语的学习,期间学习日语大概持续了四个月,从日语零基础起步,看完了标日三级教材,标日教材二级上册看了一部分。期间还看了一些关于日本文化相关的书籍,了解了一些日本本土的民俗风情。在podcast上订阅了一个播客,几个对日本文化的爱好者聊一些关于日本相关的话题。

在学习日语期间,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经验。如果是零基础自学日语,切忌只使用一种教材。所以学习的中后期,我还买了一些其他类型的日语教材作为辅助学习资料,之后的学习效果明显好转很多。多选几种教材的一个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不同教材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思路可能是不同的,这对于有效的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只选择一种教材,一旦碰到一个讲解的不是很清晰的知识点,或者说相对于自己来说不容易理解的思路,有可能就会让自己钻入死胡同,可能会花长的时间才能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

体会比较深的就这一点,至于其他什么学习技巧,无非就是变着花样的让自己不断重复练习。算了,学习方法还是少说两句吧,说的我好像已经成功通过考试了似的。我再重申一遍,我的日语二级考试其实是完败……你赢了,你又开心了一下。

身为天朝的子民,要时刻心系全人类的生活幸福。为了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澳洲人民,前些天从百忙之中抽出了一点时间,对澳洲人民的生活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为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澳洲的墨村(Melbourne)。

和平时期,关系民情的最直接方面无非是衣食住行,而其直接的经济来源问题,应该是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了。所以去澳洲最大的招聘网站观摩了一下。发现澳洲的就业机会确实不如天朝的多,难怪很多外国人都喜欢往天朝跑。所以如果想真正以身作则的去拯救当地人民,给当地增加新的技术力量的话,就必须让自己的技术特点符合当地的技术需要才行。这是我考察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墨村的住房其实也很贵。很多在市中心上班的小两口或光棍儿一般会买小的像火柴盒一样的两居室公寓住进去,这样的公寓价钱貌似在30多万澳币的样子。但很多已经工作稳定,且有小孩儿的家庭,会选择在稍微远一点儿的地方买一个house,价钱貌似在50多万澳币的样子。哎,资本主义就是特么的黑,老百姓的日子已经水深火热了,还特么这么高的房价,还让不让人活了。

限于精力,这次大概只了解了两大方面的一些概况,其中还有一些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说出来让人触目惊心,在这我就人坚不拆了,真的有种立马动身去拯救当地的老百姓于水火的冲动。含恨自己身在伟大的天朝,却不能拯救落后的澳洲人民,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说一千道一万,要想真的拯救澳洲人民,那得先过语言关。要不怎么才能向当地的老百姓献爱心送温暖呢?凡事都得从脚下做起。所以从前几天开始,已经试着用英文写日记了,试试看。其实很多事情真正干一干就知道是不是真心喜欢的了,说的天花乱坠的其实没啥意义。

英文日记的网址就不在这说了。原因很简单,我担心拯救计划泄漏之后被澳洲的政府追杀,:)

新的作战部

今天使用的配图说实话多少有一点儿回忆的味道。

怎么讲呢?今天博客上使用的这张图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是我第一台组装电脑的桌面背景。多少又产生了一些美好或不美好的回忆,:)。

发现有一个很有趣的规律,总是在我身上不断重复发生。举个例子,每当我刻意实施一项计划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的被无关的事情打扰,最终阻碍计划的顺利实施。这些无关的事情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反正很少有能够顺顺当当完成的时候,记忆中几乎全是以失败而告终,:(。

上个礼拜感觉又是这个样子。其中有几天心态总是很躁,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效率及其低下,感觉很糟糕。虽然我已经在刻意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通过各种手段,但是感觉还是不太理想。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家族的内部矛盾,还是在上一次回家的时候听父母说的一些的事情。

