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太难了,感觉终于初步搞清楚 micro.blog 在 Fediverse 上的账号是咋回事了,🤣

发了好多消息进行测试……现在终于跟 mastodon 账号分开了。

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将 Mastodon 的实例信息迁移到 micro.blog 上,毕竟 micro.blog 不是一个完整的 Fediverse 实例,不能用 Ivory 类似 App 直接登录。

目前 micro.blog 只是实现了几个可以通讯的 API 而已,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用 Masterdon 实例,将 micro.blog 的信息同步到 Fediverse 的信息流上就可以了。

另外,在 micro.blog 上绑定了 Nostr 网络。

Bluesky 没有邀请码,加入了 waitlist,等有了邀请码再体验吧……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禁锢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基本上这个人就会处于停步不前的状态。停滞的时间越久,就越难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享受「自信」带来的「优越感」,自以为是的站在大气层「俯视」这个世界,对世界指点江山,对他人指点迷津。如果运气好,有一天撞在南墙,改过自新。运气不好,带着这份「自信」入土为安,稀里糊涂的过一辈子。

自己时时刻刻不在提醒自己这一点。体现在日常接触外部信息以及与人交流过程中,一旦接触到了不同的信息,即便当时没有空间和时间反省,过后也都会刻意去做进一步的交叉验证。

很早之前我就提醒过自己,一个人老不老,肉体只是一个外在的客观自然规律,我们无法选择,核心还得在于思想和意识。

讲 Tumblr 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当年的「点点网」。

当年我还用了一段时间的「点点网」,绑定了域名,正儿八经的写文章。

当年还流行在 web 上分享音乐,先是虾米网,后来又有了网易云音乐,可以通过 URL 的方式嵌入文章里……

后来,过了很多年,网上看到点点网的创始人,许朝军的狗血新闻,唏嘘不已……

不过,对于 Tumblr,当年国内还可以访问的时候,我在上面还写了很多英文日记……没想到当年学英文的决心那么大。

哦,对了,当年我可是想要移民的人……

元旦在家休息了几天,补了一些睡眠。

脑袋也休息了一下,算是重启了一下。

2024 年,希望能够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Hello,2024!

这两天看北京WB 比赛看的肾上腺激素飙升。

先是打苏州KSG 的逆风翻盘,又是打重庆狼队的逆风翻盘,一次比一次翻得惊险。特别是昨天第六局,简直是 2020 年 TS 附体。

今天打南京 Hero 久竞,希望能够稳定输出,拿下比赛。别整幺蛾子了。

(≖_≖✌️)

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把 Gmail 和 AppleID 的密码更新了一下。上次改密码应该是十几年前了,这么多年了,应该更新了。平时没有时间,总是推三阻四,今天终于下定决心改了一波。

话说十几年前自定义的密码,其实现在来看挺弱的,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高的安全意识,所以很多时候就造成一个密码多处使用,且密码强度不够。

加上这十几年,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库动不动就被拖库,密码其实也泄露得差不多了……

我是不太能信得过第三方App,所以选择了最稳妥的 Apple 系统自带的钥匙串。经过这几年的迭代,其实已经很好用了。今年前半年,还有很多 Apple 用户感叹钥匙串其实可以独立成一个 App 的……😂

分享一个采访视频,被采访人是《ToB 的本质》 这本书的作者。其中对比了中美很多文化差异,以及社会的不同,有些观点还是比较深刻。

虽然视频三个多小时,很长,但因为信息量比较大,所以看的过程中感觉时间流逝很快。

花了两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区块链实战》这本书。

差不多时隔十年,终于在不讨论虚拟电子货币的前提下,较为中立地了解一下区块链技术。

大概是十年前(2013)年前后,当时国内 Ruby 圈子里有那么一小撮人最早玩比特币。恰好当时我也开始学习 Ruby on Rails 这个框架,难免耳有所闻。

时隔这么些年,每每提起区块链,给我的第一感觉都是在投机炒币,所以一直就没有兴趣去了解相关技术。

因为我不是一个投机主义者,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可以有,如果掉到了我的头上,我当然乐于接着。但如果让我天天抬着头找天上的馅饼,这事我是绝对不会干的,我认为没这命。

