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作调整

想来想去,觉得这个星期不知道该写点儿什么。

还是先来说说天气吧。这个星期还不错,北京总算出现了几天好天气,真的是晴空万里,蓝蓝的天空,且没有一片云彩。美中不足,伴随晴天的还有不小的秋风吹过……但好景不长,周末这两天又出现雾霾天气,随手在网上搜了下全国空气质量,结果是大半个中国插满了黑色的小旗儿……雾霾天气直到现在尚未有退去的迹象。如果没有风的帮忙,想必还会停留数日吧。

上个星期决定翻看下《数据库系统概念》这本书。截止到目前为止,翻看了有不到一半的样子。不过对于常见数据库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基本上做到心里有数了,接下来是“事务”这个比较大的子模块。再往后,接下来会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描述数据库,以及特定数据库功能模块的讲解。全书的最后,会对一些常见的数据库做简要的介绍。对于这些典型数据库的挑选,我觉得有些疑惑,全书最后介绍了四个数据库,其中三个是大型商业数据库,只有一个是开源数据库,按理说,开源数据库应该讲解MySQL可能更与时俱进,但它却拿PostgreSQL做例子,虽然这正好符合我的胃口,但还是让我多少感到一些意外,可能是因为PostgreSQL之前待在学校的时间太久的缘故吧,形成了惯性,谁知道呢?

这本书看到现在,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数据库系统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两个层次,上层属于逻辑层,下层属于物理层。对于上层逻辑层来说,如果是关系型数据库,其理论基础来自离散数学的集合论。下层物理层涉及到对数据的实际存储,主要是面向具体的存储设备。对于数据的具体存储,有两种主要的存储方式,一种是顺序存储方式,另一种常用的数据存储结构是B⁺树。

坦白说,虽然现在尚未读完这本书,但回头翻看之前看过的《PostgreSQL数据库》,整体上对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又多了几分理解。我可以比较清楚的知道,《PostgreSQL数据库》这本书的哪几个章节其实可以归类到一个主题。我觉得,如果翻看完《数据库系统概念》这本书,基本上达到了我之前的预期,让我对数据库系统的整体架构以及各个模块的划分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老实说,做这些功课,眼前看起来会和实际的应用相差较远。但我是觉得,如果我能更好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以后快速理解和掌握多个应用层面的数据库会有更多的帮助。其实,学习一项新的技术,我总会有这种想法,那就是总想先去搞懂这项技术背后的原理,然后再去掌握具体的实际操作,我认为一旦理解了技术背后的原理,上层的实际操作无论怎样变动,心底总会是踏实的。这可能就是渴望对一项技术的复杂度进行掌控的另一种心理状态的具体体现吧。

在看《数据库系统概念》这本书之余,换换脑筋,在翻看另一本关于Javascript当中DOM编程的书,名字叫《Javascript DOM编程艺术》。之所以当初选中这本书,其实主要还是出于对豆瓣的信赖。当前翻看完了前三章,单从第二章讲解Javascript语法来看,豆瓣上的评分有点过高了。不过也难说书的后面讲解的比较出彩也说不定,呵呵。只不过看到现在,尚未达到预期,:)

除了看书,这个星期Apple发布了新的OS X系统,对于发布会本身,其实没什么太多可以说的,相比于今年前两次的发布会,这次的发布会其实只是个小剧场,为的只是宣布一下之前没来得及说的新产品而已,几乎没有预料之外的东西可以说。

OS X发布的当天我就把自己的Mac系统进行了升级。过程很顺利,Rails开发环境没有受到任何影响,Homebrew以及Git也没影响。只有MacVim受到了一些小影响,后来跑到Github上看了下,原来在上一个Mac版本的时候,MacVim更新过一次。随后下载下来替换成最新的MacVim,然后一切就完美啦!

这个星期突发了一个想法,用sketch设计了一款棒球帽,是《棒球英豪》当中明清学园棒球队的球帽。

剧中上杉达也的角色是我看过所有动漫当中最为崇拜的一个人物。如果不出意外,以后也不会有任何角色在我心中与之相媲美。

加油啦!

生化武器

先来说说这周的天气吧,呵呵。这周天空中出现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印象中,一周下来,窗外一直保持着雾茫茫一片,平时也只有在早上的时候,会开窗透透气,流通一下室内的空气,之后会赶紧关闭。除此之外,因为暗无天日,几天不见阳光,空气也开始变的阴冷,室内除了冷以外,还带有一丝潮湿感。

这几年都会有出现几次雾霾,而每次的雾霾都要靠“吹”才能缓解。而每到此时,我就很向往海边……因为无法立刻到海边,所以也只能在网上看看海边……的图片。脚后跟也能想到,老家的空气质量常年领衔全国污染十大城市,所以肯定比北京还要烂。哎,为了经济发展真的是连命都不要了,真的是要拿几代人的生命健康来换。
好吧,说多了都是泪,说点别的。把上个礼拜留的一点儿《冒号课堂》看完了。没什么可多说的,这次重新读,有了比第一次更多的收获。相比第一次阅读,在编程范式方面,有了更多切实的体会。但还是有一些个别的思想一时无法领会,过两年回头再读,或许会有更多的体会。

了解一下processing这款工具。坦白说这是一款面向设计人员使用的开发工具,所以基于这款工具的编程模型也非常的简单,上手非常的容易。之所以想了解,最开始还是因为Arduino。后来发现processing在图形设计方面,真的是蛮强大的。这款软件所触及到的领域不只是Arduino这种开源硬件,还可以用这款软件快速的进行原型的开发,开发生成的应用既可以是桌面应用,又可以是javascript的页面。对于生成的桌面应用,可以分别生成Windows、Mac以及Linux的原生应用。

这款软件上手不但简单,而且对于一些侧重于设计类的软件开发的效率非常高。我觉得,平时有一些小想法,做一些小工具,使用起来还是非常的便捷的。对于网页的图形设计,用这款软件做一些小设计也挺不错。说实话,自从前几天看过Bret的一则演讲视频《Stop Drawing Dead Fish》,我被触动到了。

我突然就觉得,专业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专业的工具来完成。联想到之前他的一则演讲视频《The Future of Programming》,我想到《劝学》里的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觉得这位牛人真的很会创造工具,然后用专业的工具去做专业的事情。

作为一名程序员,坦白说以前骨子里还是多少对图形化界面的工具瞧不上眼。尤其是转到Vim以后,更是对点点鼠标的事情有点不屑。但是现在,我知道我又犯了一个类似职业病的错误,就像是我之前写的那篇《职业病》一样,只不过那篇文章里说的是对人,现在说的是对物,仅此不同而已。就工具本身来说,只有合适和不合适,顺手不顺手,专业不专业。专业事情就应该交给专业的工具去完成,这才是最正确以及合理的做事方式。

基于这个认识的转变,我希望能在设计方面,熟练掌握一到两款相关的专业软件,以便能帮助自己在设计方面学习一些设计类的知识。除了日后能够辅助做一些界面设计类的工作以外,平时也可以用工具实现一些自己在设计方面的想法。坦白说,以后我不希望把自己局限在系统层,就像今年五一的时候读安藤忠雄的书的时候所想,我希望今后设计一些很cool的软件,但为了保证软件不能只是中看不中用,所以我需要从下往上做起。我觉得这跟设计建筑是类似的,外表装潢固然很重要,但也要保证建筑自身的质量,:)

除此之外,读了一本Javascript的书,名字叫《JavaScript语言精粹》。书的内容真的很不错,让我对Javascript这门语言的态度转变了很多,呵呵。书写的很简洁,正文部分正好一百页。按照书中所讲的规范,可以很容易的避免很多Javascript的坑,但很显然,这本书不是一本零基础编程入门的书,所以还是需要有一些编程基础,但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这本书,而且也开始不讨厌Javascript了,呵呵。这本书真是立功了。

另外,开始正儿八经的读《数据库系统概念》,要想把数据库搞定,这本书是入门。时间紧迫,加油了!

两本书没看完

先感慨一下,时间过的好快啊!上个星期还说十一怎么过,今天为止,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

回顾一下,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躲在屋子里穿一件短袖已经感觉到冷了,即便晚上关上了窗户,还是会感到冷。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一这两天下了两天雨,本来也已经是这个节气了,所以顺带温度感觉下降的也有点快。

这个星期把《一九八四》中文版本读完了。读的过程中并没有给我太多的震撼,似乎很多故事情节都在意料之中,无论过程多么的曲折。虽然是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本身不够挑动神经,而是因为前几天刚刚看过《动物庄园》,对于其中故事情节的转折,多少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所以才会没有给我太多的震撼。

对于书的内容,不想多说什么了。说多了很容易毁灭某些内心脆弱的同学,多年以来形成对伟大祖国的美好印象,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更多的还很有可能伤及他们的私人感情,从而让这些人产生无端的反感,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其实是得不偿失。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找来读一读,:)

关于这本书的英文版本,我还是想读一读。现在越来越觉得,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以后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从获取最新技术角度来讲,现在越来越不能接受国内的二手中文资料,特别是一些实效性比较强的实用性技术。虽然对于移动互联网行业,现在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热心人会第一时间进行翻译,但是翻译的质量一方面真的是不能保证,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得不到日后的及时更新。而且,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资料,其实还是无人翻译的。真正需要学习这类资料的人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还算有基础的人,直接就读了,没时间,也没动力翻译。另一类人一看是英文,基本上就退缩了……

试着读一些英文小说的想法,还有另外一个。那就是不想被局限于技术圈。想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业余时间也想参与一些英语环境的社交圈子。深入了解一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点,想来应该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地球这么大,上面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局限在这一亩三分地呢?

如今互联网如此开放,其实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可能有人还是觉得离的有点远,讲一个我自己的八卦。大概在2012年圣诞节的时候,在GTalk上认识了一位外国朋友1,有趣的是,对方的母语是西班牙语2,我的母语自然是中文,但我们却用英语交流,而且想想就蛮好玩的。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地球还真是蛮小的,世界其实挺大的,英语确实特么是国际通用语言!

因为对方生活在美国,有时差,所以平时几乎不怎么聊天,偶尔在Twitter和Google plus上会看到,圣诞节的时候,想起来了也会发个消息,问候一下。虽然聊天的次数没有几次,但也能了解一些有趣的文化背景。比如据她说自己是拉丁裔,全名非常的长,除了first name和middle name,last name本身还包括了两个名字,一个是father’s last name,另一个是mother’s last name,但平时都不直接叫名字,会有另外一个昵称。像类似于这种传统的文化,对于我这种土鳖来说,还是觉得蛮新鲜的,哈哈!

八卦到此为止,呵呵。言归正传,除了想长长见识,填补一下与异国人沟通的鸿沟以外,就是希望能够自由的表达。不用顾虑哪些中文是关键字,哪些中文是敏感词。哪些中文不能说,哪些中文需要拐弯抹角的说,哪些中文需要轻描淡写的说,哪些中文需要用拼音字母代替,哪些中文需要用拼音字母的简写代替。

最后一个想法,还是希望能够多了解一些真相,能够多听一听不同的声音。这年头儿,想活个明白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关于这本书,扯的有点儿多了。最后还有一本没有读完的书,就是上个星期提到的那本《冒号课堂》。一句话,可能还是自己的功力不够吧。虽然是时隔几年重新读,还是有一些抽象的思想无法领会。但也有很多收获的地方,之前云里雾里的很多知识点,都已经能够理解了,很多时候一边看一边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或许再过两年,回过头来重新读,可能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还剩下两章内容没看,下周先看完吧……

关于读书,就说这么多。上个星期忘记记录一件事情,因为我想把VPS的服务降级,但Linode的Tokyo数据中心没有地方了,所以就迁移到了Dallas。试用了一个星期,感觉还可以,虽然比不上日本。想想如果以后日本机房有地方了,还迁移回来,相对于国内来说,还是日本的网速快。嗯,到时候再看。

最后是锻炼身体,周末这两天,把一百个俯卧撑当中的第一次做的数量,从五十个提升到了六十个,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动。

哦,最后要提一下,根据cloudflare上的页面统计显示,目前为止,我的博客被Google和Baidu两个搜索引擎的收录比为7:1,我很满意,如果是70:1我就更满意了,:D

  1. 好吧,后来才知道,是一名女程序员

  2. 很久之后才知道,西班牙语在美国是第二大语言

有点杂

还是先来说说天气吧。

这个星期以来下了两次雨。每次下完雨都有感到一点凉意。周末这两天倒是有些出奇的暖和,搞不太懂秋天的天气变化。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可以稍微冻着点儿。但别把自己搞感冒了就好。

临近国庆节了,我是肯定不会再往家里跑了,安安心心的窝在屋子里折腾自己的东西,保持宅男本色……

国庆这几天打算把数据库啃一啃,说来说去还是那本书《数据库系统概念》,老老实实的把这本书看完吧,都是基础姿势,不学习一下怪可惜的……说实话,节日不节日的,对我来说也早就没有新鲜感了,连过年都麻木了,跟歇大礼拜天似的。

前几天把coursera上关于Rails的教学课程看完了,上个星期遗留了一半,内容都是一些基础知识,没什么新鲜东西,之所以还会看完,主要是想查漏补缺,都是基础,多熟悉一遍也没什么坏处。

除此之外,还了解了一点新知识。

在coursera上发现国立台湾大学新开了一门机器学习的课程。话说,这两年机器学习随着大数据,被吵的挺热的。虽然从字面上而言,多少能够猜到一些大致的方向,但具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作为入门了解,看了第一周的课程视频,至于后面的来说,有时间就看,没时间就算了。

除了机器学习,发现了一门介绍R语言的入门课程。作为数据统计工具,这两年R语言也开始火爆。依然是作为了解,心里有数就可以了。毕竟是专属领域的特定工具,用到的时候再深入学习也不迟。

学习Ruby也有几个月了,对于动态语言也算是有一点了解了。但总有一种不得要领的感觉,所以又把大约三、四年年前买的《冒号课堂》这本书翻了出来。当初记得看过一遍,但由于那个时候还没有接触过动态语言,所以对于什么是命令式编程,什么是声明式编程等等其实是看的云里雾里。这两年多少接触了一些动态语言,也接触到一些新的编程方式,但脑袋里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所以总有一种浆糊的感觉。有一种蒙懂的感觉,但脑袋里却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基于这个原因,就想重新翻阅一遍。这本书总体来说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主要是介绍各种编程范式,下篇主要是讲解OOP编程。目前看到第三章,一边看一边感慨,实在是佩服作者对于编程范式的理解如此之深刻。联想于作者是学数学出身,书中的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作者抽象思维的深度。现在再读这本书,相比于前几年有了更多的帮助。还好当初果断入手一本,如今这本书已经绝版,好险。

除此之外,开始看奥威尔写的《一九八四》。这本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目前已经看完第一部分。这本书是中英双语版,希望能把英文版也看完,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实实在在的提高一下自己的书面英语的水平,多积累一些英语词汇,争取明年后半年可以用英文习惯性的写一些东西,而写出来的文字不至于太难看,:P

锻炼身体方面,每天依然是俯卧撑一百个,分两次做,每次五十个,尚且还没有什么进步。腹部锻炼也是在坚持,大概每星期锻炼四到五次的。虽然小肚子上的肥肉下降的不是很快,但相比于三个月前,已经有显著下降了。锻炼身体嘛,贵在坚持,加油了!