关于上一辈人的事情,其实很早就想的很清楚了,我不会再跟那帮人扯上什么关系,不解释。简而言之,我非常鄙视唯利是图的人,简直就是恨之入骨。这也是我平时很少回家的一个主要原因,每次回去,除了和父母多呆几天以外,就是和家里的朋友们聚一聚,除此之外,就很少再去见其他人。至于家里的亲戚,坦白的说,基本都是一副唯利是图的嘴脸,言语中流露着各种算计。如果你不想被坑,就得和对方一样进行算计,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自己恶心。所以如果偶尔碰面了,为了给对方留一张脸,就笑脸迎合一下对方,让对方从你的笑脸中感受到一种虚幻的优越感,然后趁机赶紧特么走人。

虽然这些蛋疼的事儿很早就想明白了,但很显然想的还是不够透彻,:)。今天中午跑去人民大学校内的一间咖啡馆重新寻找了一下人生的意义。为什么去那儿?这里得提一下另外一个原因。

每到周末,隔壁的房东如果在家的话,总是喜欢开电视,她不一定看,但一般情况下都会让电视开着,而且电视的声音很大,感觉楼下都能听见。本来我心里就有那些个蛋疼的事儿在那堵着,所以心情就会变的更糟。但是人家是房东,咱又惹不起。基于这两个原因促使了我想换个环境体验一下。当然,还有一丝的好奇心,换一个新鲜的地方说不定会很好玩儿。想来想去就想到要找一个咖啡馆。因为一般的咖啡馆而言,除非关门,否则没人赶你走。

网上寻觅了一下,经过最后综合的考量,还是找一个大学比较好。如果咖啡馆不满意,至少还有教室可以安身。北京城的大学,除了北邮以外,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人民大学了。虽然以前也混过几天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公寓,吃过一年多北航的学生食堂。但是论熟悉,那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人大(在这里有一些值得回忆的故事,但不是你想的那种故事,是关于革命奋斗的故事,我很严肃的说的哦。)

所以周末这两天都一直都在人大一教学楼内的漫咖啡混。里面的消费水准相比外面社会上感觉还是要便宜一些的,毕竟是学校嘛。最重要的是这里面基本上都是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大学生,似乎又让我年轻了几岁,吼吼。

一共去了两天,可能要期末考试了,很多学生貌似在准备考试,很浓的学习气氛,虽然室内也弥漫着嗡嗡声,不过似乎又找到上学时自习课的感觉。这两天每天下午两点多到,一直呆到晚上八点多出来,主要是笔记本的电量有点扛不住了,因为人比较多,所以插销座不是很好找。不过还是很知足,如果换成是Windows,估计下午五点多就没电了。

换了一个环境,有了一些新鲜感的刺激。心情似乎也改善了一些,昨天的效率就明显要好很多,时间感觉过的也很快。下午两点半多坐下来,一直到晚上八点多,中间去过一次厕所,其他时间没动地方。那个时候突然又有一种上学的感觉,心情格外愉快。我坐的地方是在一个长条的桌子的一侧,大家面对而坐。一直到我离开,我的正对面换了好几拨人,期间断断续续(我带着耳机在听歌)不小心听了两位女同学的部分谈话,貌似是要研究生毕业了。谈话的内容让我感到凄凉的人生,前途一片渺茫,毫无出路可言,人生就此终结。本来我似乎找到了一些亢奋的感觉,这段谈话让我听的心里又哇凉哇凉的,听的我真特么泄气。这特么可是中国人民大学啊!咦?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么?

好在我发现我的Mac快没电了,看了看表已经八点多了,收拾一下赶紧走。攒点正能量不容易,要不然就被这两个货给吓跑了。在我收拾东西的时候,我发现斜对面坐着一位女同学,貌似是我进来的时候就在那坐着,现在我准备要撤了,这位女同学还在那淡定的学习。我心里谦虚的跟自己感慨了一句:“好吧,跟我有一拼。”