所以这些年导致我对区块链有了比较大的偏见。

一顿猛喝药,加上昨晚九点就关灯了。一觉睡到早上八点多,中间起床上了一次厕所。

现在感觉好一些了,希望今天能进一步恢复。

昨晚不知触发了哪根神经,特别想听单田芳的《童林传》,下载了喜马拉雅 App,听着评书睡着了。

今天脑袋清醒一些了,终于可以看看书,继续学习了。

(-ω-)~┏📖┓

检查了,不是甲流也不是乙流,纯粹的伤风感冒……🤧

难道是我平时睡眠太少,休息不够导致的么?(ᴗ˳ᴗ)💤

有点儿迷,医生说喝感康就行。

抽血做了检查,结果甲流、乙流都是阴性。

家里有感康,所以就没在医院拿药,直接打车回家,晚上没事喝完感康早点儿睡觉🌙。

大好的周末时光,啥也没干,心里有点儿不舒服。

⊙﹏⊙

感冒了,大概率甲流了,很难受,脑子转不动了,约了下午的抽血化验,确诊一下。

这半年了,身体几乎就没完全舒服过,每隔一两个月就得来一波感冒。不是新冠就是肺炎,要么就是甲流。

天天路上戴口罩,没啥用,办公区是大开间,防不住。 就算全天戴口罩,吃饭总得摘吧,食堂也是大开间,呵呵。

到年底了,很多人在写总结。而我的总结就一句话:I have a job。

哇,最近两个月关注 Fediverse 网络以及去中心化社交有点儿上头,我想找本相关的书看看。

前两年网上一直在宣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交网络,但自从开始入驻 Fediverse 网络,我才感觉这才是去中心化的「正统」。

不管是技术可行性还是方案普及的可行性,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嗯,我要找本书看看。(๑•̀ㅂ•́)و✧

今年后半年来北京,几乎就没消停过。

六月底刚刚一阳,康复不久,消停了两个月,期间检查了一次肠炎。九月份二阳,十一月份又来了支原体肺炎,现在十二月份,又来了甲流。

说实在的,这太难了。自打六月份首阳,之后明显感觉身体抵抗力大不如前。之前十多年在北京,几乎很少感冒。每年冬天或春天,流感季节几乎没感冒过。今年后半年几乎就没怎么舒坦过……

北京现在是真的没法儿待,各种病毒感染。如今国家是不强制戴口罩了,但我看这口罩一直就没断过,几乎天天路上戴口罩。但这隔三差五身边就有人咳嗽感冒,路上保护的再好,办公区也防不胜防。就算办公区也戴口罩,就餐的时候也是防不胜防……

啥时候是个头啊(๑•̌.•̑๑)ˀ̣ˀ̣

说起来,重度在 Fediverse 社交网络里也混了几个月了。关注的领域,除了技术,也包括欧美国家的社会新闻。当然了,主要以英语世界的内容为主。

与 X 上的简中社交氛围相比,这里(Fediverse)的沟通氛围简直不要太文明。然而在 X 简中信息的评论里,各种阴阳怪气带节奏的人,难以想象那真的是正常「人」发出的信息么?真的不是机器人发出的么?

现在在 X 上看一些信息的时候,都已经不太敢点开评论了,特别是社会新闻相关的话题,不忍直视,看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有时候会特别失望,根本看不到国内环境能够发生改变的希望。

总之吧,很是佩服还在这种信息「粪坑」里坚持的人,真心佩服。

在读一本 B 端产品设计的书。

书中提到钉钉这款产品,夸了一堆体验好的词汇,并说这是钉钉用户会持续付费以及快速成长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书中用的词汇不是这个词汇,但基本是这个意思。

但我想说的是,钉钉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有一个好的 UI设计,也不是因为现在有一个好的生态系统。而是因为钉钉知道它的核心用户是公司老板。

钉钉用户能够持续付费,主要是企业用户,就是搞清楚了最终付费的是公司老板。所以钉钉最初的产品设计就是为公司老板设计的。至于说现在的产品生态如何如何,也是因为有了上述的前提,做的平衡设计而已。如今生态的庞大,部分掩盖了很多内在设计的事实。

昨天讲标的项目,最终招标失败。

回家的地铁上跟老婆说了。她说很正常,国内招标的水很深,不用想太多。

我跟她说,招标失败可能会让有的人失去工作,接下来我也会换项目组。但想到目前国内的经济状况,自己目前能有口饭吃就已经很幸运了。

说回招标这事,老婆说,像我们这个层级的人,大多数情况都是陪跑,其实很多项目内部早就预定了。

虽然我自己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个可能性,只是如果真有人因为招标失败而丢掉工作,我自己多少还是会有一些内疚。毕竟现在大环境很差,失业的人太多了,能有份工作不容易。