换电锅

这个星期的天气已经明显变凉了,尤其是早晚。有几天晚上睡觉要关窗了,要不然会担心被冻醒。不知不觉,秋天来了……

这个星期的“杂事”也是挺多的,一件一件的说吧。首先是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条广告,内容是一家公司在推广他们的产品,是一系列关于学习英语的书,其中的一本书真的是吸引了我。随后我点开了他们在淘宝上的官方店面。具体了解之后,我觉得书的内容真的是很有创意。其中的每一个单词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即便抛开单词本身,其中的设计创意其实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对我的冲击感非常的强。即便买来不用来背单词,单是收藏也是蛮不错的。所以随后去豆瓣上看了下,发现亚马逊的售价比淘宝便宜。虽然生活已经很拘谨,但还是在亚马逊上订购了一本。入手之后感觉不管是装订还是排版,设计感十足,拿在手里也非常有手感。好吧,算是给这家公司免费做了广告了,呵呵。

紧接着,一个多月前在京东上买的电锅又坏了。说是又坏了,是因为之前已经坏过一次了,而且进行了更换,这次又是和上一次一样的毛病,看了下之前更换的时间,这次还不到一个月,毫不犹豫,立刻在京东的网页上下单进行了更换。话说京东的物流还真的是蛮不错的,这一点真的是没得挑,甩当当网几条街。头天下的单,第二天就带着一款新产品上门更换,效率刚刚滴。事后想了下,要是以后每不到一个月就坏一次,岂不是每个月都可以用新锅了?虽然锅的质量实在不咋地,但以后每个月都有机会用新锅,其实还是能接受滴,怕就怕超过一个月之后又坏了,基本上就要被坑爹了……

除了生活上的这些琐事以外,发现了一款侧重于移动互联网的UI设计软件,软件的名字叫sketch,试用了下,觉得上手还是蛮简单的。其实工具什么的,用一用基本都可以掌握,关键还是在设计层面。坦白说,自己在设计方面也算是小白。或许因为这两年接触iOS以及移动互联网比较多,对一些UI层面的设计多少也被熏陶了一些。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照猫画虎,试着设计了一款logo。logo的内容是SnailEgg两个单词的组合。先是设计了纯文字版,设计完之后觉得纯文字版不够新颖,没有太多创意。话说这两年简洁的设计理念已经被用烂了,多少感觉已经不是那么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了,所以随后又想了一版文字和图形结合的形式,觉得总算是打破了一点点墨守成规,有了那么一点独特性。

设计完之后,突然就觉得应该在设计方面做一些积累。随后我就想弄一个页面,以后有了新的想法,就放到页面上进行展示。这既可以积累在设计方面的创意,又正向的促进了自己的积极性,所以随手就在vps上建了一个新的子域名。目前还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放,为了避免显得太空荡,先把当前设计的这个logo放到了上面。前端的CSS框架用的是Foundation,之前了解过一点点,所以上手还算是没什么困难。子域名的页面当前只是一个单一页面,短时间内就先这样,因为没有什么后端,所以页面内容都是纯手工写的,算是从头造轮子。不过我是觉得,对于基础层面的技术,还是要造一造轮子的,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有好处的。例如布局这个单一页面的过程中,了解一下响应式设计相关的基本概念,顺便在这个单一页面上试着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当前页面的内容虽然不多,但也能自动适配大中小三种设备。

除了设计logo,在coursera上发现一门Rails相关的课程,看了下课程的题目,很多都是一些基础内容,花了一天的时间从头看了下,多半天的时间,看了大概有一半吧,一共有六个星期的课程安排,一口气看了三个星期,应该再有一天就可以看完了。除了coursera,发现国内这段时间的在线视频教学好火啊,突然冒出了好几个在线视频网站,有些是收费的,但大部分还都是免费的。顺便搜了几个关于Web前端开发的视频,总体感觉干货讲的不是很多,很多都是一些非常基础内容,要么就是一些很多书上本来就有的东西,被搬到了网上。从其中挑了一些经验分享的视频内容看了看。除了对前端架构的了解以外,更多的是想了解一下,前端开发的工作流,以及其中圈内常见的辅助工具,对于这些辅助工具,同时顺藤摸瓜,从国内摸到国外,整体看一看比较前沿的地方在哪,以及当前前端实际生产开发的状况。

最后,关于《Redis设计与实现》那本书,除了最后的一章以外基本上看了一遍,我感觉以后正式使用之前还是需要再找一些相关资料看一看,多读一读官方文档什么的。

对于后端来说,之前的那本数据库的书读了三分之一的样子,没读完……我觉得我应该读完,没什么可妥协的。从前段时间对基础知识的补习来看,越发觉得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酷的技术,如果懂得其原理,除了能够日后助于快速掌握运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其复杂度有一个整体衡量。从顶层架构看来,这对于产品开发的宏观把握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喜欢这种感觉,这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有理有据,既不是跟风也不是胡乱猜测,我觉得,这才是一种扎扎实实积累的感觉。理性的思考也会有对有错,但就算是出错了,也可以很容易的发现错在哪里?对在哪里?这种感觉很踏实,因为至少这种状况是可控的,至少可以对与预期有一个确定性的判断。

好吧,扯的又有点多了。最后再说一点,修改了本博客的一些特性。比如当前博客上的所有链接都会自动在新的标签页打开了,不再像是之前的那样,会在同一页面打开。点击博客页面右侧的邮箱,可以直接给我发邮件了,方便了部分习惯使用邮箱的朋友。还有在右侧添加了Design的页面链接。

好吧,就说这些吧,要去睡觉了,困死了。

中秋归来

前几天在家过了中秋节。这也算是年后正儿八经的回家休息了一下,跟爸妈逛逛街,外出转一转,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期间陪我妈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给我爸重装了下电脑。顺便也和家里的朋友们一起吃了一顿晚饭。

暂时远离了喧闹的互联网,彻底转换一下生活节奏,以及平日生活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关心了一下粮食和蔬菜,以及男人和女人。当然,虽说远离互联网,但是Apple的发布会还是不会忘记滴!虽然我不会像大多数果粉那样熬夜看直播,但还是会在第二天看录播的发布会视频滴!

话说这次发布会的网址有点儿坑爹,发布会的视频换到了一个新网址,害的我还在原来的旧网址翻找了半天。好在Google神通广大,不一会儿就让我搜到了新网址。爱死Google了!关于发布会的内容,想来也没有太多想说的。这次的发布会主要是关于Apple的新硬件产品,这些硬件产品至少在未来的一到两年,有够Apple忙活的了。Apple这一年的两次发布会,真的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中的多个产品方向,如果能够最终做起来,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如今的iOS,对于Apple而言,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基础平台,日后Apple的很多产品都会以这个平台为基础,以此拓展不同领域的市场。拓展的领域越多,平台的风险就会越低,同时平台也会越稳固,平台越稳固,就会有越多的资源进入到这个平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前几天网上传有一则消息,说Apple会在2015年推出12.9英寸屏幕的iPad。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了,那么我觉得,iOS上的app能够在Mac上运行的日期也就不远了。到那个时候,Apple就要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了。

好吧,扯了两句Apple的发布会,还是把话题转回来。

周三的时候,乘火车回到了北京。刚下火车,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北京租房的门钥匙忘记带了……虽然下午不到三点多就到了北京,但是木有钥匙,只能等房东下班才能进门。只好跑到肯德基,一直等到晚上七点半将近八点,这才进入家门。好在随身带了很多“装备”,可以打发一下时间,随即掏出iPad,在上边把《动物庄园》看完了。这本书在iPad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了,好几次都想看,但都有点舍不得花时间去看,正好碰到这次“机会”。这本书本来也不长,时间长短也差不多,算是赶巧吧。

关于奥威尔的书,我还存有另一本,是著名的《一九八四》。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还专门买的双语版,前半部分是中文,后半部分是英文。一直也都很想看,但都是狠不下心花时间看。不过,这次算是先从《动物庄园》下手了。看完之后,整体感受是,奥威尔真是个明白人啊。在天朝,这种书没有被列为Jìnshū。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直觉告诉我,至少在朝鲜,这种书肯定会被列为Jìnshū。看完《动物庄园》,让我对《一九八四》又多了一份期待。而且,这两天我突然发现,对英文阅读的排斥感减弱了很多。有的时候,甚至还情不自禁的试着用英文表达一些观点。这两天也在盘算着看一些英文原版的小说,实实在在的积累一下书面英语水平。也许哪天一冲动,就先从这本《一九八四》开刀。不但提高了书面英语水平,还可以清理一下上学时候被灌输的歪曲的价值观。不幸中的万幸,我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无比的烂,烂到几乎被周围所有同学鄙视,:P

又扯远了,嘻嘻。除此之外,也在看一本关于Redis的基础书,名字叫《Redis实现与设计》。电子版已经很便宜了,kindle上只要9.99元。以前大致看过一点儿这本书的第一版,印象中写的还是不错的,而且据说当前这一版几乎是全新写的,而且依照的是最新3.0版。Redis属于内存数据库,没有关系模型的约束,要是分类,也应该划分到NoSQL阵营。因为像Redis以及随后要学的PostgreSQL都属于数据库,算是Rails开发的基础设施,迟早也是要学的,也算是按照从后端向前端的路线前进吧,按部就班。

想想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也只能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了。虽然很多时候也是心急如焚,但再怎么着急,饭也要一口一口的吃。好在目前大部分都是应用层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不会特别的困难。所以,勤加练习,坚持积累就好了。

锻炼身体方面,也是貌似好久没有记录了。回家休息了几天,期间也没有继续锻炼,舒服的休息了几天。这两天也正在试着恢复锻炼,才隔了几天没活动,这两天肌肉就略显酸痛,锻炼真是一件持久的事情。现在的运动量依然还是一天一百个俯卧撑,分两次做,每次五十个。腹肌锻炼方面,还是依照前些日子的方法,进行比较科学的锻炼,取代了简单的仰卧起坐。对于俯卧撑的锻炼强度,大概就保持目前的状态,逐渐试着增加锻炼的强度,保持数量不变。比如说,逐步增加第一次做的数量,相应的减少第二次做的数量,直到最后一次性做一百个。腹部锻炼方面,目前先这样吧。坦白说,当前腹部的锻炼强度已经超出了我承受的范围,先适应了这一套锻炼方法再说其他。不想把自己一下子搞的太累,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

就这些吧,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忙里偷闲,又回家休息了几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要恢复一下状态了,加油了!

