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中 Chandler 的扮演者 Matthew Perry 在家中逝世了,终年 54 岁。
以后再看《老友记》,又多了一种特殊的怀念。
《老友记》中 Chandler 的扮演者 Matthew Perry 在家中逝世了,终年 54 岁。
以后再看《老友记》,又多了一种特殊的怀念。
今天删掉了 Dairy 这个分类。因为写的是 micro blog,普遍文字都很短,所以如果还说成是 Diary,就有点儿「偷工减料」了,最后只留了 Whisper 这个分类。
因为使用下来,我认为 Whisper 更契合 micro blog 这种类型。因为内容本身就应该剪短,但又要有完整性,就像是自言自语,或者是跟人说悄悄话。
Whisper,给人的画面,就像是上学时候,同桌之间窃窃私语,说的很来劲,但说出来的几乎都是简短的段子。
我在想,micro blog 是支持 podcast 的。如果 podcast 也做成几分钟的形式,是不是也蛮不错的?
在 social.photo 上注册了一个账户,同时添加到了 Ivory 上,两个账户可以切换。
在 social.photo 上的这个账户主要是用来发图片,就当 Instagram 用了。
之前忘了 Ivory 可以登录多个账户,今天忽然想起来可以同时登多个账户,就毫不犹豫在一个新的联邦上注册了一个新账户。
我想,这个新账户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可能我也不会经常发图片,至少不会文字发的这么频繁。偶尔拍了图片,想做个备份,或许就会发到上边,这使用场景也是够奇葩了吧,产品经理是打死也想不到……
这周看完了 WWDC2019 里关于 SwiftUI 的相关视频,一共十个视频。
下周想必就没那么多时间了,加班是在所难免了。
SwiftUI 的状态管理借鉴了 Elm,但至少截止到 WWDC2019 年为止,推出的框架方案有点儿太繁琐,概念搞的太复杂。这或许跟 Swift 这门静态强类型语言有关。其中为了完成值引用,绕了好大弯子。
当然了,JavaScript 为了完成更加 pure 的效果,也是采取了一些 trick。
或许是因为国内言论管制的原因。
从国内来到海外社交平台发言的人,大多数言论内容都离不开政治话题,似乎生活的全部就是跟政治作斗争。
这或许也是我比较倾向于英语系内容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个人生活、个人兴趣等相关的内容,五花八门,很有趣。当然也有政治话题,但只要我不关注或少关注相关社会政治媒体或相关的新闻人,就不会有太多内容。
国内则不同,不管关注的是哪个行业的人,几句话离不开政治。刚开始还新鲜,时间久了就会厌倦,翻来覆去都是那些话术,重复了很多年,也改变不了什么。
政治的变革,改变的是体质,体质是由群体组成的,没有群体的量变,就不会有质变。个别人的呐喊,即便嗓子喊破,也改变不了什么。
重温了「阿丽塔:战斗天使」这部电影。
我没有看过原著动画,所以只能从电影里的镜头理解故事情节,解读不了更加深刻的寓意,单纯的被阿丽塔的善良、勇敢战斗的性格所打动。
第一次看,已经是 2019 年,想不到已经时隔四年,时间过得真快。
《美国的故事》这本书还挺好看的。
刚刚看到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莱克星顿的枪声」。
看书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看到当年美国国父们的一些演讲片段。说实话,读完之后真的具有煽动性,非常的激情,非常容易让人高潮。一句,「不自由,毋宁死」,让人热血沸腾。
美国的建国史才短短的两百多年,并不算长。了解一些美国的历史,有助于在当今这个时代,理解这个国家所做出的一些决定。
就像约翰·亚当斯在做律师的时候,辩护准则一样,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只要遵循事实,讲证据,就是最好的公平。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创建互联网的初衷是什么?而现在的互联网又是什么样?互联网未来希望是什么样?这是一个不仅仅靠技术就能解答的问题。
中午喝了一杯咖啡,午饭过后还是午睡了半个多小时。
咖啡因对我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如果我是真的很困,喝咖啡也没什么用,想睡依然是倒头就睡,特别是白天。
但如果心里有事,喝咖啡会帮助提神。但如此一来,你会没办法察觉,这到底是咖啡因的功效,还是原本心里有事睡不着。但是说实话,如果心事很重,确实不喝咖啡也睡不着,再喝上点咖啡会更提神。
下午我又煮了一壶浓浓的花茶,让我们享受这个周末。(˘▽˘)っ🍵
自从开始玩「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以来,还是第一次八连胜。之前连胜六局都已经是烧高香了,如今已经连胜八局。
我大胆猜测一波,匹配机制肯定调整了。最近匹配的队友基本都是正儿八经玩的,基本没有匹配到过「人机」水准。所以赶紧发个文字记录一下。
另外说实话,自从上周开始玩 micro blog,我的游戏瘾感觉小了很多。如今一有时间就想写点儿文字记录点啥。反而有一种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上的主观感受。
另外,这些天感觉又养成了一个阅读 Fediverse 网络分享的习惯。因为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写五百字,所以往往都是小短文。虽然内容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英文,但我读得还挺上瘾……
你说奇怪不奇怪╮(﹀_﹀”)╭
哦,突然想起一件事。
昨天晚上,确切的说是今天凌晨。
Mastodon 网络出现了波动。因为凌晨的时候写了两段文字,连续发了两次。第一次同步失败了,第二次同步成功,但持续了好几分钟才显示出来。
今天早上在 Mastodon 上发现国外的朋友也是同一时间点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虽然我当时猜到了,大概率是 Mastodon 服务出现了问题。但我当时并不慌,因为我的数据至少存在了 micro blog 上,这可能就是多端同步的好处。或者确切的说是自己的数据先存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其他社交媒体只是二级分发节点而已。
