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喝了一杯咖啡,午饭过后还是午睡了半个多小时。

咖啡因对我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如果我是真的很困,喝咖啡也没什么用,想睡依然是倒头就睡,特别是白天。

但如果心里有事,喝咖啡会帮助提神。但如此一来,你会没办法察觉,这到底是咖啡因的功效,还是原本心里有事睡不着。但是说实话,如果心事很重,确实不喝咖啡也睡不着,再喝上点咖啡会更提神。

下午我又煮了一壶浓浓的花茶,让我们享受这个周末。(˘▽˘)っ🍵

自从开始玩「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以来,还是第一次八连胜。之前连胜六局都已经是烧高香了,如今已经连胜八局。

我大胆猜测一波,匹配机制肯定调整了。最近匹配的队友基本都是正儿八经玩的,基本没有匹配到过「人机」水准。所以赶紧发个文字记录一下。

另外说实话,自从上周开始玩 micro blog,我的游戏瘾感觉小了很多。如今一有时间就想写点儿文字记录点啥。反而有一种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上的主观感受。

另外,这些天感觉又养成了一个阅读 Fediverse 网络分享的习惯。因为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写五百字,所以往往都是小短文。虽然内容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英文,但我读得还挺上瘾……

你说奇怪不奇怪╮(﹀_﹀”)╭

哦,突然想起一件事。

昨天晚上,确切的说是今天凌晨。

Mastodon 网络出现了波动。因为凌晨的时候写了两段文字,连续发了两次。第一次同步失败了,第二次同步成功,但持续了好几分钟才显示出来。

今天早上在 Mastodon 上发现国外的朋友也是同一时间点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虽然我当时猜到了,大概率是 Mastodon 服务出现了问题。但我当时并不慌,因为我的数据至少存在了 micro blog 上,这可能就是多端同步的好处。或者确切的说是自己的数据先存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其他社交媒体只是二级分发节点而已。

最近在 Fediverse 网络上读了很多国外的文章。

关于 IndieWeb,以及一些国外的新闻等等。

万万没想到,自从用了 micro blog,不但重新激活了我写文字的欲望,还重新激活了Mastodon 账户和尘封将近十年的 Tumblr 社交网络(甚至在上边发现了我十年前为了练习英文,而用英文写的日记,简直不敢相信,我已经完全忘了这段经历)。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让我了解到什么是 IndieWeb,甚至让我对它有了一些憧憬。

人活着,就应该对一些在乎的事物有一些理想。

回想来,这就像是发现一根线头儿,一步步拉出来很多有趣的东西。虽然是一段平淡无奇的生活日常,但却很美妙。

前几天不忙,利用上班时间学了很多东西,心里很充实。

接下来又开始忙了,想学的东西又没时间学了,焦虑和空虚的感觉又回来了🥲

「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但确实希望每天都够多学一些,多思考一些,距离目标更近一些。

但实践下来,好难啊……

计划得越充实,如果没完成挫败感就越强烈。如果完成,也仅仅是 60 分的感觉,成就感只是及格。

如果计划的不够,虽然轻松完成了,但抬头一看,距离目标还有好远,焦虑由心而生。

两头为难。

粗想来,IndieWeb 如果想成为主流,目前情况,或许需要三个因素:

  • 为达成IndieWeb 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 等待商业公司犯错误,需要时间。
  • 直接出现颠覆现有商业模式的技术,并有大量产品涌现。

除此之外,要想达成目标,还挺难。

江湖上有句流行的传言—“过着刀尖上舔血的日子”。

现实生活中有句流行的传言—“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原来 IndieWeb 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随着最近两年社交网络的变化,IndieWeb 又重新被提出来,想象一下,如果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按照IndieWeb 的理念发展的话,或许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就现在互联网的状态,挺难的。

据我现有的了解程度而言,我憧憬有那么一天的到来。

这需要一款产品,打破现在的互联网格局。

总之,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会长期关注这个话题,也会花时间了解相关 W3C 制定的一些协议。

或许未来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添砖加瓦。

下午断断续续了解了一些 IndieWeb 相关的资料。

现在不仅有了 IndieAuth 标准用来打破用户名密码的限制,还建立了 Micropub 标准来标准化数据的增删改查。社交层面,现在有 ActivityPub 协议。

提供服务的产品仅仅通过产品的价值获得商业收益,自身不拥有数据,甚至不拥有用户信息,这些用户随时都可以拿走,用户为产品付费的唯一理由,就是产品带来的价值。

这个社区的核心价值是,用户数据应该属于用户,用户可以自由且随意处理自己的数据。

我现在理解 micro blog 自动往 GitHub 上备份数据的「动机」了……

最近发现「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阅读方式。

现在一些阅读 App 上,都有音频阅读的功能。有的还可以扮演不同的人声。 具体来说,就是边听阅读的声音,边仔细阅读,这样带来三个好处。

  1. 可以进一步对阅读内容加深印象。
  2. 对于需要深度阅读的书籍,可以保证阅读速度,不快也不慢。有效提升注意力,边阅读边思考。
  3. 对于消遣类书籍,可以直接听内容就够了,彻底解放了双眼,可以边做其他事情边阅读(例如:开车)。