回家过中秋

本来以为天气会越来越凉,没想到这两天天气开始回暖了,竟然没有持续凉下去。除此之外,这几天偶尔也会下雨,空气中有些潮,还会夹杂一点闷热。

这个星期把《深入解析Mac OS X & iOS操作系统》大概看了一遍。坦白说,看这本书的初衷其实也就是想有个大概的了解。基本上了解一下Mac和Unix/Linux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对于过于细节的API调用,其实本来也是不太在意的。通过看这本书,也算是大概对Mac OS有了基本的了解,算是达到了目的了吧,至少对于Mac OS的一些特有技术,多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主要的知识点不会一脸的茫然。以后如果有时间或精力,心血来潮的时候,回头再慢慢体会吧。

这个星期多少有些躁,心态也不是特别的好,做事情效率也不高,身体也略感疲惫。虽然时间依然很紧迫,但总有一种提不起精神的感觉,也许真的应该休息一下了。

今年前半年感觉多少有点拼,拉锯战一直延续到现在,有点搞不动了,累了。虽然偶尔缓个一两天,还能继续,但是还是坚持不了几天,就又不行了,感觉真的要休息一下了。趁这次回家,和家人一起过中秋。

说实话,平时自己休息的时候,心态其实总是放不下。每当休息,就总会觉得时间被浪费了,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还有很多不会的技术要熟悉……结果休息又休息不好。休息不好,就又不能继续下去,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总之结论就是,不会休息,就不能好好学习……

这次回家待几天,一来是想和家人待两天,聊聊天。二来也想调整一下,调整一下什么呢?我想可能是生活本身吧,关心一下粮食和蔬菜,关心一下人情冷暖。因为平时想的都是一些职业上的东西,很多时候都忽略了生活本身,忘乎所以的关注于互联网。关心一些事情的同时,相比也丢掉了一些东西。这几天也想慢下来,体会一下生活本身。和朋友聊聊天,和父母聊聊天,带他们去医院检查检查身体,多了解一些他们的身体状况,多关心一下他们的身体。

说到老人身体,我发现了一个让人很无奈的现象。人上了年纪,就会有一些老年病,这几天这里不舒服,过几天那里又不舒服,小毛病不短。很多老年人的病,其实大多也都是一些慢性病,需要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甚至是生活习惯,并且持续坚持,才能长期有效和慢性病和平共处。然而,大多数老人,因为上了年纪,就会变的比较固执,很多生活习惯以及一些观念很难改变。这使得和慢性病和平共处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自制,就会加速慢性病的发展。有的时候,想起这些,心里难免会感到很困惑。一方面,老年人的很多慢性病无法根除,甚至有的连病因都无法查明。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因为固执,以及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大多数时候也很难被说服。

像这种情况,我在很多人家都有见到过,也有听到过。做子女的明白其中的利弊,却无法说服父母做出相应的改变,感到无奈,毕竟不能每天二十四小时待在他们身边。很多时候,也只能感慨,虽然我很心疼他们。

坦白说,我不知道等我到那个年纪,也会不会变成那个样子。可能也会吧,也许到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无法把持住自己,无法改变很多养成多年的生活习惯,无法听进下一代人的劝阻。但有一点我希望我自己能够心里明白,我希望那个时候我还有反思自己的能力,至少我心里应该明白,虽然很多习惯已经改不了了,但是这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而不是浑然不知并且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观点。

好吧,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老年人。可能是因为关于这个问题,在以后未来的日子里,我会越来越无法回避,我需要提早正视这些事情。

本来是中秋节,到最后却说了一些略感沉闷的话,呵呵。还是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吧!^_^

天气转凉

最近这个星期天气明显转凉,特别是一早一晚的时候。白天的时长也在加速缩短,能够感受到每天傍晚落幕的时间都在提前。

没什么太大变化,按照上个星期的想法,在看那本关于Mac的书。让人有点儿泄气的是,本来想一个星期看完,但拖延症又犯了,最终只看到三分之二的样子。下个星期貌似还要再花两天才能看完。

本来看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非要搞明白其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所以显然这种看书的速度也不可能把书中的内容看的面面俱到。按照现在看书的状态,大概也只能算是扫盲而已。碰到相关的技术名词或肤浅的技术点儿,不至于一上来就不知所措就已经不错了。要想融会贯通书中的内容,还是要多花一些功夫的。至少应该实际动手验证一下书中讲到的一些小实验,而像我这种读这本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本来看这本书的当前目的,就是为了扫盲,同时也希望能够从Apple的技术发展路线上,获得更多的思考,能够揣摩一些Apple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就算是瞎猜,也希望能够有根有据,而不是乱喷一通。:P

好吧,这个星期主要就是在看这本书。另外,周末的时候,以参加一个宣讲活动为引子,和两位朋友(前同事)出去聚了聚。因为其中一位朋友在网上预定了活动名额,而我和另一位朋友直接去的现场,没有预定,所以我们两个人被挡在了门外。不过还好,那个地方不远处有一条人工河,两旁有座椅,索性就坐在外边聊天,聊了一下午,也是蛮放松的一件事。或许也是因为几个月没聚了,所以多少还是有一些话题可以说的,至少我有。

感觉北京这个地方生活节奏很快,所以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能够感觉到,人会有少许变化。如果隔上个两三年不见,也许彼此之间就会出现观念上的隔阂,就需要花一些时间,重新认识一下。或许用不着完全否定之前的印象,但至少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因为生活节奏快,每天接受的信息会很多,周围环境变化也很快,人就需要不停的思考,做调整,以便第二天做出更合理的决定。不知不觉中,人就会在每天微小的调整中度过,渐行渐远。若是隔一段时间不联系,对方就很有可能偏离你之前预想的固定轨道。所以一段时间以后,如果还用之前的观点去看待对方,就很有可能产生偏差。

这一点感受,几年前就曾经有过。那个时候是来自于家乡。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就会回一次家。每次回去都会感受到变化。当然,更多的是自己的变化。

北京这个地方,机会多,所以人的想法就会多,所以总会感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每一次经过努力,前进一步,又会发现新的理想,又会感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当发现前进的方向是一条死胡同的时候,人们又会调整方向,重新发现下一个理想,然后又会不停的向前走。

说了一堆不找边际的话。只是觉得,现代社会发展的好快,每个人都跟上了发条一样。好吧,至少我觉得我自己跟上了发条一样,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这种停不下来的状态,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之间的百分比会在不同时期,占有不同的比重。

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目的只是不想让自己停下来,做的过程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享受,而不是被享受。这么说,好像是为了不让自己停下来才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其实这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寻找兴趣当然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永动机。寻找兴趣,只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要,停不下来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因为喜爱,所以停不下来,反之则不是。

说点别的吧,感觉有点絮叨了。

这个星期有两个人在优酷上直播吵架。本来没打算关注,但看了一会儿之后,决定还是看下去了。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我已不想评论什么了。一来,自己了解的信息并不是百分百的全面,不管理解的如何接近实际情况,但总会有偏差,索性不如不说。二来,商业争执,在商言商,其实本来无从评论是非对错,这一点我也是事后自己的感悟。

当初刚看完的时候,情绪上有点小鸡冻。原因有很多,有当事人的原因,以及大众的反应也多少出乎我的预料。后来,静下心来重新想了很多。重新调整了一些关于商业,社会的旧有观点。

其实,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的游戏规则是利益的博弈,结果也只有赢家和输家,即便是所谓的共赢,也必然会存在第三方输家,所以不会有第三种结果。另外,商场上没有公平,只有交易,所有发生了的合法交易,都是公平的。

对于社交网络上的舆论导向,这次算是实时的感受到了。坦白说,好可怕。理性客观的声音,瞬间就被淹没在情绪化的声浪中。就像是一滴水掉进了大海,根本就无法察觉到其存在。作为一名理工男,以前真是无知,低估了传媒的力量。说到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看过电视剧,名字叫《青瓷》。其中有一幕是拍卖商张仲平利用媒体向公众撒谎,平息众怒,以此达到商业上的目的。以前对于这一幕,也只是停留在银幕上,但这次确有了现实版的体会。

现在,对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句收买人心的谎言。

平平淡淡

这个星期的天气整体的还是不错的。白天和晚上也有了一定的温差,更重要的是,空气中少了很多水汽,多了一份干燥,这也意味着秋天的天气正在悄然走近。傍晚日落的时间,也能感觉到在不断的提前。现在晚上七点多,天色很快就暗下来了。我只是觉得吧,一天一天,时间过的真的是太快了,一眨眼的功夫,再过几个月,今年又要过年了,又要写年终总结了……

这个礼拜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每天都是这样,像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每天都要尽可能的学习到新的姿势,在技术方面要有新的领悟。

其实这几天也是在看《Ruby编程语言》。同时也在一边摘录一些稍感陌生的知识点。一来便于练习中快速查看,二来在摘录过程中,也要尽可能的督促自己弄清楚其中的语法书写规则。其实,去年的时候也有粗略看过这本书,但是当时看的效果很差,很多语法点的书写规则都没有搞的太明白。可能也是因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动态语言的缘故吧。当时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对于初次近距离接触动态语言,总有一种难于驾驭的感觉,简直是太灵活了,各种诡异的书写方式,根本摸不到头绪。

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的接触一些动态语言之后,才大概摸到了一些学习的头绪。这其中由于之前只学习过静态语言,静态语言的很多语法概念已经固化,导致定式思维比较严重也可能有一定关系。学习Ruby的过程中,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就把自己带进了沟里。所以也导致当初第一遍看《Ruby编程语言》的时候,看的也是有点儿晕。时隔几个月之后,现在重新翻阅,之前看的比较晕的地方,慢慢琢磨一下,似乎就有一些理解了。当然,很多之前学习静态语言的时候没有的概念,虽然有些初步理解了,更多的还是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加深印象和理解才行。

另外,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推荐了一本关于Mac OS X的书,名字叫《深入解析Mac OS X & iOS操作系统》。粗略的看了下目录,结果是,真的好想看……所以,今天已经开始看了,争取一个礼拜看完。自从使用了Mac以后,自从学习了一些Linux基础姿势以后,潜意识里就想多了解一些Mac OS X操作系统方面的姿势,除了不想扔掉iOS开发以外,更多的是想了解一下Mac OS X和Unix/Linux的差别有多大。

今天下午看了前两章,大概对Mac OS系统结构上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我还发现看这本书或许还会带来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每次Apple发布新的功能,或做新的调整的时候,或许有可能猜到Apple未来产品发展的大方向。以后再看Apple的发布会的时候,对于所做的很多调整,或许就不会更多的想现在那样无厘头了,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考。纯碎抛开技术方面,对于理解Apple的产品也是有好处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毕竟平时也是在使用Mac OS在工作和学习。所以,多了解一些相对于普通用户不是很常用的功能。说不定对于自己平时的工作和使用能够提高一些效率。另外,除了Mac OS,这本书也捎带了讲解iOS,对于iOS系统也会有更深层的理解,相应的对于iOS的开发也会有帮助。

说实话,我还是很贪心,还是不想彻底扔掉iOS,虽然现在在努力学习Rails,而且Rails要学的东西也有很多。我是一直觉得,iOS开发和Rails开发有很多相通的理念,比如都遵循MVC,又比如对开发者都是很友好的,如果熟练掌握的话,开发效率都很高,开发配套的工具也都很强大,相关开源的类库也都很丰富,开发平台都可以基于Mac OS等等吧。不过,近期还是先把Rails掌握了,iOS开发我想我是不会扔掉的。就算以后当成兴趣爱好,自己开发一些小软件用于自娱也是不错的。

我猜当我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可能会越来越喜欢Mac OS,对于Apple也会有更深的了解。即便以后变不成超级果粉,但也绝对不会是果黑,呵呵。

谈了很多技术想法,说两句其它的。今天在quora上看到有人提了一个问题,我很好奇,就点进去看了下,说实话,给了我一个不小的触动。生活以及成长在一片和平的土地上,我是第一次直接听当事人,同时也是一名军人讲述打仗的场面,这种感受和电视上看新闻报道真的是不一样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好吧,就说这些吧。再说也就是这些事情了,目标明确了,剩下的就是去做了。Just do it!:)

科学的方法

猛然坐下来写周记才发现这个星期似乎没什么可以絮叨的。大部分时间是坐在电脑前写代码,熟悉以及学习Rails相关姿势。

先来说两句天气。自上个星期以来,虽说白天还是有些热,但是早晚时间点,似乎已经出现渐进转凉的苗头。当然,月初的时候已经进入了秋季,夏天已经结束。即便按照自然规律,也应该是天气渐凉的趋势。突然觉得,这好像是我第一次觉得夏天其实并不长。说实话,第一次这么觉得。又好想再啰嗦一句,时间过的太快了,纵然有一种无力感……

这个星期一直都在看Rails的相关资料,一边学习,一边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熟练程度。在自己看来,还都是一些基础,实在也是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的。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整理其中的逻辑,摸索一些开发流程上的逻辑。

就像之前计划的,关于Rails的测试框架,目前学习的是RSpec,反正对于我自己来说,之前也没有什么历史负担,索性就先选择一个学下去,等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上的感悟,对于我自己来说再做比较可能会更切实际。如果在还未了解之前就盲目对某个测试框架下结论,似乎也不是太理性和客观。

话说Ruby做Web开发的这个圈子还真的是很活跃,最近又有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受到Ruby圈子的很多人追捧。这门语言是Elixir,目前正式版还未发布,不过也是很快的功夫。刚才看到已经发布了v0.15.0版。前两天看了这门语言的作者最近在Elixir大会上做的演讲,其中提到v0.15.0的下一个版本就会是正式版,好快。

最早听说这门语言还是去年的时候,一转眼功夫,马上就要发布正式版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类似Rails的Web开发框架,名字叫phoenix。之前在Go语言的Google讨论组上看到过一个帖子,有人鼓吹Elixir的运行效率并不比Go语言差。Elixir基于Erlang的OTP,据说要想深入学习Elixir,最好有一些Erlang的基础。不过,对于我自己来说,目前了解一下就好了,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去学习其他了。大概看了一下在Elixir大会上关于phoenix话题的演讲,和Rails的基本概念都大体类似,只不过Elixir基于Erlang,属于函数式语言,所以框架的开发方式上更函数式一些,少了很多面向对象的味道。

好吧,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还是先把眼前的Rails学好再说其他吧。话说这段时间,关于设计类的书真的是有些丢下了。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坦白说,最近时间上有些失算,这也表明了程序员对于时间的预估永远是那么的糟糕,:P 。现在我要全力学习Rails了,从后端走向前端,依次降低学习的优先级。

锻炼身体方面,一直都没有落下。另外我还发现,一个科学的锻炼方法,要比粗暴的蛮力锻炼,锻炼效果能够事半功倍。这一点的感悟还是在跟着一个锻炼腹肌的视频之后才有的。自从按照视频中的锻炼方法开始以后,小肚子上的肥肉似乎已有下降的效果,而且还不用每天锻炼。坚持一段时间,说不定真有可能被我磨平其中的肥肉。借助这个经验,让我自己认识到,科学的锻炼不一定比蛮力效果差。所以现在每个星期的俯卧撑,我会休息一到两天,不再像之前那样每天都做。