如今的 X 对我来说越来越像当年国内的 Weibo,每天基本上就是上去看看时政新闻。
看到新奇的事件或言论,心血来潮转发一下,也就如此了,很少发言了。
国内的 Weibo 已经没法看了,最多看看电竞新闻。
对 Fediverse 网络有一种莫名的好感,情不自禁地想在上边写文字。虽然我发布的都是中文内容,而周围都是英文内容,甚至西班牙语或德语,但我一点都不觉得格格不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想在这个圈子里做一款良心的产品,为这个圈子的发展添砖加瓦。
嗯,每次看到社区里一些激情澎湃的文章,就会加剧这种冲动。
更新了 iOS 17.1 系统。
体验了 Apple Music 变化。 尝试了一下 standby。
没什么太多想说的,中规中矩。
倒是借着 Apple Music 的更新,听了几首音乐。
实话说,我还是更偏爱纯音乐一些,纯国风或西洋乐器都可以。
工作上开始忙了,所以接下来天马行空的想法会少一些。
还是会抽时间关注 IndieWeb 相关的一些新闻。
同时还是会思考哪些产品可以做。
我发现英语圈子里,大部分人对于 Mastodon 和 Fediverse 概念的区分也是混乱的,只有一些大号才会在描述上刻意区分。
这其实导致一些对 Fediverse 概念不了解的人,误以为 Mastodon 只不过是另一个 X 或其他中心化社交平台。我以为这是一个让新人误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近在 Fediverse 网络上读了很多国外的文章。
关于 IndieWeb,以及一些国外的新闻等等。
万万没想到,自从用了 micro blog,不但重新激活了我写文字的欲望,还重新激活了Mastodon 账户和尘封将近十年的 Tumblr 社交网络(甚至在上边发现了我十年前为了练习英文,而用英文写的日记,简直不敢相信,我已经完全忘了这段经历)。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让我了解到什么是 IndieWeb,甚至让我对它有了一些憧憬。
人活着,就应该对一些在乎的事物有一些理想。
回想来,这就像是发现一根线头儿,一步步拉出来很多有趣的东西。虽然是一段平淡无奇的生活日常,但却很美妙。
前几天不忙,利用上班时间学了很多东西,心里很充实。
接下来又开始忙了,想学的东西又没时间学了,焦虑和空虚的感觉又回来了🥲
「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但确实希望每天都够多学一些,多思考一些,距离目标更近一些。
但实践下来,好难啊……
计划得越充实,如果没完成挫败感就越强烈。如果完成,也仅仅是 60 分的感觉,成就感只是及格。
如果计划的不够,虽然轻松完成了,但抬头一看,距离目标还有好远,焦虑由心而生。
两头为难。
今天终于下单了 Boox Note X3。
淘宝上先付了定金,下周二付尾款。尾款付完了48 小时内发货。
不管怎么说,最多下周末我就可以拿到机器了。
又向阅读无纸化迈进了一步。
粗想来,IndieWeb 如果想成为主流,目前情况,或许需要三个因素:
除此之外,要想达成目标,还挺难。
江湖上有句流行的传言—“过着刀尖上舔血的日子”。
现实生活中有句流行的传言—“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原来 IndieWeb 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随着最近两年社交网络的变化,IndieWeb 又重新被提出来,想象一下,如果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按照IndieWeb 的理念发展的话,或许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就现在互联网的状态,挺难的。
据我现有的了解程度而言,我憧憬有那么一天的到来。
这需要一款产品,打破现在的互联网格局。
总之,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会长期关注这个话题,也会花时间了解相关 W3C 制定的一些协议。
或许未来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添砖加瓦。
下午断断续续了解了一些 IndieWeb 相关的资料。
现在不仅有了 IndieAuth 标准用来打破用户名密码的限制,还建立了 Micropub 标准来标准化数据的增删改查。社交层面,现在有 ActivityPub 协议。
提供服务的产品仅仅通过产品的价值获得商业收益,自身不拥有数据,甚至不拥有用户信息,这些用户随时都可以拿走,用户为产品付费的唯一理由,就是产品带来的价值。
这个社区的核心价值是,用户数据应该属于用户,用户可以自由且随意处理自己的数据。
我现在理解 micro blog 自动往 GitHub 上备份数据的「动机」了……
今天上午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名叫 IndieWeb 的社群。
初步了解了一下,意思是一群反对“商业web”中心化的人聚在一起,构建一个更加自由的 web 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群里做了很多去中心化的 web 产品。
这个话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因为从我接触互联网开始,基本上就是在被商业公司所引领,没有反思的意识,也没有感受过早年间 web 的那种自由。
虽然从早年间互联网发展的书籍里,以及前人们那里听过那个年代。但还真没有亲眼见过这类人,这个社群给我的冲击力还是挺大的,也许以后我也会为这个社区做点儿什么,因为我也向往自由。
这让我想到,或许只有互联网的发源地,才会认真思考互联网应该是什么样子。
SwiftUI 中的状态管理:
就像之前说的,SwiftUI 的状态管理很多是在模拟前端界的单向数据流状态管理(Elm 或 Redux)。
最近发现「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阅读方式。
现在一些阅读 App 上,都有音频阅读的功能。有的还可以扮演不同的人声。 具体来说,就是边听阅读的声音,边仔细阅读,这样带来三个好处。
因为我很少读消遣类的书籍,所以音频+双眼阅读的方式更有助于我保证阅读效果,加深理解。