国内环境越来越差,难道真要退回到那个时代么?不敢想象……

iOS系统升级到了 17.2,体验了一下「手记」这款 App。

初步感受,有点儿像我日常写的 micro.blog。如果能分享到 web 或各大社交媒体,感觉有替换 micro.blog 的趋势。̋(ˊ•͈ꇴ•͈ˋ)

不过,目前来看,完全可以当成随手记的日记本,记录一些瞬间的小想法,一些还不适合分享出来的小想法。

就目前来看,「手记」这款 App 支持的内容类型还挺多的,比如除了文字以外,还支持图片,甚至语音。语音这个功能可以成为我日后做播客的资料来源。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Apple 在为用户创作内容提供基础工具。

大部分时候针对一个宏大,且没有明确答案的议题进行回答的时候。往往在答完之后总觉得自己的观点很狭隘。但,当初作答的时候却慷慨激昂。

反思了一下原因,大概是因为议题太庞大,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而且议题本身就不见得有标准答案。所以导致自己一番阔论之后,可能自己又有了新想法,回头再来看,反而会往往显得自己很片面,很鸡汤。

所以过往很多年,我也不太喜欢说一些定论的话,特别是评论自身以外的事物。

很多事情,做就是了。做成了,那就是符合某些逻辑,做不成,那就总结经验。高谈阔论反而显得很廉价,且不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人的一生其实都不是纯粹的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活着。

为了得到外在的物质享受,为了父母期望,为了亲朋好友以及周围人的认同。

但很多人觉得这些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倒也无可厚非。但其实这不是我以为的为自己而活。

有人可能会说,只为自己而活,太自私了。

是啊,如果人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人类繁衍么?还是说为了推动人类发展来这人世间走一遭?我觉得,在人类的发展轨迹上,就目前来看,少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

岁月就这样被各种束缚蹉跎过去了,充满无力感。

果然被十年前的我说中了。

十年前的那两年时光,或许会是我未来一生中最自由的一段时光。

我矫情了。

昨天下午四点多京东下单买了七本书,今天早上七点半就送到门口了,这是什么速度(๑•̌.•̑๑)ˀ̣ˀ̣

粗略翻了一下,七本书里有一半大概看完可以卖给「多抓鱼」。倒不是为了那几十块钱,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书里的知识是有「保质期」的,那书的价值就会随着时间打折扣,直到彻底被抛弃。另一方面,搬家是个大问题。所以对于纸版书,只要内容会随着时间贬值,基本上就不会考虑收藏。

之前对纸版书有收藏癖,后来认真思考之后,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如果知识没有装进脑袋里,书再多也等于没有。如果装进了脑袋里,那纸版书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对于想检索的信息,反而没有电子版方便。所以我理解了为什么唐凤会将纸版书扫描成电子版的原因了。

再有一周使用 micro.blog 就整整两个月了。

micro.blog 几乎成了我的个人「微型博客」,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废话,我的本意是 micro.blog 是我个人发布的源头,同时分享至其他社交平台。当前只包括 Fediverse 网络和 Tumblr。

虽然 micro.blog 是我的首发,但我会几乎每天一条不落地看完 Fediverse 的信息流。X 上关注的人不多,每天很快就能刷完。反而 Fediverse 上的信息几乎每天都会有三百多条,几乎都会浏览一遍。

我自己观察,围绕 Fediverse 的生态在慢慢改变,稳步向前。老实说,我还挺喜欢这个社区氛围的,整体还是很友好的。

今天下午又买了 568 块钱的纸版书籍……费用是老婆所在公司书籍的报销费用。

算是意外的惊喜。

前几个月在豆瓣看过一篇关于纸版发行和电子书发行之间的利益关系。大意是电子发行商挤压了纸版发行的利润。

后来有意或无意的也在关注新书发行渠道。比如有的不愁卖的新书,刚刚上市的一段时间不会同步发行电子版。至于后续什么时间发售电子版,要看情况。

总之,自从我读过那篇文章之后,据我观察,很多预期不愁卖的书,都不太会第一时间发行电子书。

当然了,这里我也只是猜测。具体原因还得具体分析,我也仅仅是主观揣测,权当一个观察好了。但不管在哪发售,终归还是商业利益所左右,这一点没什么质疑的。

今天开通了Xcode Cloud,感受了一把。

我感觉如果是个人开发者,一次只开发一款 App 的话,每月 25 小时的计算时间可能还真不需要额外付费。

马上就要年底了,开始计划 2024 要做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