要加油了,无论怎样。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查看四周,不知不觉中,周围多了很多依然在坚持的朋友,:)

抓紧时间了

最近这半年来,一直觉得时间很紧迫,隔三差五就会感到压力的热浪迎面扑来。但毕竟不是机器,只要通上电,就可以24小时不停的精确运转。毕竟还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以难免就会有心态上的浮动。很多时候,也会穿插一些以外的事情,算是调节。

这个星期总的来说,天气算是正常,该热的热,该凉的凉。通常情况下,夜深了之后还是比较舒服的,至少没有感到太多闷热。

从这个星期开始,我自己的也是正儿半径的开始正面接触Rails。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坦白说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看一看文档,跟着例子敲一些示例代码。一直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正儿八经的不间断的学习,从这个星期,算是正式开始。

当前学习的主要资料还是Rails的官方文档,虽然恨不得像是吃了仙豆一样瞬间学会如何应用,但想必这些都是基础,一步一步来还是稳妥的,只要每天都有进步,晚上还是能够正常入睡的,:)

关于Rails的文档,我自己主要分为了两大部分,一个是基础部分,另一个是进阶部分。基础部分包括model、view、controller的文档。进阶部分则包括其余比较深入的独立话题。

这个星期的主要任务是先把基础部分的文档大致搞明白。因为文档的每个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所以开始阅读的时候,也只是理解代码书写规则的逻辑。随着以后的练习和翻阅的次数增多,自然就会慢慢的熟练应用。整体下来,这个星期把基础部分的文档大致上读了两到三遍,文档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大部分都理解了。接下来,我觉得应该边做练习,边回头翻阅文档,以此加强印象。所以,接下来,我打算试着做一个小的应用,部署到VPS上,然后一边完善,一边学习。毕竟,不能总停留在理论上,实践才是最好的检验学习的手段。

嗯……除了Rails以外。学习间隙,把龙应台的《目送》看完了。上个星期这本书看了一半儿,这个星期完结了。不过,看起来好像有几个星期没有看设计类的书籍了,可能是这两个星期突然觉得大脑太累的缘故吧。只觉得发呆真是一种享受,这种感觉几年前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也有过。这种状态的具体表现就是,对需要动脑筋的事情感到厌倦,做事情的效率非常底下。如果强迫去做,做的过程中极其没有动力,反而越强迫,逆反心理就会越强,结果就会逐渐开始应付差事,寻找各种偷工减料的方法去对付。以上的这些认识都是基于过往的亲身经历总结得到的,调整这种心态的方式,对我自己来说,要么是做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换一换脑筋,缓和一下。要么出去转一转,发发呆什么的,真正的休息一下,什么都不做,直到自己开始产生愧疚心,之后再回归正轨,涛声依旧。

所以呢,这个星期的周六,和一位朋友出去参加了一个图书宣讲会。宣讲会的内容就是前不久刚读过的《Linux就是这个范儿》。说实话,书我都读完了,所以宣讲会的内容对我来说,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用处了,所以参加这个宣讲会的目的纯碎是打酱油去了,散心为主要目的。

宣讲会结束以后,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转了一圈。晚上的校园很幽静,漫步其中,纵有一句感慨,上学真好啊,真正能够安心,单纯的学一些想学的东西。只可惜当初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更可惜的是也没有主动的静下心来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当初的视野真的是太窄了。说实话,真的是希望以后有一天能够回到学校,静下心来,学一些想学的东西,看一些想看的书,写一些想写的文字。而且,我也相信,再次回到学校,学习效果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不过,目前来看,希望渺茫。尤其是在国内,几乎不可能了,除非……除非的情况有很多种,:) 。以后,或许更多的是寄希望于“除非”了,毕竟现在的状态更像是,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一边行驶还要一边换零部件,已经根本停不下来。

呵呵,感觉写着写着,有点儿像是忏悔录了。不过,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局限,现在更多的是发发感慨吧。目前既然已经认识到,也只能勤奋一些了。意志力动摇的时候,就会去看一看仍然跑在前面,却依然坚持着的前辈们。随后就会再一次动力依旧。

脑袋转不动了

这个星期过的有点伤。本来以为可以顺利看完《Linux内核设计的艺术》,但结果很不幸,看的不到一半,看的有点受伤,心神不宁的感觉,索性就先放一放了。

或许是这段时间好像又开始不怎么写代码了,少了实践,理论似乎又多了起来,接下来准备做点儿东西了。说起来这几个月也积累了一些Linux方面的知识,脑袋里装了一堆的理论,说起来好像是懂了一点儿,但最终还是需要靠实践来检验一下才行啊。

其实,对于Rails的基本开发套路,以及周边所涉及到的一些基础知识,大概都有所了解了,无论如何都要做点儿东西了,应用层面的技能,还是得靠实践,熟才能生巧。做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吧。我觉得,至少现在用Rails开发的基本套路都已经熟悉了,接下来就要对具体的实现技术多做一些练习。做点儿东西之后,再反过头来回顾这段时间所看的Linux方面的基础书,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循序渐进。

话说,最近这三个多月,大部分时间在不停的看书。技术书看累了,就看点儿人文类型的书,虽然中间也写了一些代码,但是都不多,不过总之一直在充实自己。一方面想巩固一下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想培养一点儿自己的人文情怀,尽可能的让自己变的感情丰富一点,努力看起来像个正常人,而不是满脸写着0和1……既能够懂得三俗,又能够卖弄文雅。至少在自己身上,希望不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死板固执的码农形象,努力改变…Orz

这个星期也不例外,看Linux内核那本书受挫之后,就想放松一下,感觉一点儿推算代码逻辑的力气都没有了,就想坐在那里发呆,发呆真是一种享受。想起几年前朋友还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周末休息,做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找他玩。他住的学生公寓在九楼,阳台是漏天的,站在阳台上,眺望远处,脑袋里空空的,发着呆,真是一种享受,全身心的放松……

扯的有点儿远了,这个星期周末这几天脑袋实在有点儿转不动了,跑到YouTube上,无心找到了一个龙应台的采访视频。其实看这类视频的目的就是想换换脑子,干点儿不用怎么动脑子的事情,增长点儿人文类的姿势,结果“上当”了……

最早了解龙应台,是在YouTube上看了一场2012年,她在香港大学做的《我的香港,我的台湾》的演讲,不得不说,确实增长了我的姿势,解惑了一些之前一直想不通的基本问题,当然也有一些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后来又看了她在美国纽约以及加拿大温哥华的两场演讲,又后来看了一些最近的采访。通过这些演讲,不但开阔了我自己的一些见识,了解了很多真相,顺带多少了解一些海外华人圈子的观点。对于华人世界的历史、政治、社会现状,也让我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

坦白说,很欣赏龙应台的性格,柔中带刚。写出来的文字,言辞尖锐,但不粗俗。总而言之,欣赏她的人格魅力以及丰富的知识。所以,“上当”的结果,就是在网上订购了她的几本著名的书,包括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以及《野火集》。现在已经看完前两本,正在看第三本。基本上,我大体觉得,看完她写的人生三书,对她自己的家庭生活就会多少有一些了解了,当然,这些只是表面上的。这些书中谈到的方面很广,给了我很多启迪,包括对教育方面。第一、二本书中,安德烈是她的大儿子,出生在台湾,生长在德国,小时候在瑞典生活过一段时间,会讲中文,德语,瑞典语(据说瑞典语受德语的影响较大,类似于汉语世界的闽南话)以及英语。总之,看这些书,了解很多不同的文化,包括不同的价值观,真的是开阔了视野。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一看,:)

开阔视野对我自己来说,有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遇到矛盾的事情,潜移默化考虑的面会广一些,情感上也不会容易钻牛角尖,至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的事情,不会大惊小怪,或许也会表现的更淡然一些吧。

龙应台是一名自由主义者。这两年,我自己也看了一些胡适先生写的文章,受到很大的影响。胡适其实也一名自由主义者。我现在觉得,我自己骨子里也滋长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在了解龙应台之前,脑袋里经常会批判一些事情,略显激进,有一种走向赤裸裸的自由主义倾向,:D。但是看了龙应台的一些文章之后,我觉得我逐渐学会了多面的看问题。多面的看问题,并不是意味着软弱,也不是意味着不作为,更不是背离自由主义的驻足点,而是要学会跳出游戏规则,更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理性的看问题,这需要更多的冷静和耐心,不能掺杂自己的个人观点,这并不容易做到。

好吧,今天说了很多表面上看起来脱离现实的话。其实说来说去,生活还是要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本身。对于这一点,我想我还没有让自己变得不着调,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但是,我倒是觉得,其实上面说那段话,和现实生活并不冲突。

嗯,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韩寒的小说《三重门》里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至此印象深刻,那就是“同流,但不合污”。

我想,接下来我也会追求很多人当前正在追求的东西,但我的目的却会和很多人的目的不一样。

睡眠不足与胡思乱想

这个星期还是有两天好天气的。至少有两天晚上开着窗子,时不时凉风习习,几乎连电扇都省掉了。当时觉得吧,真希望一年四季都这样就好了。

本星期看了一本武侠小说……哈哈。开个玩笑,是一本关于Linux的书,名字叫《Linux就是这个范儿》,新鲜的,刚上市。呵呵,单从名字来看,第一感觉有点儿土。这本书是我上个星期在书店看的其中一本,刚看到书名的时候,确实有种调侃的感觉,至少让我觉得很随意,不太严肃。这两年也读了几本书,越发觉得,对于“好书”的定位,通常来说适合你的书就是好书,跟谁推荐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呢,读这本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想从更宽泛的角度去了解一下Linux,之前一段时间只是从操作系统本身做了了解,但是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所涉及到的面。另一个考虑是,毕竟自己接触Unix/Linux的时间还很短,有很多属于经验方面的细节了解的并不是很多,要想尽可能的少走弯路,多了解一些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学习方法等,当前阶段看一些前人写的书可能是一条比较不错的“捷径”。当然,摸清楚其中的基本规则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自己去探索了。

这本书看完之后呢,确实讲的是面面俱到。整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基础篇、进阶篇以及扩展篇。具体详细的内容就不罗列了,总之涉及的面还是很广的。看完之后,对于Linux的文化,其中文本的概念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回过头来看,基于文本的理念衍生出了很多上层建筑,并在未来技术的演变过程中也都保持了KISS原则,我自己觉得其中文本的作用功不可没。这本书整体的写作风格文笔很随意,阅读的过程中不会感到很刻板,有时候甚至会有一种看博客的感觉,略感有点儿过于随意。甚至经常会看到一些黄段子,博人一乐。书的定位不适合新手,有些知识点要想真正的理解,理论基础还是蛮深的,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揣摩出写作者的意图。看的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两位作者对Linux是真爱,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对Linux不离不弃 :) 。写作过程中作者的喜悦之情无意从文笔中流露出来,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的经验之丰富,一边看,一边感慨自己要学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P

嗯…在YouTube上看到最近在新加坡开了一场Ruby大会。从中找了两个标题上看起来还算感兴趣的视频看了看。其中一位演讲者是一位印度人,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感慨。想起今年Google召开的I/O大会,开场的主演讲也是一位印度人。平时无意看到的一些Google的宣传视频中,但凡有关亚洲主题的内容,几乎都有印度人的身影。还有平时在看一些比如Google的技术宣讲视频的时候,提问的人中经常能够听到其中夹杂着印度口音(对于提问的人,摄像头通常不会拍摄)。从这些迹象当中,完全感觉的到如今印度人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非常的活跃。好吧,也许这种感觉不是特别的准确,不过偶然中有其必然,至少我觉得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无聊之余,也会简单猜测一下其中的原因,或许可能有两个主要的因素,一个是他们开放的互联网,另一个是印度人的英语基础普遍都比较好,据说他们国内有的学校,从小就用英语进行教学。

说到这里,接触移动互联网以来,尤其是最近的一年多,国际化这个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深入。这个圈子里的很多公司都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这跟公司的大小没有关系。比如这让我想起上个星期参加的Ruby Saturday的活动过程中,有一个小团队介绍自己开发的产品,这个团队大概一共只有三四个人的样子,但是产品却面向的是全球,不只是北美或欧洲,甚至还包括南美,好像还有非洲。这真的让我自己感慨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当然,仅仅学好英语,对于全球性的产品需求来说,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还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的文化,当地的很多台面以下的游戏规则。当然,最终产品能够很好的落地,被当地人能够接受才是目的。

好吧,又胡思乱想了一番。不过,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一直不敢恭维。如果我自己对某样东西没有感觉的话,就会很难学进去,过去的种种经验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好消息是,最近好像对于英语的态度有所改观,至少抵触的心态越来越小了,甚至平时在看一些英文无字幕的视频的时候,不管听懂听不懂,还是蛮享受的。甚至有时候还会有一种特别想学英语的冲动,所以最近平时不经意间也在思考一条适合自己深入学习英语的方法,我觉得对于我自己来说终归是一件好事情。这道心里的门槛终于要决堤了。嗯…对于具体学习英语的方法,大概自己揣摩了一套方法,逻辑上是行得通的(你懂的,程序员们普遍信仰逻辑)。至于具体怎样做,还需要再一次三思……

锻炼身体方面,依然保持着每天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各一百个。其中有两天,试着每天把仰卧起坐增加到一百五十个。但是后来在优酷上看到了一段锻炼腹部的视频,才发现这么搞下去有点儿不科学。单纯的做仰卧起坐对于锻炼小腹部的肌肉其实效果并不会很明显。后来我自己琢磨了一下,确实发现做仰卧起坐的过程中,小腹部基本上就没感觉用什么力。所以从下个星期开始,打算从视频中学习几种科学的锻炼方法,试试看,嘻嘻。