因为我很少读消遣类的书籍,所以音频+双眼阅读的方式更有助于我保证阅读效果,加深理解。

发现我学习新知识,总是喜欢先从系统层面搞清楚知识结构,然后再深入细节,也就是说先从基础学起,然后慢慢学到我想知道的那个知识点。

这样学东西有两个好处:

  1. 一个是学完之后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2. 学完我想知道的知识点以后,如果再次碰到这个领域的其他知识,虽然我可能当时不懂,但我知道怎么去进一步学习,然后搞懂。

但也有不好的地方:

  1. 学习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点花费的时间成本太高。如果以后再也遇不到这个领域的知识,短期来看,很多时间就「浪费」了。
  2. 摸清楚一个领域的知识脉络,有时候学习门槛非常之高,特别是身边没有人可以问。结果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很有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搞清楚。

说来奇怪,自从上周开始码字,晚上回家游戏都想不起来玩了。

平时总想把脑袋里胡思乱想的东西记下来,然后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

一款好的产品能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我是真的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真是让人异常兴奋!😱ε=ε=(ノ≧∇≦)ノ

整理了 WWDC2019~WWDC2023 年,期间关于 Widgets 和 SwiftUI 开发相关的视频。

接下来继续深入学习 SwiftUI 的相关技术。

众所周知,医学方面的书,几乎都是大部头。

今天在「微信读书」和「得到」上搜了几本基础的医学教材,发现都没有电子版。

这让租房住,不想买纸版,又想学习一下医学基础知识的同学,感到非常的难受。

花了两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美国的故事(共 7 册)》中的第一册——殖民之地。

为什么突然想了解美国?

可能最大的动力,是因为这两年国内生活越来越艰难,不得不需要进一步关注所在的生活环境。

又因为国内的生活环境跟国外息息相关,所以关注点顺理成章地延伸到国际形势的变化。

要想尽可能客观地判断一项事物,首先要对其有足够的了解,然后才有可能能够结合多方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简单说,这应该就是我想了解一些历史的主要动力。

虽说生在洪流,个人的命运微不足道,也无力改变,只求尽可能做到护自己周全。

啊!终于调整了一下主题,把目前能调整的都调整了一下。

好在之前接触过 Hugo,大概知道怎么改主题。

虽然有些还是改不了,目前也只能这样了……

安装了一些插件,把已有的插件通通看了一遍,装了一些目前用得到的。

过去一周发布的数据,昨天晚上我看也自动同步到了 GitHub 上,正常备份频率是七天一同步。

太喜欢 micro blog 这个产品了!

这几天我突然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是一个自己跟自己聊天,都能把自己聊 high 的人。

下午连续刷了几篇英文科技新闻,整个读完没有任何抵触反感的心理,跟几年前相比简直有了质的变化。

几年前读英文的内容,那感觉就像是捏着鼻子喝药,心里是一万个抵触,能读完已经是不易,理解其中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

而如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心理已经没有了,除了单词和语法需要克服以外,已经几乎完全消除了抵触心理,甚至我都开始幻想可以尝试读一读非技术类英文版书籍了。

为什么要强调非技术类书籍?因为技术类原版书籍我是读完过的。但是对于非技术类原版书,碍于词汇量和语法的薄弱一直没有读完过。

但我想,我还是可以先从英文版技术书籍作为突破口,继续提升英文水平,逐步过渡到非技术书籍。

SwiftUI 是将叶节点(组件)作为渲染的入口点,然后倒序深度递归遍历渲染。

每个节点(组件)的渲染大小分为两类,分别是推荐大小和实际大小。

推荐大小作为入参传入组件,实际大小作为返回参数给到下一级组件,作为下一级组件的推荐大小。

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这部电影。

电影里有一个角色叫陈文,是龚枫的陪练。

其中有一幕是,当龚枫参加国际比赛并拿到冠军时。陈文正在老家开的烧烤店给客人上菜,在看直播的陈文,立刻嚎啕大哭。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刻的心情,我想陈文应该是复杂的,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我想感慨的一点是,在举国体制这条路上,注定会有人默默地牺牲,没有人会记得他们是谁。他们成为了别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而成功的那个人,则成为了国家荣誉的垫脚石。

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这些?我也不知道╮(╯_╰)╭

脑袋里想到了,就记下来,不用长篇大论。

不知道是不是有风的原因,今天早上出门明显感觉到一股寒流,突然感觉冬天来了。

昨天早上出门还没有这种特别明显的感觉。

这些天天气晴朗,天空湛蓝,没有云彩。从楼上窗户向外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西边的山。

SwiftUI 状态管理的整体思路,基本上是借鉴了当前前端领域常用的 Virtual Dom 的解决方案。

这么说好像是在往前端领域脸上贴金。其实不是,只不过这几年 Virtual Dom 在前端很流行,这么比喻有助于大家理解而已。

Virtual Dom 早就有,即便没有 Virtual Dom,内存中增加一个中间层,让状态剥离于 UI 之外,让 UI 的更新依赖于状态的变化,这个思路也不是多难想到。但能不能在开发者中被得到认可,那就两说了。

正是前端领域已经把路趟出来,SwiftUI 现在跟上,少了推广的成本和风险而已。

夕阳

特别想说下,今天,确切地说是昨天,初步摸索出了怎么自定义主题。

周末没事在家鼓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