今天下午两点多我又去了那里。晚上七点多的时候,对于最开始提到的那个心结又有了新的感悟,我又一次从心理上迈过了那道坎。此时此刻再想起这些蛋疼的事情的时候,心里又能平静的对待了。之前看过王志文主演的《天道》,虽然有一些感悟,但理解的并没有那么深刻,比如文化属性是指什么?扒拉灵魂和扒拉铜板又是指什么?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具体是指哪些?对于豆瓣上此片的影评,我之前也看过。但坦白的说,可能因为没有太仔细的去看,所以也没有太深刻的去理解其中的意思。今天晚上又看了一遍,又多想明白了一些道理。至少这些道理解决我的一些困惑,解释了我心里面的一些为什么。

今年以来,我对经济学和社会学都挺感兴趣。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发现经济规律就像魔法一样可以操控人的心智,让人为之疯狂,甚至可以达到人格扭曲的状态。人类属于群居动物,社会学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解释“三人成虎”的社会现象。

对于我来说,只是想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规律,其实也是想借助这些规律多了解一些人性,以此来解答我心中对当前的社会现象产生的种种疑惑。以及尽可能的擦亮眼睛,不要被眼前的一些假象蒙蔽了最真实的一面。

因为我始终认为,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P.S.我去人大的咖啡馆真的不是去泡妞的。你要相信我!!

今天文章的配图很Cool吧。我很喜欢,是最终幻想里名为蒂法的女神,哈~。

自从上个星期意识到自己前段时间有点躁以后,这个星期也一直在进行逐步调整。逐渐回归到最早的状态,读书以及思考事情。当然,写程序那是不必多说的。

前段时间在coursera上发现北大要开课了,其中有一门课的内容还是蛮不错的,名字叫《人群与网络》。粗看了一下使用的教材,名字叫《网络、群体与市场》,扫了一眼目录,大概了解到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科内容以网络结构和博弈论为基础,揭示了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具体内容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相关知识。这些所涉及的内容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打算了解一下其中的门道。目前只是看了相关于网络结构的那部分,紧接着是博弈论,这两部分是基础,所以还没有正式进入正题。

用Google plus的朋友,如果细心的话,会发现只要发布的信息被其他人转发,通过点击信息条目右上方的向下的剪头,就会发现多出一个选项,名字叫“查看涟漪图”,示例如下:

此图对于这条信息的流动情况一目了然,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可以从图中分析中更多的信息。纯显摆的话在这儿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一看。看完以后可以对互联网相关产品的“关系”有更理性的理解,尤其对我们每天都在用的社交工具会有更深的理解。

这年头,“大数据”这个词汇已经被互联网媒体用烂了,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分析数据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对于互联网社交产品也会加深一些认识。对于这些社交产品内部产生的潜在游戏规则也会有一些想法,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利用这些产品,从而避免被这些产品所“利用”,:)。其实,即便抛开互联网这个圈子,对于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际关系,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好了,点到为止吧,说多了恐产生误解,好像在暗示一些阴谋论似的,:P

多啰嗦一句,对于这本书在coursera上的视频课程,是中文的,我自己听了一节课,感受了一下。讲课的是一位没有什么面部表情的老头儿,讲课的声调很四平八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有时间了可以看一看,没时间就算了。哦,失眠了也可以一看,:P

说到这里,突然发觉在人文社科方面,今年似乎了读了几本交叉学科的书籍。比如上面这本,以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和《GEB》。发现多读一些交叉学科的书对于知识跨界,拓展知识面挺有帮助的。不过我倒是觉得,最重要的是对于发觉自己的兴趣真的很有帮助。比如我以前对文科基本上是没什么兴趣的,尤其是人文历史,除了无聊,甚至存有无知的偏见,但是读了一些交叉学科的书籍,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对以前排斥的学科有了改观,甚至开始喜欢。我认为,这比获取某个知识点要更有意义,:)