这一礼拜睡眠又开始逐步减少,白天明显出现一种睡眠不足的症状,要改!一定要改!!Orz

另外,今天晚上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觉得挺有感觉,但又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仅与大家分享,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抛弃绿色生活

这个星期真的是太闷热了。我不记得前两年的夏天是否也和今年一样闷热无比,但不管怎样,至少没有在我的记忆力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不像今年。

虽然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不过,我还是想把这个星期的低效率归结到天气闷热的头上。好吧,这么说确实有些找借口的嫌疑。不过,就当是撒气了,嘻嘻。

到底有多低效率呢?呵呵,看看成绩单就知道了。《现代设计史》整个第四卷没看完,还剩下三分之一吧,原计划至少要看完第五卷……打了不少折扣啊。接下来开始看《数据库系统概念》,原计划看完前三部分,结果第二部分还差一章……原计划还想看一章《算法》,结果一点儿没看……

这几年每年夏天我都坚持不用空调,只用电扇,所以晚上大部分时候都是关掉屋子里所有的灯,只剩下计算机屏幕的荧光。黑夜能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不开空调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不想依赖空调,保持原生态。前些年一直都是这样,每天出点儿汗,觉得身体还是蛮舒服的。但是今年不知道为什么,太闷了。上上个星期坚持了一个星期,上个星期下了一点雨,晚上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星期开始桑拿天就开始了,而且一直如此,直接无视电扇的存在,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即使坐在那里不动,汗水也是嘀嗒往下流……最后彻底崩溃了,开始使用空调,抛弃了坚持了好几年的绿色生活。

周六下午的时候参加了一场Ruby Saturday。虽然之前也参加过一两次Ruby的活动,但都不属于这种周末的聚会分享,这应该算是第一次。举办的地点在36kr。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今后如果再有活动,争取多参加。活动内容比较灵活,首先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之后就开始自由分享,分享的内容比较自由,有技术,也有产品。有一些同学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参加,不过我自己的感受是,整体的氛围还是蛮友好的,大家也都比较积极。一方面可以能够多了解一些其他人对于当前技术发展观点,可以有一些交流。另一方面,时间久了或许也有机会结识一些价值观相近的朋友,而且也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现在的技术水平大概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总之一句话,就是可以更多的接接地气,呵呵。

参加活动的同时,顺便去附近的书店转了转,又发现了几本想看的书,大部分都是刚上市的。虽然现有的书还没看完,不过,别忘了,我买书就跟女人买衣服一样,穿不穿另说,看上了就要买,哈哈。至于哪几本书,到时候看了再写出来吧,免得被人调侃说是吃着碗里占着锅里,:P

好吧,这个礼拜没什么太多要记录的事情,除了糟心的天气。下个礼拜要加把劲了,七月份过的好快,不知不觉还有十天就过去了,感觉这个月到目前为止什么都没干,全都跟天气较近了。

要努力了,时间过的太快了,从没觉得以前像今年一样过的这么快。过的真的是太快了……

似乎没干什么正经事

这个礼拜的天气基本恢复正常状态,少了一些闷热的天气,多了一点干热。今天下午莫名奇妙来了一场阵雨,晚上感觉很凉爽。透过窗前的玻璃,抬头正好看到一轮圆圆的明月,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嘻嘻。

坦白说,这个礼拜好像没干什么正经事,看了三本书。这三本书都是吴军所写,分别是《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第一册第二册

一边看,胡思乱想了很多事情。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了解书中的知识。对于《数学之美》这本书,可能没有太多想说的,作者的主要想法就是想用简单的语言,通过讲解数学在Google搜索技术当中体现出来的重要作用,并以此来展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没感觉的同学来说,我觉得还是值得看看的,说不定看完之后,就会对数学产生那么一点点的好感。不过,对于我来说,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隐约意识到以后我要补一补数学方面的知识。很早之前其实也想好好学习一下数学,但每次都败下阵来,根本深入不进去,说句实话,从内心里压根儿就没有感受到过数学有趣。好在这几年,有意无意的也在通过平时的一些小细节,让自己逐渐认识数学,不管是看一些科普类的书,还是听一些大家的讲座(高中时期,央视十套有一栏节目就叫《大家》,采访了很多老一辈的大科学家。比如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丁肇中,力学家钱伟长,外科医学家裘法祖等),现在总算是对数学产生了那么一丝好感。最重要的是,这次是内心里主动想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两年我是越来越觉得,对于我自己来说,只有内心真正意识到,并主动想去做的事情才能全身心的去做,并且能够坚持下去,任何外部的诱惑都不能对我产生动力,包括金钱和美女。

对于这种心态,我自己也感到很奇怪。无奈,这可能也是我上学的时候对于学校的成绩排名一直无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个时候自知学习很烂,但从来都没有因为成绩的排名而产生过真正的学习欲望,那个时候真的对学习没有兴趣,唯一学习的动力,可能是对于家里人的那份愧疚,所以那个时候平时也会像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的上学。现在回想一下,那个时候真的就没有静下心来反思一些事情,比如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无聊的东西?既然排名不能产生动力,如何才能培养学习这些科目的兴趣?学习这些东西除了升学到底有什么用?现在看来,这些想法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会觉得很幼稚(现在我才明白,很多人上学的目的就是升学,所以才会导致如今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感到很迷茫,更可悲的是,很多人迷茫之后不是去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反而是不断的逃避和妥协),但不明白为什么,那个时候真的是无感,最可惜的是,那个时候没有主动的去思考这些事情。

不过还算幸运,这几年我想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最近两年,有用的和没用的。也想了一些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很“幼稚(与其说是幼稚,不如说是逃避)”的问题。记得大学刚毕业之后的那年,我在电话里跟我爸讲过一个略显极端的观点,“很多人上学的时候攀比学历,毕业之后攀比金钱”。话说的可能比较极端,但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这代表了很多人的生存状态,这些人活得就像机器一样简单粗暴。

扯得有点儿远了,嘻嘻。其实,我想说的就是未来我会主动把高等数学补习一下,纯粹当作兴趣的去深入学习一下。口述无凭,签字画押。:)

另外还看了《文明之光》的一、二册。据说还会有第三册,会在今年年底出版。在看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被激励,被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有名或无名的人们所触动。整本书的写作线路是以时间为轴线。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作者挑拣了几个重要的事件进行讲述,并不是大而全的一本书。但在这些重要的事件中,深深的被其中出现的人或民族所触动。好吧,长话短说,对我自己来说,对三个重要的观点有了更深的体会,一个是终身学习;另一个是不断寻找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成为通才;最后一个是掌握科学的做事方法,勤奋并一步一个脚印,只要你想做,任何时候都不晚,永远不要急功近利。

呵呵,这次说了一些看似鸡汤的话。换个话题,说说锻炼身体,现在还是每天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各一百个,自从开始坚持以来,中间从未间断,这和每个星期坚持写博客两件事一起验证了我自己的那个特点,只要真心想做,就可以坚持下来。对于锻炼身体这件事,以后打算每两个星期记录一次,只要没有变化,就酱。锻炼身体这件事,再过些日子基本上就彻底变成习惯了,完全没有前些日子那种成就感了,呵呵。对我来说,最好的状态就像是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习惯。对于习惯了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了。很少有人说自己坚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睡觉的,呵呵。

最后,我想引用《文明之光》的作者,吴军博士在这本中的前言的第一句话,也是第一段话结束此篇博客。

“人总是要有些理想和信仰”。——吴军

闷热

这周的天气开始出现闷热,周中的那几天有让人几近透不过气的感觉。晚上又开始像往年一样,喜欢关掉屋子里所有的灯,只有笔记本屏幕闪烁的亮光,觉得这样感觉更凉爽一些。

或许是因为天气突然变得闷热,心态也有些变得轻浮,看书学习的效率也被影响到了。继续上个星期,把《WebKit技术内幕》看完了。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浏览器真的好复杂。坦白说,如果想对浏览器做深入剖析的话,一本四百多页的书根本不够。不过虽说是看了一遍,但其中的一些逻辑关系还是有些模糊,对于Web开发的老鸟来说,看一遍可能问题不大,不过,对于我来说,可能需要再重新看一遍,脑袋里才能产生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开始看《现代设计史》。这本书一共分成六卷,目前看完了前三卷。本书从十八世纪讲起,按照时间的推进,讲述西方世界设计的发展过程。当时间进入十九世纪的时候,顺带也讲到了日本。看到这儿,我突然停顿了一下,自问中国那时候在干嘛?瞬间想到了一八四零年……思路马上就转了回来。

这本书提到了大量的人物名称,看一遍很难有什么印象,所以我就没有太刻意去记住每一个人物,而是一边看一边摸索作者的写作轨迹,或者说是设计的演变轨迹,不断的思索到底是哪些因素在推动着设计的进步,其中又遇到了哪些矛盾,最后又是哪些原因突破矛盾向前发展的。看到现在,发现设计的不断进步,除了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外,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受到生产力的影响,特别是工业革命,生产方式从手工业变成机械的生产流水线,从而迅速推动了设计的普及。商业的发展,在设计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温床的角色。每一次设计的变革,都在不断寻找着予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对于没有找到商业出路的设计风格,也就很难在社会上推广,更不用说流行……目前看了前三卷,更多的想法等看完了再说。

算法》这本书看了一章。没感觉,再接再厉了。

这周不知道怎么,可能是天气的原因,周末这几天突然变得很疲惫,总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完全不在状态。总是想睡觉。周末晚上一口气睡了八小时,白天还是困,又睡了一个多小时,到了晚上还是困。所以今天晚上我也要尽量早点睡……

因为周末这几天没状态,所以看了[吴军博士](zh.wikipedia.org/wiki/吴军_(Google))的两场演讲。一场是关于大数据的,另一场是他的新书《文明之光》的宣讲会。听了他关于新书《文明之光》的宣讲会之后,对于他演讲中提出“通才”的观点,这两年越来越有所认同。而且对于中学文理科的分科,也越来越觉得有所不妥。前些年对这方面没有过多感受,也没有过这方面的思考。这两年看了一些文史类的书,所以越来越认识到,文史类的知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听的过程中,真的是感受到了什么是站的高,看的远。我突然就觉得,很多时候不是土鳖做不到,而是土鳖根本就想不到。见识决定了眼界,眼界决定了命运。

看完视频,因为没心情干正经事,索性开始翻看之前早就买了的《数学之美》。这本书也是吴军博士写的,目前看了有一半了,内容不多说了。对数学没感觉的同学强力推荐。说到数学,我隐约觉得,我可能最后还是躲不掉数学。总感觉以后要看的书中,迟早还是要与数学碰面。所以吧,我觉得我迟早是要重新学习一下高等数学。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另外,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最后,长出一口气,继续加油!!

时间过的太快了

时间过的太快了,转眼2014年已经过半。春节过后也已经有三个多月,虽然这三个多月更加努力,但还是总觉得自己的进步速度有限,而且越来越发现要学习的东西有好多。

这个星期的天气也开始闷热起来,真正有了夏天的感觉。白天除了干热以外,空气中也开始弥散着潮气,开始出现闷热。

这个星期的开始读了一本关于Web安全方面的书。读这本书的初衷本来只是想对Web安全进行一下扫盲,谁知道却引起了连锁反应。这本书的名字叫《Web之困:现代Web应用安全指南》,书不算厚,一共才两百多页。原以为是一本介绍Web安全基础知识的书,但在看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掉坑里了。据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全行业的一位有名的黑客。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一些Web安全的基础知识,看过之后感觉马马虎虎,虽说很多概念也是第一次听说,不过还能勉强了解个大概。到了第二部分,就越看越不知所云,我才发现自己掉坑里了,这本书绝对不是简简单单介绍基础知识的书。书中很多技巧都是经验的分享,根本就不是从基础入手。读完之后对书的内容整体只能算是有个大概的印象,理解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但书中介绍的很多技巧以及经验的分享,坦白说根本无从体会。

不过,读完这本书也让自己认识到对于浏览器方面知识的匮乏。发现这一点之后也促使我自己要重新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恰好上个星期外出逛书店的时候,无意间发现有一本关于WebKit的书,刚上市。翻看了一下目录,然后几乎没有犹豫就立刻从网上下了订单,书的名字叫《WebKit技术内幕》。目前读到了三百多页,还剩下一百多页,整体感觉还是蛮适合我的。虽然没有从书的目录排版上体现出来,但是按照书中所提到的内容划分,分成了基础篇和高级篇。基础篇以WebKit为基础,借用Chromium项目为实际案例来对浏览器进行整体的剖析。基本上在介绍WebKit的同时,也介绍了Chromium。高级篇讲解的是现代浏览器的一些扩展功能。整体而言,书中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做的还是不错的,比较有连贯性。每一章节的末尾还配有实验,通过Chromium的调试工具来验证本章所讲解的理论。而且整本书所涉及到代码的部分,只是讲到具体的接口为止,几乎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代码实现,给人的感觉是重点在于讲清原理。我觉得这种讲解方式比较适合我这种初学者,而且对于不打算开发浏览器的人来说,也都是比较合适的。唯一感觉不爽的地方是作者的文笔感觉一般,而且逗号和句号的运用真的是不敢恭维。尤其是你在书上做笔记勾画的时候,明明该是句号的地方,他偏偏是逗号,让你画也不是,不画也不是,蛋疼。

算法方面也开始读一本书,名字就叫《算法》。书中的例子是用Java语言描述的。突然想起这本书似乎是David同学上课的教科书。这本书相对于《算法导论》而言,偏重于实用,而且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示,很清晰的对每一个算法进行了展示。不太爽的是,书中的例子用的是Java语言,个别地方多少还是和Java语言有所关联。不过快看完第二章时候,了解了具体算法中使用Java的边界之后,就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不适了。这本书也不打算一口气看完,毕竟算法实践性很强,除了理解以外,还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多敲一些代码,用以巩固。对于我来说,最终学习算法的目的还是工程实践,而不是进行理论研究。

计划读完这本书之后,再开始读《算法导论》。对于《算法导论》的第三版,豆瓣上有人评论翻译没有第二版好,换了翻译的团队。第三版的翻译出现了很多晦涩的词汇,读起来非常的拗口。翻译质量明显不如第二版,后来我在网上找了一圈的第二版,结果各大电商全都没货,就连淘宝上也几乎都是电子版的打印版。我自己从网上找到了第二版的电子版,发现不是很清楚,尤其是一些带有代码公式和图标的地方,阅读起来比较费劲。后来联系了几家淘宝店家,发现他们的电子版和我自己找的一样,索性自己就跑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打印了一份纸版(对于技术类的大部头还是不太习惯电子版)。回家之后翻看傻眼了,很多图标打印的非常不清楚,根本就没法看。最后无奈,从万能的豆瓣上联系了一位北京本地的用户,淘了一本二手书,不过几乎全新……至此终于把这本书搞定了,话说想做一名“不坑爹”的程序员不容易啊,苦哇!这也是我为什么养成了喜欢买书的“恶习”,个别朋友到我家看到我藏有“很多”书的时候都会问,“这么多书你看的完吗?”。其实,他们哪里能够理解,想做一名“不坑爹”的程序员的难处……

这个礼拜没有开始读那本《现代设计史》的书,取而代之的是读了那本关于WebKit的书。不过,凡事总有意外,往后顺延就好了,只要没有放弃,就不能说明什么。:P

这段时间一边读书,一边思索。大概未来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要读的书目基本上也摸索的七七八八了。发现想要读的书真多啊,而且不知不觉的发现,相较前几年而言,这两年所读的也越来越有深度,读起来也越来越有难度。现在每读一本书都感觉像是要翻越一座山,没翻过去的时候,百般挣扎,但每当翻过去之后就会豁然开朗,喜悦之情也是难以言表。之前也在Google plus上发感慨,“知识这种东西真的是神奇,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这两年更是感受深刻。不过,只有继续努力了。

锻炼身体方面一直没有间断,每天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各做一百个。保持这个数量已经有两个星期了,再坚持两个星期试试看,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开始试着增加数量。现在主要是俯卧撑比较耗费体力,仰卧起坐已经快没有什么感觉了,但我想让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如果两者的锻炼数量不一样的话,我可能会搞乱。锻炼身体本来就觉得是一件不需要耗费大脑的事情,如果还要用脑,就会觉得好复杂(懒人的标准型思维)……所以,过两个星期看情况,如果状态不错,就试着增加数量。如果还是目前的感觉,就继续保持原状。坚持三个月,锻炼身体这件事情想必就可以慢慢变成生活习惯,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既要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又不要让运动成为生活的负担,:)

今天看了几场龙应台的演讲。看完之后,对于文化的理解,又开阔了几分视野。除了看似古板的技术,也应该试着增加一些陶冶情操的人文类姿势。

稍休息了一小下

这个星期的天气总体来说还算不错,没有给人太热的感觉。时而阴天,有时会有短时的雷阵雨,晚上大部分时候还算凉爽。

这个星期按照计划,把《艺术的故事》看完了,基本上从头到尾的把艺术的前生今世科普了一下,不过还是有很多内容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以后有机会把世界历史看看,然后再读的话,可能就会产生更多的想法。

接下来读《现代设计史》。简单扫了一眼开头儿,内容还没看。貌似是从十八世纪开始讲述,如果碰到和《艺术的故事》有重合的地方,说不定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重新温习一遍,可以少一些陌生感,觉得也不错。不过从这本书开始,就不会像上个星期那样了。这次准备花少量时间,划分一下章节,用两到三个星期看完,权当放松消遣的在看。

这几天想起一句玩笑话,说:“不会数据结构的程序员都是坑爹的程序员”。而且我觉得自己在算法这方面也真的是有足够的烂。很诚实的说,把自己归类为坑爹的程序员我觉得一点儿都不为过。唉,都是上学时期以及前几年欠下的技术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说起来那个时候其实挺可笑的,也确实很无知,其实也不是不想学,而是压根儿根本就没意识到算法的重要性,直到今天,她终于变成了我成长过程中的一道靓丽的天花板,至此才终于良心发现……而且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往后拖,学习的成本就越高,更重要的是,如果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就越不容易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因为很多知识点根本就无法理解。本来属于实践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却变成了单纯的经验积累。我这么说,并不是说经验的积累没有用处。经验的积累自然也会有其实用的价值,但是经验的积累只是单个点的积累,很难与其他相关经验形成线甚至形成面的联系。一句话说来,就是很难触类旁通,这会大大的影响日后的成长速度。

思来想去,关于这方面,得到两个结论,一个坏的结论,一个好的结论。坏结论是,工作几年之后,我才切身的体会到这一点,真正的意识到这一点,真的是白白浪费了过去几年的大好时光,代价真是惨重。好结论是,无论如何这次我决定要突破这层天花板,不求要有多精通,但求不能让她成为日后我学习高阶知识的天花板。我觉得,如果我再往后拖的话,就真的有可能成为一道让我永远都不可逾越的鸿沟,更可能成为日后学习高阶知识的一道障碍,永远的把自己挡在那道玻璃门的后面。用“永远”这个词貌似看起来太绝对了,有点儿太悲观。其实不然,如果你听说过“温水煮青蛙”这则典故,就能理解用“永远”这个词,其实一点儿都不过分。

所以我打算先找两本经典的算法书来读,打打基础,争取早日脱离“坑爹的程序员”行列,:P 。具体哪本书,还没有确定下来,比较经典的貌似也就那么几本,什么《算法导论》之类的。这类书估计啃个一两本,再看其他方面的算法书,痛苦程度可能就会越来越轻。

还有件事,必须得说说。十九号那天从当当网订了本书,从天津发货,结果二十二号,也就是今天下午五点多才送到,令人着实郁闷。从天津到北京,整整走了三天……最可恶的是,当当网移动端的app打出的延迟送货理由竟然是说“客户要求推迟送货”,而我自己在家苦苦等了三天……除非国内所有电商都倒闭关门,否则再也不到当当网上购买任何物品,立字为证,签字画押。

话说,从当当网上订了一本《数据库系统概念》。这个星期前两天看了一本《数据库设计凡人入门》,这本书是刚毕业那两年买的,很早了,现在早已绝版。总体来说,这本书入门来说还是不错的。看完之后吧,琢磨了一下,觉得太入门了,虽然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表结构,但是太入门了……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应该找一本深入一点儿的书来读。也是因为之前认识到,如果基础打得不扎实,对日后的成长真的是影响重大。对上面提到的那个教训,真的是怕了。所以这次还是老老实实的从基础入手,不求立刻见成果,但求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踏实,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周末的时候,稍微放松了一下,看了意大利和哥斯达黎加的世界杯比赛。感觉意大利上半场踢得太烂了,整个球队跟没睡醒似的,结果上半场结束的时候尝到了恶果,被攻入一球。下半场总算找回了点儿精神,但是传接球上又有太多关键性的失误,唉。每次都是这样,小组赛第一场赢,第二场输,非得等到第三场决胜负,坦白说,要是前两场都输了,我也就洗洗睡了,世界杯基本上就和我无关了,最多到最后看看其他球队的比分。好吧,三天以后还有一场,到时看结果吧。周末这两天也是补了一下睡眠,算是放松了一下。这段时间一直安排的都很满,感觉效率开始降低了,所以稍微放松了下,准备下个星期继续……

我在博客中很少谈论政治话题,不是因为不懂,而是懂的太多了,身在大陆,为了本博客以及本人的人身安全起见,所以尽可能的不提这类话题。而且在有生之年,我早已对大陆zf不抱有任何幻想。大陆的互联网也早就已经被老大哥的那双眼睛时刻监视着。大陆的新闻媒体也早就变成了zf的传话筒,时刻准备着制造舆论,以此来遥控这片土地上的大众百姓。这些话我只说一次,以此表明一下我的个人立场,以后不会再说。最后,支持香港同胞,不解释。

花儿真的谢了

本周天气的温度依然稳步上升。不过晚上并没有上个星期那么反常的闷热,给人的感觉属于正常范围以内。

把上星期遗留的《设计心理学》看完了。多了一些设计本身对人心理影响方面的知识。说实话,以前对这方面还真没有太多的认识,就像书中说的,很多人对于明明是产品的设计缺陷造成的错误操作,反而认为是自己无知的表现。印象中我自己还真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好像还不止一次。比如,到某个公共场合的厕所开启水龙头洗手的情形。有的公共场所看起来高大上,把手放到水龙头下面,水龙头是自动出水的,如果一开始不太留意,就很容易在开关水龙头上让人摸不到头脑。然而,此时多半不会怪罪水龙头的设计问题,反之怪罪自己土鳖,没见识……当然书中列举了大量类似的例子,用以说明设计对人类认知上的影响。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本书,名字叫《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自己回忆了一下,这两年也读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书,但从来都没有认真想过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twitter上也看到有人高度评价了这本书。所以就想读一读,算是忙里偷闲吧。这本书真的是计划外,花了两天半的时间,算是比较认真的看了一遍。书中先是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然后分门别类的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给出了一些阅读的技巧以及应该如何去读。总体来说,感触还是蛮深的。其中给出了很多阅读的建议,之前是没有考虑过的。只知道闷头把文章的文字搞明白,总结个中心思想什么的就算完了,没有太多的其他想法。不过,其中提到一点,这两年还是有一些感触的。比如若是想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就应该读一些有难度的书。如若还是读一些属于当前层次水平的书,即便也能够增长知识,但是对于理解力的提升,却是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读一些有难度的书,切不要第一遍就想把所遇到的知识点都搞明白了再接着往下读。否则这样很可能会挫伤自己的兴趣,导致最后不了了之,反而不能从阅读中得到提升。对于这一点的建议,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读《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这本书,我自己大概读了三遍才多少搞明白这本书在说什么。好吧,我承认自己脑袋比较笨,:P ,聪明的同学可能一遍就搞定了,:) 。不过,后来我在读比较难懂的书的时候,第一遍就不会太去死扣某一个知识点的细节了,而是大概知道在说什么之后,如果细节没看太明白,就先往下读,等读第二遍的时候,有些知识点就神奇般的理解了。而且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不管读难度多大的书,只要方法得当,都是应该可以读懂的。这一点真是对我以后的阅读给了很大的信心啊,:)

看完这本书之后就赶紧开始看《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了。目前为止,这本书还没有读完,还剩下不到两百页的样子,希望能在一天内读完吧。

看了这本书,终于对于艺术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名词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前总觉得艺术离普通的生活很遥远,那些东西一般都是号称为艺术家手里的玩物。这本书看到现在,终于纠正了一些对于艺术这种神秘物件的错误认识。

艺术这个物件,除了承载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外,还承载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的来源,可能来自于不同时期的教会信仰,可能来自于政治影响,也可能来自于某一个特殊事件。对于一个艺术品,如果只是关注于外形,而不去探求背后的历史文化,那就只关注了艺术品的表象,而丢失了这件艺术品真正想要传达的内涵。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一件艺术品,如果不能够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就很难欣赏出其中的韵味。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表现手法不重要,而是表现手法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

整本书而言,是以时间轴为主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不断的进步,并伴随着不同时期的演进。根据当时的文化需要,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品。所以这些艺术品也都承载了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如果有一些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可能阅读起来感受会更深一些。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所以很多都是走马观花的浏览,科普性的做一个了解。因为之前自己缺少大量的世界历史的知识,所以读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很多人名地名读过之后都不太记得住,所以这种书读一遍肯定也是不行的。想必以后有时间了再反过来多读一读吧。有些东西可能做一段时间再返过来读的话,会产生更多的感悟。

另外,读了这本书,突然觉得艺术这种东西,也不再觉得遥远和神秘了。那个时期的人们,用的是画笔,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用的是计算机,突然间就觉得,在计算机上设计图形和用画笔设计图形,只不过是形式上不同而已,其实并无本质差别。相同的,类似各种UI设计,其实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可以承载这一时期的不同文化,以及传达创作者(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不同思想。

这本书尚未读完,不过觉得这个星期在这本上花了太多的时间,有种脱离了正规的感觉。本来计划学习设计方面的知识属于长期计划,现在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这方面。下个星期应该做一些调整了,对于大部头的书,就应该分段阅读。比如类似这种比较厚的书,就分两到三个星期读完。对于较短的书,可以一个星期读完。总之是应该保证写程序的时间。

锻炼身体方面,这个星期已经可以每天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各九十个,下个星期争取达到一百个,然后近期就不打算再往上增加了,保持一段时间再说。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从最初的各做三十五个,到现在的各做一百个……继续加油了。

之前总有身边非计算机行业的朋友问到,说做软件的看着好累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哇?总是一个劲儿的学习,没完没了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做过一些解释,但总觉得苍白无力。前两天看到Milo在知乎上回答了另一个无关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答案多少也可以解答这个疑问。现摘录在这,与同样有类似疑问的朋友共勉。原答案用的是繁体,我这里换成了简体。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看原帖。

程序生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安逸者恶之,好学者惜之。
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志者忌妄自菲薄,胡乱设限碍筑梦。
今学之道何其多,更有知友解君惑。
何不谋定而后动,日复精益求进哉。

摘录自:Milo在知乎上的解答

p.s.之前养的两盆花……真的谢了……愿这两位兄弟走好……近期不再养任何活物儿,我自己除外……

精神恍惚

本周的天气在周末时段,基本上算是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下了两场雨,空气清新了很多,早晚时分的温度也略感清凉,很舒服。