说点别的。这两天我突然觉得,很多社交产品对于个人知识的积累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帮助。相比那些快餐式的简短的文字内容而言,还是静下心来多写一些长文章能够产生更多的思考。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减少社交产品上花费的时间,但是对于一些纯技术的圈子,倒是可以去逛一逛。不过对于Google plus上的圈子而言,可以对消息的发布进行订阅,即使不用打开网页也可以通过邮件收到最新发布的消息。这可以大幅度降低我登录网页查看信息的频率,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这几天有时候避免邮箱邮件提示的打扰,经常会在早上打开收一次邮件,然后就把邮箱关掉。彻底保持无干扰的状态,等闲下来的时候再打开收一收邮件,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的,往往能够让自己更专心的做事情。

最近想尝试看一些恐怖片。以前对恐怖片没什么概念,总觉得除了吓人以外,没什么特别的。但很奇怪的是,这两天对恐怖片突然又产生了一些好奇心。我想知道拍这些恐怖片的导演或者说编剧到底想表达什么,为什么非要通过恐怖片这种形式去传递。恐怖片之间的区别在哪儿?恐怖片的类型都有哪些?恐怖片真正让人产生恐惧的点在哪?能够触动人们产生恐惧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正常人都会有恐惧,我也不例外。恐惧本身而言通常来说是一种负面情绪,我们能不能降低这种情绪?即便不能降低,只要能够适当的控制住也算是达到目的了。

之前听袁岳同学说,恐怖片让人产生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场景中产生的不确定性,你觉得呢?

好吧,说了一些可怕的话。为了让你消除这种负面情绪,作为补偿,分享一首动感的音乐。:)

临冬

下个礼拜就要立冬了。

这个秋天似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太深刻的印象,自己每天都在瞎琢磨,时间也悄声无息的过去了。天气也逐渐变凉,树上的秋叶似乎已经朝不保夕。前两天坐在窗前,耳边偶尔能听到蚊子的嗡嗡声,这两天又变得很安静。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今年的时间过的好快,四季都没有太明显的感觉。唯一的感觉就是身上衣服的变化,多了又少了,少了又多了。当然,除了外在的,还有思想上的一些变化。想一想,有些事情很奇妙,当你走过去回头再看的时候,其实很难分析清楚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反而有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的赶脚。
上个礼拜看了乔布斯的追悼会。忘记在上一篇周记中说了,这里补上。追悼会开场不久,Cook同学播放了一段Jobs生前录的一段广告词,这段广告是Jobs回归Apple不久为了鼓励Apple员工而拍的。当然,广告的最终版并不是Jobs录的音,追悼会上的那段是他私下自己录的。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还真有国外的同学把这段音频剪辑了出来,并做成了视频,放到了Vimeo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一看。考虑到之前Vimeo被墙过,不翻墙可能会出现打不开的情况,所以我copy了一份放到了Youku上。视频中打出的字幕,其中一句少了两个单词,我自己摘抄到自己博客上的时候加上了,我猜最初剪辑这段视频的外国朋友可能英语也不是母语吧,:D 。

不清楚为什么,这个礼拜心态有点躁。为了不让时间浪费了,所以在YouTube上看了一些美国地区Ruby大会的视频,顺便也了解一下国外Ruby以及Rails的发展状况,感受一下差距。看过之后感受最深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呵呵,好吧,不磨叽了,总之英语很重要就是了。其实不只是技术,我想说中国真的很落后,不只是技术,还有观念。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但是观念这种东西,恐怕要几代人才能改变,这才是要命的。打个比方可能更形象,想象一下让暴发户变成绅士的跨度,这真的跟钱无关。

这段时间感觉看书的速度有所下降,看来这段时间心态真的是不太很好。这次就长话短说吧,转眼就要到年底了,希望自己在2013年结束前能再多学点儿东西。

时间这玩意儿……

参加活动

这个礼拜以来突然觉得白天短了许多。傍晚5点多天就开始黑了,晚上的气温也低了许多。一切都预示着深秋的到来。

本周对于我自己来说每天还是老样子,看文档,写代码,学习,瞎琢磨。对于Ruby圈子应该是比较热闹的,一年一度的RubyConf China大会在北京召开。开始也在犹豫要不要参加,后来冷静下来想了想,觉得这次没必要。一来是自己水平太烂,和演讲嘉宾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感觉和人家聊天也聊不到一个层次上,对自己不会有一个实质性的帮助,倒不如在家里看看文档,写写代码更直接。二来目前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感觉还有点儿拿不出手,到了那儿多半也只能听人家说。其实我是觉得参加这种会,主要目的还是交流,如果不能进行交流的话,那就还不如过后看看视频更实惠。再者,这种大会多半应该都录制了视频,觉得过后看看视频就挺好,就没必要去凑热闹了。明年的大会如果有机会再去参加。