本周的第一等大事记,可能要属Apple的WWDC大会了。关于具体的内容在这儿不想多说什么,网上的新闻已经是狂轰乱炸了,再重复一遍也没什么意思。对于普通开发者来说,想必大部分也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看看普通的新闻报道就可以了,也没有必要深入了解。

对于开发者来说,本次发布会Apple发布了很多类库。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HomeKit部分,这部分主要涉及到的是未来的智能家居。从市场角度来讲,目前属于起步阶段,我自己认为很多实施方案都还很原始。例如很多装修方案还是需要部署网线才能连接不同网络设备,这既不环保,而且成本又高,还缺乏灵活性。我认为这种方案迟早是要被淘汰,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无线连接,而且可控范围绝对不会仅局限于房间内部。这次WWDC大会上,Apple还推出了室内定位技术,所以我觉得这部分还真的可以有很多想像的空间。从个人兴趣的角度而言,之前了解过一些Arduino,所以对一些DIY的电子硬件略有一些兴趣,以后可以作为兴趣在这方面做一些好玩的东西。作为一名程序员,还可以自己动手,方便为家里添加一个自己定制的智能设备,想想其实也一件很酷的事情,:D

另一个感兴趣的部分是Apple发布的新语言,叫Swift。其实这门语言对于完全没有编程经验的新手来说,入门不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稍微深入一些的话,感觉还是有一定的门槛的,而且我自己觉得不见得比Objective C低多少,甚至可能会更高一些。当然,对于有Ruby或Python等动态语言编程经验的同学来说,学起来就轻松很多了,基本上看看Tour就可以开始折腾了。对于我来说,之前因为学习Ruby,真的是占了很大的优势,:P

关于这次发布会,其实可以有很多可以说的地方,但是目前对我最感兴趣的也就这么两个,其他方面还没有太多的想法,也许还是不太了解吧。比如医疗方面的那个HealthKit,我觉得也是蛮有潜力的。另外,据说iPhone 6今年九月份才会上市,看来我还要再坚持三个月了……

坦白说,其实这个星期感觉总是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不知道会不会和睡眠不足有关。反正以前要是睡眠不足,就很难集中注意力,脑袋里就会出现各种幻觉,精神也会变的很恍惚。周末这两天每天能睡差不多七个小时,有点恢复正常人的感觉了。看来晚上真的要早点睡了,一定要早点睡了,要早点睡了,早点睡了,睡了…….

由于精神恍惚,《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还没读完,剩了一个尾巴,可能还要再花半天的时间才能读完。关于Rails,还在不断的写代码,练习,看文档。除了Rails本身,RSpec也有一些入门了。想必学习Rails的同时也能把RSpec的基础知识顺便学习了。下个星期的任务已经堆满了,除了《艺术的故事》这本大部头以外,还有两本好书想读。等读完了再说吧,免得牛皮吹出去了,事儿没干完,那岂不是很丢脸……

锻炼身体方面还在坚持,现在已经可以每天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各八十个。我觉得吧,等我做到每天各做一百个的时候,我就不再追求数量上增加了,接下来要坚持几个月再说。这两天有点显现六块腹肌的沟痕,说不定坚持三个月还真能够惊现六块腹肌。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浮云,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关于锻炼身体,说实话是受到一位程序员的影响。这个人年长我六岁,计划在五年内能够跑全程马拉松……

只能说,学习的榜样无处不在,关键还在自己……

时间又不早了,先洗洗睡了。

时间紧迫

先来说两句天气,本星期竟然出现了四十度的高温天气,那几天真的是太热了,应该是本年度入夏以来最热的天气了吧。不过,周末这两天还算不错,开始阴天了,昨天晚上和今天下午还下了一些雨,窗外感到一丝凉意,总算是变得舒服了一点儿。

整体还在努力向前推进,过程中还是需要不断的调整一下心态,毕竟是中长期规划。心态的波动会非常容易影响做事情的效率。

按照计划,设计方面读完了《平面设计法则》。同时在name.com上提前注册了一个.com的域名,以备后用。因为本博客的域名就是在name.com上注册的,所以操作流程上非常方便,分分钟的事情。虽然.com的域名已经开放这么多年了,按说找一个有意义,且又不是很长的域名应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在搜索域名的过程中还是能够找出好多未被注册的,名字也不长,至少第一感觉还算不错的.com域名。搞不清楚是我的想法太古怪,还是说现如今炒域名的圈子已经不热了。不像是早些年的时候,有人一下抢注好多域名,然后靠卖域名混饭吃。总之呢,注册这个域名并没有太绞尽脑汁。结果感觉还算是挺有个性的域名,内容是两个英文单词组成的一个词组,容易记住,拼写也很简单,长度比我现在用的博客域名就多一个字母。

除了注册了一个域名以外,试着给新注册的域名设计了一个logo。花了大概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简单的思考了一下。从三个方面做了考虑,第一个当然是个性化,这一点自然是不必多说的。至少要和过往见过的图标都不能一样。当然,这也难保以后见到类似的。不过无所谓,如果日后见到了类似的,再重新设计就是了,反正现在只是初步的一个想法。第二个是要和域名本身传达的意思相匹配,容易让人通过图标对网站域名留下较深的印象。第三就是要能够传递网站的价值观,这一点是logo的外形本身差不多就已经能够决定的。就像是Apple的苹果图标一样,无论苹果图标是什么颜色的,都能够联想起Apple这个域名。目前logo的设计,只是用素描的方式随意的画了一下,有了一个雏形,并没有做过多的细节设计。因为网站本身尚未做过多的考虑,所以logo的细节设计也无法马上定下来。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所以也不太急于一时。另外,书单中的第四本已经断货了,所以下个星期要从第五本开始了。

大概看了一遍《PostgreSQL数据库内核分析》这本书。算是粗略的浏览了一遍吧,没有太拘泥于内部的函数调用,只是对整体框架和主要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做了了解。毕竟目前不是对PostgreSQL进行二次开发,所以也没有必要太深陷其中,目前主要还是在应用层面。所以对内核中的函数只是简单的做了了解。对PostgreSQL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就算是达到目的了。

对于Rails的学习自然是在努力中,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对Rails相关的测试工具也想一起进行学习。因为所看的一些资料中有对RSpec的使用,順便就先学习一下Rspec吧。这部分也没什么太想说的,毕竟都还是菜鸟……这部分目前说出来的东西百分之九十九都能够Google的到,没什么原创,所以说不说意义不大。学习经验什么的也没什么可分享的,我自己还没正式入门。不过,其实感觉但凡走过来的人,其实经历都差不多,无非都要经历那么几个阶段,:)

今天发现了一个Web网站的部署工具,觉得很不错,虽然目前尚未发布1.0版本,不过已经发布了RC版本,已经很接近了。觉得可能会在未来有不错的发展,工具的名字叫Docker。工具本身是用Go开发的,是开源项目,可以在Github上找到源码。工具的使用非常的便捷,部署好的环境可以重复使用,部署可以自动化,而且未来可以兼容不同的操作系统,目前只限于*nix世界。具体的介绍此处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官网了解一下。我自己是打算学习一下,方便自己解决未来做项目时候的部署问题。

锻炼身体方面,这个星期的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均达到了七十个,比三个星期前数量上增长了一倍。不过,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可能就不能单方面的追求数量了,要保持一段时间,达到比较轻松的状态之后,再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可能会比较好。

另外,感觉现在已经无法长时间睡眠了。每天晚上通常十二点半睡觉,早上六点多就醒了,还是自然醒,想多睡一会儿都很困难。时间久了,觉得这对身体真不是一件好事情,真的要调整一下了,要么早点睡,要么晚点醒。这真是个问题,还是先试着早点睡吧……

这两年,我觉得吧,很多时候,真的是不想和人耍一些心眼儿。很多时候其实心里非常清楚,但觉得动那些个小心眼儿真的是挺无聊的,浪费时间,浪费感情,浪费精力,所以很多时候就装傻了。但是吧,还有些时候对方还真会觉得你是个笨蛋,反而倒来劲儿了。遇到这种情况,出于保护自己,一般就随他们折腾去吧,不接招就是了。现在很多时候,真的是不想跟人斗心眼儿了,真的觉得挺无聊的,图什么呢?反而把自己弄的身心疲惫。说到这突然想起罗永浩同学在微博上讲的一段话,非常有同感。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嗯,讲真话,保留一颗童心。:)

大采购

这个星期感觉过的有点儿杂。重新把《HTTP权威指南》简单看了一遍。去年的时候看过一遍,还做了一些知识点的摘抄。但是书中的一些内容此时又有一些模糊了,所以又重新看了一遍。

接着把上个星期没看完的那本《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看完了,这本书其实在前年的时候就看过。又是因为现在对书中的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重新温习一下吧。除此之外,那个时候也是刚刚接触UI设计,所以很多书中的概念看完之后其实是理解不了的。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规则会有新的感触。其实,这与最近两年使用iOS上诸多好App是分不开的,潜移默化的在设计方面受一些影响。随后紧接着,按照书单上的顺序,把《点石成金》这本书读完了。其实这本书中讲的很多知识点如今已经没有什么震撼的感觉,这几年随着iPhone的流行,已经把书中提到的很多设计观点向广大从业者做了科普。

除了看这些,也在学习Rails。当然,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文档开始吧。所以,想必最近要在文档上花一些时间了,先把文档上的东西搞熟练再说其他。嗯,关于Rails,好像就没什么想说的了,没有太多的感悟,都是基础知识,学就是了。

关于数据库这块儿,想学习一下PostgreSQL。不清楚为什么,对于MySQL数据库一直无感。前些日子其实想学习MongoDB,那个时候还读了一本关于NoSQL的书,做了简单的了解。当时可能因为看书中的一些介绍,觉得NoSQL数据库优势很大,外加本来对SQL语言无感,所以不免有些逃避的心理。但是过了些日子,冷静下来后,这种冲动慢慢消失,又回归理性。所以想先选择PostgreSQL学习吧,也许以后会因为需要学习MySQL或者NoSQL类型的数据库。周末的时候开始读一本关于PostgreSQL的书,名字叫《PostgreSQL数据库内核分析》。虽然名字叫内核分析,其实我的学习重点并不是内核代码,而是其中的内部运行原理。也许是因为这两年形成的一种学习观念吧,我实在是不能够像很多人一样,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能够运用自如。我总觉得如果不对某样常用工具的内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心理就会不踏实。尤其是遇到莫名其妙的问题的时候,然后到网上到处Google。即便最后找到了别人给出的答案,自己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我觉得这种感觉很糟糕,而且这种情况对于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效率会很低。因为根本不理解为什么,所以就很难有理性的认识,过后也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很可能还是到处Google,要么就是像打散弹枪一样,撞大运,各种改,各种碰运气。所以,我觉得学习一样新工具的时候,对内部有一个了解,是有好处的。一开始不用太深入,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可以,只要碰到问题,能够有一个思考的方向就可以,这就要比盲目的撞大运强很多。随着不断的碰到问题,然后解决,不断的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个礼拜还看了两个发布会视频,一个是老罗的锤子手机,另一个是王自如的zealer测评。在此不做评价,担心有人打嘴仗,:) 。总之呢,我自己有一些感悟,学到了一些东西。

算来,这两三年一直没买过什么像样的衣服,很多都是前几年买的,破的破,旧的旧,扔的扔。这个星期真的是有点大开买界呀。对于宅男来说,当然是要从淘宝上买了,一共买了两件体恤,两条裤子,一条皮带,一双鞋。对于我来说,两件衣服换着穿可以穿很久,估计这次买完了,又可以好久不用买衣服了。其实,买衣服什么的最痛苦了,尤其是要逛商场什么的,简直就是噩梦,还好现在有了万能的淘宝……

在锻炼方面,我现在每天已经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各六十个。上个星期还只能各做四十个,这个星期就各涨了二十个,嘻嘻,很有成就感。晚上洗澡的时候,已经明显看到肩部开始膨胀了。不过小肚子上还是有一坨肥肉,但是偏上一点的部位,似乎已经出现四块儿腹肌的沟痕了。对于小肚子上的肉……还是听天由命吧,:P 。说来说去,锻炼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保证健康,这才是本意。争取让锻炼身体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才是最终目标,嗯。

这两天又有点儿想听董贞的歌,曲风偏武侠类。三年前听过,一直都比较喜欢这种曲风,尤其是其中的歌词,甚是喜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听,:)

职业病

这个星期要开始持续写代码了,前些日子恶补了一些基础知识,算是还债吧。当然,也不能全算是还债,也算是为以后深入学习其他方面的技术夯实一下基础。另外,因为之前接触的都是Windows系统,所以对类Linux系统也不算太熟悉,补习这些基础知识也当作是了解Linux系统了。

这个星期开始试着用Ruby写一些代码,一方面是熟悉Ruby的语法,另一方面是逐渐了解Ruby常用的一些类库。对于Ruby这类语言来说,实践是最重要的,熟练使用,然后做一些东西才是正途,happy才是最重要滴。但如果偏执于Ruby的性能,我觉得就有点儿偏离正轨了。因为真要是执着于性能,倒不如直接用Go来的更痛快。

其实,去年的时候就开始接触Ruby了。也许是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动态语言,虽然也学了一段时间,但总觉得不得门而入,使用起来还是磕磕绊绊。语法使用起来也很怪异,各种灵活,一时摸不到头脑,难以控制,完全没有类C语言的那种规规矩矩的感觉。当然,前些年很多编程习惯早已经被各种IDE绑定,直接使用命令行一开始也不太适应,外加Git的入门门槛感觉还是蛮高的,各种控制命令,再加上对Vim的使用时间也不是很长,命令的使用上也是各种坑啊,各种爬啊。爬到现在,总算有一种爬到坑沿儿的感觉。现在想想,其实去年接触Ruby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爬Ruby以外的坑。唉,门槛真的不是一般的高啊。其实,这些个门槛很多都是Linux系统相关的,如果有一些Linux系统的使用基础,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痛感。

为了更好的了解Ruby语言,壮了壮胆子,花了两天的时间翻了一下《Ruby Under a Microscope》这本书。大概的翻了一下,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在介绍Ruby语言的编译流程,从上到下,中间往后主要从语法层面做了一下讲解。整体来说,我觉得对Ruby有一些使用经验学起来或许体会更深刻一些,所以这次只是大概的翻了翻,没有太花时间细看。因为对于Ruby的一些语法还是不太熟悉,具体到语法细节,也就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所以觉得还是先使用一阵子,熟悉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个星期开始,我想开始好好的利用一下GitHub了。坚持每天提交代码,争取在上面多给一些开源项目提交一些代码,:P 。想来挺惭愧的,看了一下,2011年就注册了,三年后才想起来好好利用……但愿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吧。

除了熟悉Ruby,也开始学习一个前端框架,选的是Emberjs。为什么选Emberjs呢?呵呵,没有太多为什么,看着顺眼就学一下了,觉得反正总应该要学习一个前端的框架,就从最新的框架中选一个吧,对于我来说反正也不会在使用各种框架上有情感上的纠结,因为根本就一个框架都没学过,所以想纠结一下都没资格,:D 。

查找了一下Emberjs的资料,发现已经有Emberjs的中文网站了。不管怎么说,还是蛮幸运的,毕竟有人已经翻译过了,对于英语水平很烂的我来说,就像是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看文档的过程中发现Emberjs的很多概念都是从Rails中借鉴的,幸好去年的时候已经学过几天Rails,越往下看越觉得找对组织了,真是深得我心。当然了,看的过程中也会偶尔发现翻译的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是错误的地方,在GitHub上就顺手提交request。Emberjs中文文档翻译的作者还是蛮勤快的,很快就merge了。整个看下来也算是没白看,也算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吧。另外,我在博客上设置了GitHub账号,显示在博客右边栏的下方,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以后要多混一混GitHub了。

简单回想了一下,为什么过去几年一直对GitHub没有太大兴趣?现在觉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吧。过去几年一直对编程语言无感,几乎都是在主流语言上游荡,要么就是听到某某大牛宣讲某种语言,讲的很牛b的样子,然后抱着投机的心态拿来玩弄一下,等过了那个新鲜劲儿,就扔到一边去了,然后不了了之。但是这次对于Ruby语言,我觉得我是认真的……好吧,听起来很肉麻。

在学习Emberjs的同时,当然也就跑不了Javascript。虽然我对Javascript初步印象不是很好,但是为了能够学下去,无奈也只能逐步培养感情了,每天心里默念“Javascript是世界上最好的编程语言”一百遍,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现在看看前面,长路漫漫,学无止境啊。不过有一点我觉得现在心里有点踏实了,至少我知道以后要做什么了,而不是像前几年一样,虽然也对很多东西感到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像个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嗯,除了写程序以外,也在看一本设计类的书,名字叫《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好吧,计划有些差错,这本书只看了一半儿的样子。其实,这本书已经在前年的时候看过,但是已经全无印象,似乎从中什么都没学到,所以这次也是打算从头开始再看一遍。对于没看完的后半部分,下个星期只能补上了。

锻炼身体依然在坚持。现在每天三十五个仰卧起坐和三十五个俯卧撑已经不是问题了。今天尝试了一下四十个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也没觉得有什么困难。好吧,下个星期开始做四十个,以后再逐步递增。

锻炼身体这件事,以及坚持写周记这两件事,真的是让我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不管起点有多低,只要能够坚持下去,逐步增量,成为习惯之后,也许真的会变成一个受益终生的好习惯。而且,一段时间之后回头再看,真的让自己都感到吃惊。同时,我也感受到,有些大道理,记住并不难,难的是切身做到。

另外,想说两句自己曾经犯过的一些职业病。记得刚毕业那两年,那个时候只会一种编程语言。但凡碰到一个陌生的程序员都会禁不住打听是用哪种语言的。而且一旦发现对方使用的语言和自己一样,警觉性就会立马提高八度。因为自己的水平很烂,没什么自信,所以对比自己水平高的程序员就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心态,一种是崇拜(所说的话很容易接受,不管有没有道理),一种是排斥(所说的话很难接受,不管有没有道理)。到底属于哪种,要看对方的水平比自己高多少。高的很多,就会是前一种。高的不多,外加某些个别技术细节不如自己,在对方谈论到自己不懂的技术点的时候,心里不免就会产生排斥。心里就免不了会想,对方技术也不过如此,有什么资格给我讲解。其实,这两种极端的印象,直接影响到这个人在我心中的印象,同时也会不自觉的牵连到做其他事情。潜意识里觉得,这个人技术不咋地,做其他事情也不会太好。虽然表面上不会说,但是不否认,会有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看来,这两种思想其实都是蛮幼稚的。这两种极端的心态明显都是丧失独立的思考能力的表现。这两年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变了,我不会再以技术高低评价一位程序员的人本身,而更看中一个人的态度和性格。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反正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态度就变了。

为什么想起说这个了呢?因为我突然发现,周遭的很多程序员在面对其他程序员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以对方的技术高低来评价这个人的人品。我觉得,这真的是一种职业病,要接受治疗,而且药不能停。

要更加努力

这个星期算是看完了《Unix内核源码剖析》。对于书中的前半部分,包括进程、中断以及信号这部分感觉还是能明白个七七八八,不过对于后面的I/O系统以及文件系统,总感觉有点儿乱,不知道是书中讲解的思路不太清晰自己没有跟上作者的思路,还是说脑子一时没转过来。有些细一点的知识点没理解透,总之感觉书的后半部分有点乱,似乎看懂了,但又不确定。唉,不行再花一天的时间重新看一遍后半部分,至少搞明白了心里也踏实。

除了这本书以外,还看了一本Linux的书。印象中是前年的时候买的,不过书出的已经很早了,英文版貌似是2008年出的,中文版也是2010年就出了,书中讲解的都是Linux的基础知识,多而且杂,里面有部分知识已经落伍了。当然了,落伍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应用层面的知识,基础知识还是没什么大变化的。其实,这也印证了计算机行业,应用层面的知识变化很快,但是基础层面的知识却经久不衰,尤其是*nix系统,:P

目前看完这些书,自我觉得,对于Linux有一点入门的感觉了,大概知道一些基本概念。所以接下来要脱离操作系统层面了,过度到应用层面,从所谓的后端逐渐过度到前端。对于前端后端这些术语的流行,印象里不太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记得,当初第一看到前后端这种名词的时候,不知道在说什么,然后跑到Google查了一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前端后端的划分我觉得还是挺奇怪的。好吧,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反正我是不想让自己受此局限,我要逐步从后往前。

除了看书,周四晚上参加了一场Ruby Thursday。参会的主题是比特币,但其实我是想听一听技术相关的内容,毕竟我自己在这方面还是菜鸟。但可惜的是晚上去的时候有点迟了,不到八点的时候才到,规定是七点的时候开始。结果后面讲了一点儿比特币交易所大概的实现逻辑……在场的很多位同学对比特币比较感兴趣,说实话,我倒是一点儿感觉都木有,可能咱不是既得利益者吧,没有占到先机,呵呵。另外,自己对于类似投机的事情没太大的兴趣,可能是因为自己真的是太死理性了。

周五的时候有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具体不想说了,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周末的时候是母亲节,给我妈打了第一个电话,聊了很多。总之吧,我要更加努力了,抛开所有无聊的事情。好吧,吹牛的话还是留着把事情做出来了再说吧……

坚持做了一个礼拜的仰卧起坐了,每天坚持三十五个仰卧起坐和三十五个俯卧撑。虽然不多,目的只是不想给自己一开始设立太高的门槛,锻炼身体这个事情吧,细水长流最重要。运动量的话,后面适应之后再慢慢往上加。

哦,还有最后一件事情,差点忘记写了。从下个星期开始,我准备每个星期至少看一本设计类的书籍,目的是想培养一下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书单西乔所列的。记得是好几年前就关注了,当初看了零星几本,然后就扔一边去了。但我发现书单后面的一些书已经停版了,开始还有些担心,不过之后想了想,觉得如果真能读到后面,那个时候应该也有一些基础知识了,想必自己也应该有一些选书的能力了。所以关于这点,我觉得基本问题不大,关键还是我能不能读下来。另外,设计类的书不像是小说,很直白。设计类的很多东西,我觉得是需要时间去揣摩消化的。真正的理解创作者的意图或者说感受,才是根本。所以这必然需要花一些时间,欲速则不达,急不得。

淋了一场雨

这个星期过的有些意外。意外的原因是因为读了几本计划外的书,更意外的是计划内的书没读完,Orz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意外,:P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于了解不同地方的人,所产生的不同文化产生了一些兴趣。其中特别想客观的了解对于生活在中国这片大陆上的人所产生的文化,以及这里的文化相对于国外的文化之间的不同。

所以在周一的时候,我读了钱穆先生写的《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本书是收录了钱穆先生于一九七八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成立一次的学术讲座,整理了此次讲稿,集成于此书。或许是因为此书引进于台湾联经出版社的缘故,整本书采用的是繁体字竖版印刷。老实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繁体字的书。虽然偶尔会看繁体字的文章,但是对于看书,刚开始还是有些不适应的,至少对于阅读速度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不过看过几十页之后就没有什么感觉了。甚至读完之后我觉得繁体字看起来很酷,而且在写博客以外的地方我也想尝试一下繁体字。因为博客一直都在用简体字写,为了保持一致性,这里就不变了。言归正传,整本书抛开序言,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别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行为、思想总纲、文化结构以及最后的总结。通篇下来,钱穆先生皆是以历史为借鉴,对上述这几个方面做了论述。很惭愧,这两年读了几本历史相关的书籍,才对我国古人的智慧重新有了一些感触。对于上学时期的历史课本,现在也只能呵呵了。但是,我还是想说两句不同的想法。虽然我对钱穆先生的学识感到无比敬佩,但是我还是觉得钱穆先生的很多想法还是有些很保守。相比于此,我更容易接受胡适先生的很多思想。当然,这本书而言,本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国民性,所以也难免会更加侧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但是不管怎样,我非常认同书中描述毛**的观点,:D

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连续读了三本建筑相关的书,全部出自安藤忠雄之手。关于这三本书,最先读的是《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这本书介绍了安藤通过建造不同类型的建筑,对于建筑本身产生的一些不同感悟。也可以理解成,因为执着于一些梦想,所以想要通过建筑这种形式进行表达。读完全书之后,我自己也开始对建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至少现在不会简单的认为建筑只是人类的住房那么简单,她可以融入建筑师的一些表达情感,展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甚至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除此之外,我还大致了解了,一座建筑的完工,有哪些必要的步骤,可能会遇到哪些其它方面的阻力等等。有些工程较大的建筑,开发周期动辄就是十年左右,开发周期如此之长,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我来说,真的是感慨颇多。所以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一些意犹未尽,而且我对安藤忠雄关于建筑的一些思想产生了一些兴趣,并且被安藤忠雄本人的一些经历也有所触动。

所以接下来,我又读了他的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对于中学时期拳击手出身,从未去过大学,在建筑行业完全自学成才的安藤忠雄来说,我除了佩服的他聪明才智以外,更多敬佩的是他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其实,在这本书中,安藤并没有如何重点描述他自己的经历有多么的坎坷,从中学时期的独自环球旅行很快就过度到了自己开办的建筑事务所,而且对于之后他设计的很多建筑,期间遇到的很多困难也不太找得到大篇幅的倾诉。但我却可以想像得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需要非凡的忍耐力和坚韧的意志力。虽然这些字眼儿现在可以很容易的脱口而出,但是要想真正的有所感同身受却不容易。其实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感受到设计的力量,不单单局限于建筑的设计。安藤的建筑事务所一直到现在人数都不多,大概有二十五个人左右,这种小团队也是我格外欣赏的。

最后读的是《建筑与我的梦》,这本书是安藤在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的演讲整理而成。这本书一共有五讲,根据不同的主题,通过安藤自己参与或了解的一些建筑案例做了讲解。

通过读这三本书,除了对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以外。结合自己,我对自己在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发展也有了一些简单的想法。我想先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在中小型网站方向做一个积累。另外,我想在网站设计方向做一些尝试。过去这几年iPhone的崛起,让很多人认识到了设计的魅力。或许是因为iOS用的久了,神经已经麻痹的原因。对于我来说,这几本书才真的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强的冲击力,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设计了力量。设计除了给他人带来价值以外,还可以融入设计者的思想,并以此保留在作品当中,我想这可能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表达一个人的情感,不仅仅可以通过文字,音乐等形式,还可以通过设计这种形式加以保留和传达,我觉得很有趣。如果我的想法能够坚持下来,并有所积累,将来我也希望有自己的一个工作室,:)

最后一本是还是上周提到的那本《Unix内核源码剖析》,才刚刚看到一半儿的样子,:( 要加油了,至少要把这本书看完,做事情要有头有尾嘛!抓紧时间了!

说一件不开心的事情,让大家开心一下。五一那天出门买了一双鞋。出了商店,发现天色聚变,等赶到车站,狂风大作,大雨滴从天而落,不一会儿功夫,雨滴中开始出现小冰球,没错,是冰雹……

如今,我还能平静的坐在电脑前写周记,这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