不过这次大会期间,有人在中关村的车库咖啡也组织了一些交流活动,时间安排在了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的晚上七点半,来交流的人基本都是白天大会的参会者。对于车库咖啡想必互联网圈子的人都知道,对于我来说,虽然也早已知道,但一次也没去过。可能因为太宅了,平时没事都懒得出门,更别说大老远的去咖啡馆了。想了想虽然白天的大会不去了,晚上可以去咖啡馆转转,一来可以认认门,还是蛮新鲜的。二来也可以弥补一下白天没有参加大会的遗憾。

星期五傍晚临出发的时候,和一位朋友打了个招呼。一开始他说不来了,不过后来又决定来了。七点半左右我们在苏州街碰的面,转悠了一会儿,八点左右才找到车库咖啡。进去之后发现有好多人,基本就是人挤人。随后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了下来,感觉场面很混乱,基本上没人组织活动,和论坛上的宣传完全不是一码事,平时在论坛上经常见的人也完全认不清。所以也不太好意思冒然上去乱认人,担心会显得不太礼貌。一直呆到晚上九点多一直都没有人组织活动,感觉有点失望。Ruby的话题一点没聊,倒是我这位朋友掏出自己带的笔记本,打开ppt,最近他在学习Java,跟他聊了会儿Java的话题,虽然我也不懂Java。两个不太懂Java的人聊了一晚上Java,感觉好奇葩……

所以,接下来的星期六、星期日这两天也就懒得再去了,实在是觉得没什么收获。如果接下来的两天都是这样,感觉不如在家里看会儿书更充实。

有这样的一次经历,我觉得以后要是参加这种活动,最好要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比如你想代表公司去招人,或者很有目的的想去找某个大牛讨教几个整个互联网上都搜不到的问题(技术问题我觉得不大可能),又或者纯粹就是去追星,搞个合影什么的,说来说去其实主要就是侧重于社交,但最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不然会觉得时间也花了,但过后总感觉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没学到,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在家里看会儿《武林外传》,还能开心一下,至少可以放松了一下心情,有助于接下来的工作学习。

比如,今天下午我的目的就很明确。吴晓波先生来到王府井书店搞了一个签名售书的活动。虽然《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我早就买了并且读完了,但我就是想见见这个人,平时见到的都是平面的,这次总算是见到立体的了。活动从下午两点半开始,到四点半结束。我差不多三点到的,吴晓波当时正在做一个简短的讲座,所以顺便我就把讲座听完了,最后的售书活动就没参加,顺道在书店转了一圈,随后就回来了。合影神码的就算了,我推崇的是他的观点,跟追星是两码事,只不过觉得既然有机会了就去见见活人,感受一下气场而已。

说到今年国内的RubyConf大会没有参加,今天在YouTube上搜了一下,发现有一个账号专门发布欧美地区所有Ruby及Rails相关的技术大会的视频,觉得挺不错,顺便订阅了。这也更跟让我觉得,参加这类大会应该更加侧重于社交,只有这样才算是更好的把握住了参会的目的。至于技术,如果互联网上都找不到答案,很难说参加个大会你就能找到答案。

哦,想起一个事儿。这个星期收到很多北京周边卖房的垃圾短信,几乎每天都有。我突然联想到李嘉诚同学近来抛售了大量中国大陆的房地产。我的第八感告诉我,大陆的房价要下跌了。所以,我预言,不出两年,中国房价必定会下降。

砖家都能预言,我怎么就不能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